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驥才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
在一般觀念中,存在一個錯誤的算式——文化加上錢就等于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從美國大工業時代開始興起的新興產業。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這說明,文化產業是一種有著特殊定義的現代產業。
在努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抓住其本質屬性。我認為,文化產業有兩個主要元素。第一是要有好的文化創意,而且有足夠大的文化內涵和蘊藏,可以開發出來。”馮驥才說,“迪斯尼樂園的創意源頭應該是米老鼠。如果沒有這個好的創意,也就不能衍生出那么多的作品和文化項目,也就沒有迪斯尼樂園。
第二個元素是企業家。文化產業還是應該由企業家來做,而不是由文化人去做。文化人最重要的責任是為傳承民族精神而創作精品力作。這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文化的基礎。正如我們說中華文化輝煌,首先要提四大名著。沒有四大名著的話,我們的文化頂峰就矮了幾米。如果沒有伏爾斯泰、柴可夫斯基,沒有列賓的話,俄羅斯的藝術也就是一個高原,而不是高峰。
在文化產業中,企業家和文化人應該各有分工。如果有資本、有興趣、有志向做文化產業,企業家可以去請教一些文化人,或者從文化中汲取靈感、吸收文化元素。他們是經濟的行家,文化產業要由他們努力。如果文化人做的話,既失去創作本行,企業也做不到位。
文化遺產可以成為產業的源泉,但不意味著“文化遺產可以直接產業化”。現在有一個認識誤區:如果一個文化能變成錢、變成產業,就是好的文化,就能得到地方財政支持。剪紙、皮影都是手工制作的,如果變成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業,就會變成“機器制造”,就失去了文化遺產的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