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復興之路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徹底擊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舊夢,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面對西方列強挾堅船利炮而來的工業文明,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開始了尋找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歷程。備受凌辱的中華民族歷盡千難萬險,走上了一條抵御外侮的抗爭之路,一條現代文明的奮斗發展之路,一條——

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內的《復興之路》陳列,展現了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170多年來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探索奮斗的歷史。12月9日清晨,寒風凜冽,冬寒料峭,零下八攝氏度的低溫一點也沒有影響國家博物館外排隊參觀的“長龍”。本不是旅游旺季,但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展廳里,人頭攢動,為寒冷的冬日平添別樣的風景。
本刊記者跟隨著參觀的人流在國博展廳緩步前行的時候,一種博大深沉的歷史韻律仿佛在耳邊回響,在內心深處激蕩。
展廳的第一部分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展品以鴉片戰爭以來的172年間的歷史性事件圖片和原物為主,從林則徐向清廷報告銷煙經過的奏折、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幟,到上海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國聯軍分區占領北京圖;從嚴復的譯作《天演論》手稿、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到孫中山的印章、林覺民的《與妻書》、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證書……一張張舊照片,一件件文物,使歷史一幕幕再現,本刊記者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曾經是那樣傷痕累累,中華民族卻又是那樣的堅強不屈。
在愛國華僑謝纘泰所繪的漫畫《時局圖》前,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沛東停留良久沉吟道,“這是一幅中國近代史上流傳最廣的漫畫,表現了當時列強各國意欲瓜分中國的意圖,令人自然就想到當時四萬萬民眾聽人驅使任人宰割的命運。”
展廳內一件件珍貴文物記錄著近代以來華夏大地和中國人民曾經蒙受的苦難,也鐫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進行的探索與抗爭。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徹底擊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舊夢,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面對西方列強挾堅船利炮而來的工業文明,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開始了尋找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歷程。
虎門海灘破舊的大炮,戊戌變法“六君子”的遺像,廣州黃花崗革命烈士的遺物,《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復興之路》展館陳列的耐人尋味的片段,定格了令人感慨的歷史瞬間,讓本刊記者深切體會到:正是因為大清帝國封建政治的封閉和腐敗,官僚體系的自大和腐朽,經濟技術落后,國家貧弱不堪,近代以后中華民族才會遭受深重苦難;也正是因為一代代革命先烈奮起抗爭、發展自強,我們這個民族才能“拼將十萬頭顱血”,終把乾坤力挽回。
1911年10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由于領導這場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很大的軟弱性,所以辛亥革命雖然展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希望,卻未能成功地建設起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它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其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仍然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從展覽中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史的脈絡,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農民、封建地主階級開明派、資產階級改良派紛紛登上歷史舞臺。但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這些運動和變法在腐朽而保守的封建專制勢力和帝國主義列強面前,很快敗下陣來。
參觀完展廳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看到先輩們一次次的選擇,一次次的抗爭,一次次的失敗。血的教訓表明,依附西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依靠資產階級革命派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百余年來為救亡圖存,無數仁人志士留下多少“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憤,付出多少“春云碧血,秋雨黃花”的犧牲,卻終究壯志難酬。直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硝煙彌漫的戰爭時期,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業——這條“復興之路”篳路藍縷的偉大歷程。
據本刊記者了解,《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于2007年10月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首展,后經四次大的充實調整,2009年國慶60周年前夕作為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出。開展以來,每天觀眾絡繹不絕,5年累計接待觀眾已超過1400萬人次。
展覽的第四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圖片展示出一部催人奮進的發展史。新中國成立時期設計的各種國旗、國徽,凝聚著設計群體的心血和美好愿望;開國大典的巨幅油畫中,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模型到“兩彈一星”發送的照片,錢學森歸國時與妻兒的照片、神舟一號飛船、彰顯出獨立富強的雄壯國威。
展覽的第五部分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這也是一部一路荊棘的改革史。為溫飽夢按下“大包干”的紅手印,袁隆平種植的雜交水稻,為市場夢“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 為飛天夢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宇航員駕乘“神九”飛向茫茫宇宙又成功回到祖國懷抱,為富強夢中國人民大膽地“引進來、走出去”。審視現在,國家理想和個人夢想相互激蕩,中國的發展才能迸發巨大活力……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創建市場經濟體制,創立“三個代表”思想,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功推進到21世紀。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提出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新中國成立60余年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積極地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為“可愛的中國”獻計獻策、奉獻力量。新中國的每一代人都有國強民富的夢想,都有使華夏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壯志。有夢想就有希望,回顧歷史,堅持民族復興這個最偉大的夢想矢志不移,我們的民族才能走上振興中華的道路。
歷史任誰也無法篡改,正如展覽所示,這條復興之路,沖破了許多預言家的設想,改變了13億人的命運,將中國送到了一個世界大國的位置。這條來之不易的道路,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凝結著無數先賢的心血。在新的征程上,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對于這條道路,我們都應當倍加珍惜、始終堅持。
2012年11月29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一起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并發表重要講話,重溫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與輝煌,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與探索,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傳遞出中國共產黨人將牢記使命、不忘責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偉大中國夢想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時說,“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看了中國的近代史,年輕的我哭了!看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來自包頭的牛莉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的感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存山說,“我們都知道,濃縮在這幾個展廳的170年的許多片段,對應的是更為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樣一條承載著幾代中國人夙愿的復興之路,是一條多么來之不易的道路。”
在巨幅畫作《開國大典》前,新疆醫科大學校長哈木拉提·吾甫爾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曾經傷痕累累,我們的人民曾飽受苦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強地站了起來。歷史使我們更加堅信,各族人民將繼續在黨的領導下,奔向富裕幸福的美好明天。”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教授感慨地說,“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看下來,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先輩們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現在我們距離中國夢的目標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國夢的信心比任何時候都更堅定,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夢的身體力行者。”
“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之奮斗、期望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復興的夢。”國家博物館解說員曹欣欣說,“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其實就是從鴉片戰爭的屈辱開始。”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撰文指出:“中國的偉大復興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復興,中國的復興是有根的復興,有歷史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才能形成參天大樹,也才能形成浩瀚林海。”
中國的偉大復興是全面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天。中國將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中國將創造人類歷史前所未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中國的偉大復興將推動人類走向世界大同。21世紀的中國將成為和諧型的世界大國,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共同繁榮、構建和合型的國際秩序,為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胡鞍鋼強調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如同萬里長征之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前仆后繼、艱苦卓絕的世紀長征,是通過一件大事接著另一件大事干出來的。我們還要發揚‘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長征精神,這是對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發揚光大,并向世界展示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