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祖鵬 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政策法規處處長
扶貧開發任重而道遠
◎ 李祖鵬 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政策法規處處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10年的2688萬人,貧困線標準從1978年的1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0元,率先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的要求。細數我國減貧工作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85年的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農村處于溫飽線以下的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1985年的1.25億人,貧困線標準也從1978年的100元提高到1985年的206元。陜西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1200萬人,減少到1985年的605萬人。
第二階段是從1986年到1993年,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扶貧開發,農村處于溫飽線以下的人口由1985年的1.25億減少到1993年的8000萬,貧困線標準也從1986年的206元提高到1994年的625元。陜西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85年的605萬人,減少到1993年的500萬人。
第三階段是1994年到2000年的扶貧攻堅階段。國務院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農村處于溫飽線以下的人口由1993年的8000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貧困線標準也從1994年的625元提高到2000年的865元。陜西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93年的500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382萬人。
第四階段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扶貧綱領性文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這一階段全國扶貧開發的目標由解決剩余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轉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并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階段,我國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2688萬人,貧困線標準也從2000年的865元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陜西的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246萬人。
第五階段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二個十年,制定了新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扶貧開發工作開始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的新階段。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那么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約為1.28億人。陜西省制定了2500元的扶貧新標準,而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還有7400多個,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還有558萬。
以陜西為例,新階段前十年,陜西省扶貧開發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圍繞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移民搬遷、產業扶貧、能力建設、外資扶貧、社會扶貧等六大工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攜手推進。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實行政府主導。陜西省相繼出臺了十年《規劃》、加強扶貧工作的《決定》、加強扶貧資源整合的《意見》、實施千企業千村扶助行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每年召開一次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省級領導帶頭包抓扶貧點,為扶貧開發深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二是扶貧規劃的項目全面實施完成。陜西省對10491個村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搬遷貧困人口133萬人,培訓轉移貧困家庭勞動力39萬人,在1450個貧困村建立了互助資金組織。
三是專項扶貧投入大幅增加。累計投入中省專項財政扶貧資金64.13億元,其中年度省級財政扶貧資金10年翻了3.5番,2011年達到6.2億元。
四是社會扶貧深入發展。在實施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兩聯一包”扶貧的同時,開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動”,動員2687家規模以上企業結對幫扶2830個低收入村。
五是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農村中小學生“蛋奶工程”等民生工程在貧困地區得到先試先行。
六是增收減貧成效顯著。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0年增長3.2倍,年均增長12.4%,超過了陜西全省的增長速度,2010年達到3617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萬減少到2010年的246萬,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例由33.1%下降到11.5%。
一是貧困人口規模依然龐大。
二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矛盾比較突出。秦巴山區陜西包含29個縣、六盤山區陜西包含7個縣、呂梁山區陜西包含7個縣、陜北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渭北旱腰帶和秦嶺北麓地區偏遠農村,覆蓋60個縣區、1061多萬人口,自然環境惡劣,基本條件落后,公共服務水平低,群眾增收脫貧的難度較大。
三是低收入群體發展機會少的問題比較突出。宏觀經濟的增長成果未能自動地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傾斜。貧困問題表面上看是收入差距大,而實際反映的是能力低和發展機會少。一些富裕的人群掩蓋了大部分人的貧困,一些平原、縣區的富裕掩蓋了山區的貧困。
四是行業扶貧發展滯后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格局中,行業扶貧處于自發狀態,制度性、計劃性不強。扶貧缺少乏統籌協調機制,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
五是返貧現象比較突出。自然災害頻繁、市場變化莫測,脫貧成果難以鞏固,致貧返貧困因素較多。據統計,貧困村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幾率是其它地區的5倍,全省正常年景返貧率10%,災年可達到15%。
六是個別地方對扶貧開發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等靠要思想嚴重。
七是移民搬遷基礎設施配套問題突出,住房建設和社區配套不同步,影響了搬遷戶及時入住。
八是行業扶貧、產業扶貧缺乏統籌協調機制,扶貧效果沒有充分體現,給予扶貧的作用還得進一步完善和發揮。(本文由記者張永軍據“論壇”講話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