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玉春
(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10)

文化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大發展事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創造力和可持續動力。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確立了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框架和思路。產權市場是新型的綜合性要素市場,是各類資本要素匯集、對接的平臺,具備資源配置、投融資撮合、權益轉讓等功能,依托產權市場可以加快文化企業實現大發展快發展。
產權市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產物,目前全國各省市都建設了產權交易機構,這些機構已實現了全國聯網,十幾年來,各級政府全力打造這一資本市場平臺,在機構建設、市場建設、制度建設、監管機制以及市場服務方面都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國資委具有兩項主要職能,一個是國有資產的出資人,一個是國有資產的監管者。能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相當一部分國有產權需要通過轉讓行為退出國有,國有產權怎么退出、以什么價格退出,作為國有資產的監管者破題方式是組建(或選擇)獨立的產權交易所這一市場平臺,并明確國有資產轉讓都要納入這一市場平臺,由市場決定怎么賣、賣給誰和賣多少錢,政府或出資人只負責決定哪個國有企業賣、職工怎么安置。產權交易所作為獨立的市場平臺,堅持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以服務政府和買賣雙方為宗旨,通過打造高效透明的工作機制,努力提高國有產權轉讓的成交率。十幾年來,全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未發生一起腐敗案件,受到中紀委主要領導的贊譽。
中紀委將產權市場納入源頭治腐場所后,產權市場圍繞“兩個發現”這一基本市場功能,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把產權市場打造成為“公開、透明、高效、競爭”的市場平臺:一是產權交易市場獨立運作,不受買賣雙方制約,與國資監管部門有共同的目標,保證了產權市場的市場價值,其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和手段挑起交易競爭,發現交易標的市場價值。二是產權市場按照國家要求形成了統一的網絡信息披露平臺,為交易主體提供了覆蓋面廣、易于獲知的信息渠道,最大范圍的增加了投資者的參與購買機會。三是產權市場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了網絡競價這一新的交易方式,根據標的不同情況,實現了可以局域網上競價,也可以互聯網上競價,克服了傳統拍賣、招標方式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交易項目增值率。實踐證明,產權市場交易增值率逐年在提高。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方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3號令)出臺后,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出臺了十幾個規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配套文件,逐步建立了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制度體系。各省國資委積極落實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操作細則和競價辦法,做到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制度完善、操作規范,各地產權市場在信息聯網基礎上不斷擴大信息披露范圍,交易程序、交易規則各地基本實現了統一,尤其是2009年5月1日《企業國有資產法》實施后,產權交易機構的法律地位受到了保護,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更加有法可依。
按照中紀委要求,國務院國資委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監測系統,規定全國主要產權交易機構全部納入監測系統,產權交易機構要在接受同級國資監管部門監督的同時,接受國務院國資委監督。同時,中紀委還要求把產權市場納入省級紀檢監察部門電子監察系統,也就是說,目前各地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全過程要接受國務院國資委的實時監測和各省監察廳的實時監測,實現了平臺交易、陽光操作、制度規范、監督有效的統一監督管理體系。
十幾年來,各地產權市場一手抓市場建設,一手抓軟環境建設,努力提高人員素質,打造精干隊伍。在硬環境改善的同時,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多數產權市場都已經納入當地治理改善經濟環境的窗口部門,有的已經進駐當地行政服務中心,成為各地政府部門招商引資、國企改革的重要服務部門。為加強服務,各地產權市場還拓展了進場前咨詢策劃、方案設計、市場詢價服務等,受到交易雙方普遍歡迎。
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市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文化類資源尚不能有序流轉,服務體系欠缺,缺少拳頭產品和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的支撐。主要問題有:
從全國看,文化企業大多以事業單位和國企為主,民營文化企業規模較小,由于歷史原因其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陳舊,管理運營機制不靈活,部分企業甚至沒有很好的營銷機制,許多企業還處于“訂單式”的作坊式生產,有的企業雖然有一些科技含量,但也完全是高科技領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少競爭力。以某市為例,有的文化企業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面臨淘汰危險,有的以現有的房產、設備對外租賃維持運營,有的文化場所長期處于閑置狀態。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大,這就出現了一面是文化需求供給不足,一面是文化資源閑置。
目前文化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傳統的文博館、藝術館、出版社、報業集團、出版社、電視臺、廣播臺、旅游景點等,動漫產業、影視、傳媒、數字媒體、創意園區、音樂制作、游樂園、軟件等新興行業發展相對緩慢,旅游文化、資源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企業不多。
目前國家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還沒有機構和評估標準,而文化企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規模較小,企業固定資產較少, 版權、著作權、品牌價值等無形資產偏多,缺乏可用于抵押擔保的固定資產,不符合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條件,也不符合投資機構和私募基金的投資要求,所以,導致有些有發展前景的文化企業貸款難、融資難。
近年來,由于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為了突出文化產業發展和民營資本進入,相繼成立了一些文化產權交易所,并通過份額交易、拆分交易、標準化連續交易等形式人為炒作文藝作品,誤導百姓投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風險,近期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清理整頓這些文化產權交易所。而產權市場作為政府成立的集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交易服務為一體的非標準化、權益性的綜合市場平臺,具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大量人力資源、社會資源、資本資源,完全可以成為文化企業產權、文化產品、藝術品、創意成果交易的平臺。
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正處于改革階段,有些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文化企業在原有體制下承擔的職能在市場機制下需要向公共文化事業服務職能轉變,所以,轉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文化企業管理職能是建立新的文化管理體制的關鍵所在,文化企業改制迫在眉睫。產權市場作為國有企業改制的載體,具備了豐富的改制經驗,可以在文化行政事業資產轉讓及租賃、文化企業國有產(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產品孵化等方面提供市場化服務。另一方面,產權市場通過信息集散功能將閑置的文化資源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進行盤活,促進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尤其是通過市場化機制引進民營資本投資,促進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促進文化企業整合和資產盤活,逐步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
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等諸多目標的要求。文化產業要大發展,就需要產業匯集,文化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游的配套,通過一定的集聚度形成規模效應,因此要在加強原有優勢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產業匯集促進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產業的匯集一定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的,但目前很多地方還都是政府部門主導。政府作為監督管理部門,應該更多發揮監管服務職能,減少干預。產權市場作為政府部門主辦的獨立運營并且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是承擔文化產權流轉的最好平臺,它既能公正、公平、公開地貫徹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政策,又能發揮市場功能,促進文化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產業匯集;它既可以實現操作規范性,又可以利用市場平臺聚集投資商,促進新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目前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還沒有建立,在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標準出臺前,產權市場可以發揮與各大銀行一直合作的優勢,探索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聯合抵押融資、變現處置方式:一是探索將版權、商標及著作權、專利權、文化企業應收賬款、影視劇目的轉播權、企業未來收益權、票房收入、門票等文化企業的權益質押,獲得銀行支持,產權市場可以與銀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如果企業不能及時還款的,可將質押權益通過產權市場公開處置,所獲得的資金償還銀行。二是探索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部門合作,通過產權市場推出信貸、債券、信托、基金等多種工具相融合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實現為文化企業融資服務。三是探索通過股權托管與質押、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并購貸款、投資基金為中小文化企業改制重組及上市提供融資等服務。四是探索文化產品產業化和資本化,一方面讓投資者通過市場平臺找到好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讓文化產品通過市場找到更好地投資者。
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賦予了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機遇。產權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好平臺,責無旁貸應為文化企業大發展服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