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 麗
(伊寧衛生學校,新疆 伊寧 835000)
2011年9月至10月,隨機抽查伊寧衛校護理專業四年制(含一年漢語預科)民族班護生100人。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個別訪談主要針對部分問卷內容作進一步了解)相結合的方法,對民族班護生專業認同感情況進行調查。
我校民族班護生專業認同感總體較低。從專業的選擇來看,只有38%的學生自愿報考護理專業,有42%的不是自愿報考護理專業;只有40%民族班護生對護理專業持滿意態度,40%民族班護生認為從事護理工作付出大于回報,社會地位低;49%的民族班護生學習比較刻苦,86%的民族班護生畢業后會從事護理工作(見表1)。

表1 100名民族班護生專業認同感調查[n(%),人]
近一半的民族班護生并不喜歡護理專業,專業認同感較低,絕大多數民族班護生學習護理專業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不夠刻苦。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校地處西北邊陲,位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招生主要面向周邊區域各族初高中畢業生,護理專業是我校重點專業,每年招生人數約300人,其中民族班護生約200人。民族班護生絕大多數來自農、牧區,家庭收入低。他們在初、高中階段的教育是以本民族的語言為主,漢語言水平低。由于疆外的大多數職業院校沒有漢語言預科教育,他們只好選擇疆內具備漢語言預科教育的職業院校。與其他專業相比,護理專業畢業生在本地區就業面較廣、就業率高。因此,就近報考我校護理專業的初、高中畢業生中以少數民族學生人數居多。
在對民族班護生的個別訪談中,一位護生的話很能代表大多數民族班護生的心聲:“本來我不愿意上護理專業,但家人執意讓我報考護理專業。原因是家長認為女孩子從事護理工作既體面又穩定。”受傳統觀點的影響,民族班護生的家長普遍認為從事醫護、教師、機關干部的工作體面且穩定。近一半的民班護生為了安慰父母選擇了護理專業,屬被動入學,對護理專業缺乏正確的認識,是學生專業認同感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86%的民族班護生的學習目的是找到一份工作,沒有考慮自己的理想,現實與理想存在矛盾。此外,由于中職院校生源質量有所下降,學生普遍表現為缺乏理想、求知欲低、對職業漠然、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明確的學習目的。
心理學認為認同是指個體潛意識向某一對象模仿的過程,可使個體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1]。而專業認同感則是個體對其所學專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認識的完全贊同或認可。
針對我校民族班護生專業認同感低,學習本專業僅僅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學習不夠刻苦等問題,應讓她們了解護理專業真正的內涵及其現代護理對一名護士的要求。專業知識深厚、綜合素質較高、漢語水平好的護士就業及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不僅僅是在農牧區醫療衛生行業找到一份工作。
從民族班護生剛入學起,學校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專業認同感的任務,使民族班護生從自身實際出發,確立當前的奮斗目標。
民族班護生漢語水平較低,漢語理解能力差,學習專業課程存在困難,但他們具有靈活、動手能力強等多種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改進授課方式。可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演示、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在考試中多采用非紙筆測驗的一些質性評價的方法,如實驗考查、上機操作、口試、課堂觀察、評語、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完成某項技能操作的表現等,以激發民族班護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她們對護理專業的熱愛。
針對民族班護生大多數家境比較困難、自尊心強的情況,學校相關部門尤其是班主任應深入了解學生,公正、公開地做好各種助學工作,給予她們經濟幫助,解決她們的實際困難,激勵她們熱愛護理專業并獻身護理事業。
[1]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