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竹, 文 宗 川, 張 永 正
(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隨著國家創新方法工作的深入開展,人們在強調技術創新的同時,逐步意識到管理創新也不容忽視。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相輔相成貫穿于組織發展的整個過程,小到企業,大到國家,管理創新在組織的降本增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組織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源泉。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很重視對管理創新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不過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管理創新的意義、作用、思維特征等宏觀要素方面,研究具體的管理創新方法和工具相對較少。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譯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源于前蘇聯,由阿奇舒勒(Altshuller)奠定,是一種已被普遍接受的技術創新方法體系。Zlotin和Zusman認為TRIZ中的方法可以直接或者稍加修改后應用于非技術領域[1]。Darrell Mann認為TRIZ中技術問題的定義方法也適用于管理問題的定義與解決[2]。張東生最早將TRIZ應用于管理創新的可能性引入我國并提出了TRIZ中矛盾分析方法應用于管理創新的思路[3]。紀建明依托TRIZ的矛盾分析方法構建了若干管理創新原理,并將TRIZ中理想度引入到了管理創新績效評估[4][5]。文宗川利用TRIZ中的系統進化思想分析了技術創新體系的演化過程[6]。易加斌構建了TRIZ理論體系應用于管理創新的框架,其中提到了將物場分析應用于管理創新的一些初步設想,尚未深入展開[7]。現實中組織面臨的管理問題錯綜復雜,類型各異,一個案例中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很難照搬到另一個問題上,而物場分析的方法對各行業的管理問題都有通用性,在應用前期可以忽視問題本身所處的領域,從而幫助人們突破習慣性思維來尋找問題的解[8]。
經典TRIZ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為突破慣性思維的方法,包括小人法、IFR法、九屏幕法等;二為技術系統進化規律,包括S曲線和8個進化法則;三為創新工具,包括矛盾分析法和與之對應的40個發明原理,物場分析法和與之對應的76個標準解,如圖1所示。

圖1 TRIZ理論體系
對于物場分析,阿奇舒勒作過這樣的總結:一個技術系統可能包含若干種功能,但每種功能的實現,必然是一種物質(工具物質S2)通過某種場(F)對另一種物質(作用對象物質S1)產生作用的結果,上述三種元素只要缺少一種則該功能無法實現。S2對S1的作用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如圖2所示。

圖2 三類基本的物場模型
三類基本的物場模型包括:(1)正常有效的作用。 表示該技術系統中工具物質對作用對象物質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2)效用不足的作用。表示工具物質對作用對象物質的作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3)過度或有害的作用。表示工具物質對作用對象物質產生了負面影響。物場分析的方法只解決第(2)類和第(3)類問題。應用物場分析的方法時,首先要確定問題中的工具物質、作用對象物質及將它們聯系起來的場,然后針對該問題搭建物場模型,再從76個標準解中尋找此模型相對應的解,最后將該解與實際結合,尋找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
類比物場分析的方法,我們發現在組織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也有兩種“物質”和一個“場”,缺一不可,兩種“物質”即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一個“場”即管理手段。管理主體對管理對象的作用也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正常有效的管理;二是效用不足的管理(無管理或者作用不足的管理);三是有害作用的管理(增加了成本或降低了效率的管理)。
物場分析的方法應用于管理創新,如圖3管理創新的物場模型元素所示。將管理問題中的管理主體抽象為“工具物質”S2,主要是國家管理層面、企業管理中層、企業管理高層、企業管理基層的管理人員;將管理對象抽象為“作用對象物質”S1,包括人、財、物、信息等;將管理主體對管理對象實施的管理手段抽象為“場”F,從宏觀的層面按強制性的由大到小依次分為法律、制度、文化、道德等。

圖3 管理創新的物場模型元素
管理主體在管理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從國家層面來說,包括各種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從企業層面講包括企業高級、中級、基層等各層管理人員。在多數情況下,管理主體主動性比較強,但有時也會受到管理對象有益或者不利的影響,所以,物場模型中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的作用有時候也是相互的。
管理對象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人、財、物、信息。人即人員,在管理對象中屬于最活躍的因素,包括個人或團體,人有其自身的發展需求,在一定時候會轉化為管理主體或者本身既是管理對象又是管理主體,在管理活動中要考慮其健康狀況、思想、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內容;財即財務,包括組織在投資、融資、資金運營等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賬目、憑證、有價證券等;物即物資,包括土地、建筑、設備等;信息早期包含在人、財、物中,后來由于其重要性,把它摘取出來與其他三個并列,作為管理對象的一個方面。
管理手段多種多樣,可通過輪動、替換或者彼此搭配來優化管理主體對管理對象的作用,解決現有問題。管理手段從宏觀層面可分為四類,按強制性由大到小為法律、制度、文化、道德。法律手段有最大的強制性,主要應用于國家層面的管理,一旦制定不能輕易修改;制度可以應用于任何層次組織的管理,有一定的強制性,是組織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法律相比,制度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隨著組織的發展不斷地調整完善,但是制度的更新往往滯后于組織的發展需求,一定時候會轉化成組織發展的障礙,所以對組織發展的當前制度的適應性識別非常重要;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組織文化對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組織中的所有成員,都有著深刻長遠的影響,是管理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手段。道德即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對管理對象的約束最弱,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法律和制度有其固有的局限和短處,很多時候需要道德的輔助和補充。

表1 管理問題的物場模型解集
結合問題中“物-場”元素的完整性和管理作用的類型,可搭建出四類物場模型:第一類為完整有效的物場模型,即現有管理達到預期效果;第二類為不完整的模型,即現有管理缺少管理主體或者缺少管理手段;第三類為效用不足的物場模型;第四類為產生有害作用的物場模型。本文只對后三類物場模型進行研究。TRIZ針對技術問題的物場模型提供了5個級別共76個標準解,對其進行研究,剔除掉一些純技術領域的解外,對剩余的解進行提煉總結后可用于管理問題的解如下:對于不完整的模型,可采取的解是將模型補充完整;對效用不足和有害作用的管理,可采用的解分為四大類,即改變“物質”,改變“場”,引入新的“物質”,引入新的“場”,其中對“物質”的改變分為內部、外部的改變和直接替換。
將物場分析的方法應用到管理創新時(見圖4),首先對面臨的管理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問題中的管理主體、管理對象、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作用,然后搭建物場模型,判斷該模型的類型,依據不同的類型,在表1中尋找相應的解,該解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將其與實際問題結合最終尋找該管理問題的實際解決方案。

圖4 物場分析應用流程
面對復雜的、不同領域的管理問題時,人們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物場分析提供了一種方法,即直接從問題的管理主體、管理對象、管理手段以及主體對對象的作用類型出發,形成物場模型,模型各元素都用“物質”、“場”替代,有利于突破原有問題所處領域給人們帶來的行業上的思維慣性;依據模型類型找到的相應的解,又可以為人們提供思路,幫助尋找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本文尚有不足之處,TRIZ提供的物場模型標準解是否還有更多的適合管理問題的解還可以進一步探討,管理手段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亦可考慮將系統動力學的原理與物場模型相結合應用于管理創新[9]。
[1]ZLOTIN B,ZUSMAN A,KAPLANL,et al.TRIZ beyond technolog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pplying TRIZ to non-technical areas[EB/OL].http://www.ideationtriz.com/paper_triz_beyond_technology.asp,2012-09-20.
[2]MANN D.The next common sense:philosophy-lever integration of TRIZ into an integrated business and manage ment innovation process[EB/OL].http://www.triz.journal.com/archives/2005/02/default.asp,2012-09-21.
[3]張東生.基于TRIZ的管理創新方法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5,(12):264-269.
[4]紀建明,張東生.基于沖突化解的管理創新原理[J].商業研究,2010,(6):79-83.
[5]紀建明.基于TRIZ的管理創新解的理想化水平判定方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8):129-131.
[6]文宗川,張璐.生態化視角下城市技術創新體系的演化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2):1-6.
[7]易加斌,董從文.基于TRIZ理論與方法的管理創新研究框架分析[J].學術交流,2009,(7):102-106.
[8]周長青.TRIZ理論物場模型的演化及其應用[J].輕工機械,2010,(2):89-92.
[9]谷麗,陳樹文.基于系統動力原理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