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軍 商曉麗 沈陽工業大學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鋼鐵行業快速發展和鋼鐵產能的不斷擴張,作為鋼鐵最重要的基礎原料,我國鐵礦石需求量迅速增大。2003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國內鐵礦石產量不能滿足鋼鐵產業的需求,只能依靠進口鐵礦石來彌補供需缺口。2009、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分別為6.2778、6.1863億噸,相較2008年的4.4345億噸分別增長41.6%、40.6%。鐵礦石進口出現“不得不進,還不能少進”的局面。雖然我國進口的鐵礦石量很大,但在進口定價上一直沒有話語權,過高的鐵礦石進口成本已經使部分鋼鐵企業徘徊在虧損的邊緣。那么,我國在鐵礦石進口上是否存在什么問題?是哪些原因導致問題的出現?對于存在的問題我們又要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應對?文章將集中回答上述問題。
21世紀以來,我國鋼鐵行業迅速發展,鐵礦石作為鋼鐵工業的重要原料,近十年來進口量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機械制造業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導致對鋼鐵產品的需求大增,強勁的需求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數以千計的鋼鐵廠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鋼材生產國。90年代世界鋼鐵工業沒有大的發展,鐵礦石需求量沒有大的增加。而21世紀以來世界鋼鐵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鋼產量大幅增長。而煉1噸鋼就大概需要1.6噸含鐵60%以上的鐵精礦,鋼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導致了鐵礦石需求量大增。
2003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2009、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分別為6.2778、6.1863億噸,相較2008年的4.40億噸分別增長42.7%、40.6%。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占世界鐵礦石出口總量的比重也是不斷上升,鐵礦石進口出現“不得不進,還不能少進”的局面(如表1)。

表1 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及其占世界出口總量的比重
如上表所示,21世紀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逐年增加,而且進口量占全球鐵礦石出口總量的比重也不斷上升,2009年更是達到65%的比例,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吸鐵石”,對進口鐵礦石形成嚴重依賴,2003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對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一直處于50%以上。這是我國鐵礦石進口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對進口鐵礦石的過度依賴,使得我國在鐵礦石的貿易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國際礦石供應商的控制,也會給鋼鐵行業自身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我國己探明的鐵礦石資源總儲量571億噸,位居世界第5位,就資源總量來看,我國鐵礦石比較豐富。但我國鐵礦資源分布不均,露天礦越來越少,開采難度大,許多礦山的生產能力逐年衰減,鐵礦石的增長速度跟不上鋼鐵產能的增長。同時我國富鐵礦資源極其短缺,97%的鐵礦儲量為貧礦,鐵礦石平均品位只有33%,和世界鐵礦平均品位相比低了11個百分點,比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平均品位低20多個百分點。無論是鐵礦石品位還是產量都不能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鐵礦石供應緊張,所以只能依靠進口來彌補。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但我國的鋼鐵行業盲目擴張,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鋼鐵企業有近千家,加上鋼鐵行業市場準人低、利潤又高,這就導致近千家實力參差不齊的鋼鐵企業長期并存,企業不斷擴大鋼鐵生產能力,靠大量投入鐵礦資源來換取鋼鐵產量,重視量而不重視質的生產。2005年我國粗鋼產量為35324萬噸,2009年粗鋼產量達到57218萬噸,短短4年時間粗鋼產量增加了21894萬噸(如圖1)。而煉1噸鋼約需1.6噸含鐵60%以上的鐵精礦,鋼產量的大幅度增長使鐵礦石需求量大增。鋼鐵行業盲目擴張也導致初中級鋼產品大量生產,由于鋼鐵企業出口的主要是初中級鋼鐵產品,這樣產品的大量出口必然以鐵礦石的大量進口為代價,根據前面的分析,國內鐵礦石供應本來就緊張,加上我國鋼鐵產業盲目擴張,那么原本存在的鐵礦石供需缺口被放大,鐵礦石進口量快速增長,使我國鐵礦石對外依賴程度進一步被加強。

圖1 我國近年粗鋼產量和鐵礦石進口量統計圖 (縱坐標單位:萬噸)

表2 我國進口鐵礦石主要來源地、數量及比重(進口量單位:萬噸)
我國是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但在鐵礦石進口上卻沒有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鋼鐵企業多頭對外,買賣雙方市場集中度相差懸殊。國內大大小小的鋼鐵企業有近千家,而且中小企業比重較大,年產量在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只有20多家。眾多鋼鐵企業在鐵礦石進口上相互競爭,形成不了強有力的統一聲音,這使我國企業的議價能力極度低下。面對中國眾多而分散的鋼鐵企業,高度壟斷的鐵礦石供應方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自然是游刃有余。同時我國鋼鐵企業擁有國外鐵礦石股份的比較少,使得我國在鐵礦石談判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這一點上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很大,澳大利亞24個鐵礦中,有8家日本是重要股東,其余16家也有日資股份。定價權的喪失使我國鐵礦石進口更加依賴鐵礦石供應方,進口價格上沒有發言權。
伴隨著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鐵礦石有著強大的需求,根據數據顯示,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從2000年開始飆升,2010年進口量更是達到61863萬噸。而我國如此大的鐵礦石進口量主要來源三個國家,分別是巴西、澳大利亞和印度,鐵礦石進口來源地過度集中。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可知,在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期間,我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進口的鐵礦石量一直占到我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80%以上。
如表2所示,2003年的最高,我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三個國家的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比重達到了86.95%。2009年我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的進口量分別約為262.38、142.42和107.52百萬噸,比2008年分別增長42.9%、41.5%和18%。2009年我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比例分別占到 41.78%、22.68%和17.12%,和2008年相比,前兩個國家都沒有什么較大的變動,只是印度的占有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在這三個國家中,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石量最大,進口比例也一直保持在40%左右。鐵礦石進口來源地過度集中使我國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動境地,更加強化了我國鐵礦石對外的依賴性。
第一,充分利用國內礦產資源。在鋼鐵企業對鐵礦石有著強勁需求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大對國內礦山的勘探力度,充分利用國內礦產資源。我國畢竟是鐵礦資源儲量大國,礦山的生產建設還有比較大的潛力。雖然和澳大利亞、巴西相比我國鐵礦石資源品位較低,但我們可以通過提高我國的礦物加工技術,積極利用低品位鐵礦資源。美國同我國一樣也是貧礦資源國,也曾面臨澳大利亞、巴西富礦激烈的競爭,他們通過強化礦產品深加工把貧礦當富礦用。而且提出了“采用新技術、深加工礦產品、降低生產成本、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等一系列措施。在嚴峻的國際鐵礦石市場下,我國一定要利用好國內礦產資源。
第二,控制鋼企盲目擴張,緩解鐵礦石進口需求。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得知,鋼鐵行業的盲目擴張致使我國對其原材料鐵礦石的進口依賴進一步加強,所以對國內鋼鐵企業進行整頓非常重要。控制鋼鐵企業的盲目擴張,淘汰落后產能,使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鋼鐵企業要加快發展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模式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規模上減少鋼的產量,質量上依靠科技進步減少初級產品的生產,有效控制初中級鋼產品的大量出口,達到緩解對進口鐵礦石需求的目的。
第三,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由于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眾多企業在鐵礦石進口上不能達成共識,所以很難把握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己成為中國鋼鐵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互相持股等方式進行戰略重組,減少鋼鐵生產企業數量,避免多頭進口,以整體的力量增加我國鐵礦石進口價格的談判砝碼,形成對外談判統一價格,發揮“大買家”優勢,逐步爭奪鐵礦石國際定價權。
第四,投資國外礦山。為了擺脫鐵礦石進口的嚴重依賴,鋼鐵企業也可以發展走出去戰略,加大對海外礦山的投資與控股力度,投資國外礦山可獲得穩定的鐵礦原料供應基地,占有一定數量的礦產資源,有利于保障我國鋼鐵企業原材料的供應安全。政府應采取多種措施對國內企業進行海外資源投資與開發給予大力扶持,其中財政稅收政策是最為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也可通過建立中國境外資源勘探開發投資風險基金,鼓勵、支持、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國內企業到國外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投資。
第五,實施進口多元化。進口來源過于集中,降低了鐵礦石進口的靈活性,使得我國在鐵礦石貿易中居于被動。所以中國應該采取鐵礦石進口多元化策略,不要只依靠少數進口國和進口廠商,要多元化,讓出口廠商之間相互競爭。我國應加大從南非、秘魯、智利、瑞典等其他國家進口的數量,尤其要積極發展與俄羅斯、印度、哈薩克斯坦、越南等鐵礦石資源豐富國家的經貿關系,因為這些國家與我國毗鄰,可以利用現有的地緣政治優勢,在鐵礦石貿易領域加強合作,在戰略上能確保鐵礦石供應的長期穩定,在經濟上可以節約海洋運輸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