文/曉 德 曾 虎 楊梅菊 劉 向 賈瀚龍

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來自全球的2700多名記者共同見證了這次歷史性會議。各國媒體和專家評論中共十八大是影響中國未來乃至全球未來的“大事件”。
認為十八大報告的闡述中,涉及中國和世界關系的直接或間接描述,透露出未來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之道,勾畫了中國的新世界觀。
作為一個擁有8200萬黨員的全球第一大黨,同時又肩負著決定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方向和發展道路的使命,中國共產黨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態度自然舉足輕重。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是十八大報告第13頁上的一行文字。而隔了5頁后,又明確表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老路,邪路,自信。這些通俗的語言出現在執政黨的報告中后,各國媒體便展開了“解碼”分析。日本《朝日新聞》注意到,報告中81次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為這“展現出中國身為大國不愿為外國左右、決心走自身獨特內政外交路線的意志”。美國《時代》周刊則猜測,中國是在拒絕西方式政改的道路。
11月9日上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峰做客人民網,將“老路”“邪路”的概念一一厘清。張峰表示,所謂封閉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路子,也包括蘇聯模式社會主義路子;改旗易幟的邪路,一個是完全放棄社會主義旗幟,走資本主義的路子,還有一個是指不能照搬現在一些西方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發達國家所主張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因為這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們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而在堅持“三個自信”并強調要抓住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的同時,用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的話說,中共領導人依舊保持清醒,敏銳地意識到中國在包括國際經濟環境在內面臨的嚴峻形勢。
這一點,在十八大報告中有著清晰的表述。比如,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面臨的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要求國防與軍隊現代化有一個大的發展”。后面這句話,令在現場的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想到了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以及中美關系的復雜性。
從外部環境來說,挑戰就在眼前。十八大開幕兩天后的11月10日,日本防衛副大臣在華盛頓會見美國高官后告訴日本媒體,兩國已“同意深化美日戰略磋商”。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標題是:美日同意更新防衛合作指針應對中國。
或許正是注意到2012年中國周邊海上安全問題集中升溫,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將“確保維護國家主權”列為中國領導人現在最關心的四個問題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黨的政治領導地位。該網站認為,維護國家主權,對于中國想結束始于近兩個世紀前的、將其變成西方掠奪犧牲品的歷史衰落期的雄偉計劃而言,至關重要。
國家主權應該如何維護?軍事專家羅援少將注意到,報告中提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鞏固的國防和強大軍隊”。
“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提法,也就是說我們的國防建設要和我們的國際地位相吻合。因為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大幅度躍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但是國防和軍隊建設與需求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
同樣引起海內外關注并激起更多漣漪的是,報告中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在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提出的目標,不過卻更多地被解讀為是中國“走向海洋”的明確宣示。
這也無可厚非。一個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的大國,“走向海洋”實屬情理之中。
十八大代表、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海洋強國”概念進入十八大報告,在國內外形勢復雜的當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戰略意義,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走向海洋,中國到現在已經走了多遠?11月11日,正駛往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海軍第十三批護航編隊舉行宣誓儀式,承諾以一流標準在該區域執行好護航任務。從2008年12月至今,中國海軍編隊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已經護航四年。而在中國周邊的東海和南海,中國海監船和漁政船已將例行巡航常態化。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也已在9月正式服役。
不過,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卻觸動了一些國家的敏感神經,尤其是自9月以來導演“購島”鬧劇的東鄰。幾乎所有日本媒體都對十八大報告中的“建設海洋強國”的說法濃墨重彩地報道,并認為是牽制日本政府的舉措。《讀賣新聞》就表示,推進建設“海洋強國”的主張,意味著中國將沿襲擴大海洋權益的路線,未來中國有可能依托其軍事實力在釣魚島及南海領土主權爭議問題上顯示出更為強硬的姿態。
對于一些國家質疑中國將“稱霸海洋”,《人民日報》(海外版)13日發表評論予以了反駁,稱有人習慣地沿用“逢強必霸”的思維定勢,把某些國家對外擴張的“歷史軌跡”套用在中國身上。文章奉勸那些總喜歡拿中國說事的人,“不要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過于敏感,大驚小怪,不要那么杞人憂天、惴惴不安”。
不稱霸,不擴張,是中國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的立場,世人早已耳熟能詳。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報告中專門用一個段落闡述了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并強調中國軍隊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在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看來,這說明中國在世界上不爭霸是政治選擇,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不是一種策略選擇。
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宣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平發展,并堅定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這一立場,在十八大報告中也再次被重申。此外,報告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表述:“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認為,報告中關于“弱肉強食”“窮兵黷武”的判斷有“很強的針對性”。
而美聯社則認為,胡錦濤在黨代會上發表了定基調的報告,表達了中國打算在世界舞臺上更多地施展身手的意圖。胡錦濤說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同時還強調反對外國顛覆別國合法政權的任何企圖。
就和平與發展的話題,十八大報告中還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印尼《國際日報》認為,十八大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中國立足世界、構建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和大國責任感。
而在十八大代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看來,這些年,中國一直在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貢獻。比如推動新興國家提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中的投票權和份額、積極在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時購買數千億歐元的資產等行動。張宇燕認為,中國在未來仍將是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
在闡釋“人類共同命運體”的概念時,32歲的王法念的表態吸引了官方媒體的注意。這名年輕的中共十八大代表,過去十年作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隊員,足跡遍布二十多個國家,“無論去到哪里,我們都對受災國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國家,無論是中共黨代會還是全國兩會,有關“一國兩制”以及祖國統一的部分,往往牽動各方神經,并且歷來都是贏得現場掌聲最多的段落之一。
有香港媒體注意到,十八大報告有關港澳地區的內容,篇幅長達460個字,較十七大的篇幅長逾四分之一。報告中強調,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事實上,今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提出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而在十八大報告中重又提出,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對香港《明報》表示,十八大報告的這個提法是對“一國兩制”本身的深化。尤安山認為,尊重兩制差異,意在指出無論內地還是香港都應該明白和尊重差異,相互尊重各自現行的社會制度、習慣和文化等。
對于報告中提及的“防范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香港中評社也對照了十七大時的表述:“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并分析認為,從比較被動的表態“反對”,轉為比較主動的出手“遏制”,這是一個轉變。
引人矚目的還有十八大報告有關港澳的論述最后一句話:我們堅信,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一定能……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香港《星島日報》分析認為,顯然,港人國民身份認同的議題,已經進入中央視野。
在兩岸關系方面,十八大報告也有了新的提法,在表示推進祖國統一、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之余,提出期望能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涉臺問題“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的說法,胡錦濤和溫家寶之前都曾提到過。2008年12月31日和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兩位領導人都曾就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表示可以“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這一次關于兩岸政治關系的說法,自然很快引發臺灣島內熱議。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指出,這項提法首度寫入中共正式文件,是胡錦濤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期許,也是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對臺戰略思維,大陸已明確希望盡早與臺灣展開政治協商。
新提法,新主張,新表述,新思路。仔細研讀十八大報告,很容易得出這樣的印象。而在這些“新意十足”的理論創新中,雖然有些內容更多是立足國內的民生和發展問題,但也與世界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
比如因十八大報告而當前異常火爆的四個字:美麗中國。這是在論述生態建設時提出的一個目標,表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美麗中國”這四個字在民眾中的影響和涵蓋范圍顯然已經遠遠超越了生態層面。不僅迅速成為市場興奮點(相關概念股近日集體爆發),新華社“中國網事”都忍不住評價稱:連十八大報告都開始“文藝”了。
“文藝”的執政黨報告傳遞出來的,其實是執政理念的新發展。而作為人類共同命運體,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任何地方的生態變化最終影響的都將是整個地球。
同樣被關注的還有中共首次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標,即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有分析認為,這足以對世界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
“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什么樣,你的中國就是什么樣。”同樣,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中國什么樣,世界亦滿懷期待。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有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譽。40多年來,他一直在關注著中國,去年曾出版《論中國》一書,闡述他對中國的見解及對美中關系的現實思考。在談到十八大報告時說:“我對報告中強調改革、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及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調印象深刻。”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走過的歷程,“讓人感觸至深”。
涉及美中關系前景時,基辛格強調,美中之間的合作對于世界和平至關重要。兩國政府在處理美中關系時應超越日常的紛爭,站在更高的角度,面向未來。兩國要繼續加強高層之間的協商及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尋找雙方可以合作的途徑。
對于十八大中國產生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領導集體,基辛格有著“很高的期待”。他說:“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經歷過中國的動蕩歲月,這種經歷使他們在面對當前各種挑戰時更加堅強。”“基于中國此前取得的成就,我相信他們會領導中國會繼續前行。當然,困難依舊存在,因為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巴基斯坦政策研究所所長哈立德·拉赫曼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專訪時說:“作為最具有吸引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的政治外交影響力日益增加,中國自然而然地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心。中國的任何變化都將繼續吸引世界的關注。
十八大產生的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并被人民所熟知,他們十分清楚中國國內所面臨的多方面挑戰,以及中國需要履行的國際責任。他們將根據國內國際形勢制定并實施恰當的政策,保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和諧發展的目標。”
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干事長格倫德認為,中國政府實施了世界上最有成效的消除貧困計劃。中國在政治領域取得的進步要比西方國家認識中的大。他說:“在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比如德國,治理、執政都存在很大困難,面臨很大挑戰,何況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還要努力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的生活狀況一年比一年更好,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巨大的任務。他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感到樂觀,希望中國模式取得成功。也希望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多極化的世界中,與歐洲、美國等國家相互信任、保持對話,當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共同面對,共同解決;更希望中德關系繼續良好地向前發展。
花旗銀行高級顧問、IMG高級合伙人、庫恩基金會主席、作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致力于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尤其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確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除了經濟以外,無論是中國的政治、國際外交、溫室效應,任何你能夠想到的方面,中國現在都是世界的中心。
十八大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前進的方向是由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共產黨制定的方針和領導人的個性會直接影響國家的政策。由于中國的力量,特別是經濟力量,對整個世界都至關重要,所以共產黨的政策,尤其是共產黨的領導人是誰,會影響整個世界。
十八大最重要的一點是選出了新一代領導人。因為這會極大地決定中國將來如何走向。當然我們并不只是指最高領導人,而是整個領導集體。我認為這是關注點之一。我相信對于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最好的選擇——我真的堅信這一點,盡管大多數西方人并不認同——因為今天的共產黨是由“精英團體”運營的,這些人在管理省市上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有經驗,相當多的省市領導都具有研究生學歷,這對中國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說十八大產生的新領導集體是特別好的一支隊伍,他們會解決中國現存的問題。我對中國新領導人充滿信心。
多國媒體也紛紛報道中國政權高層有了新面孔。認為具有親和形象的習近平總書記,一定會踐行“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承諾,帶領一個構成多樣化的班子,在強國富民的道路上揚帆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