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康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還權于民
◎ 王建康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主持人語:
通過此次論壇,分析了我國現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扶貧對象規模大、返貧壓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矛盾大、相對貧困比例高以及低收入人群發展機會少、貧困人群的權利小、社會的權利配置不公、扶貧資金捆綁難、扶貧政策及扶貧方式缺乏統籌機制等問題,整合了社會參與、市場開發、合力推進的扶貧思想,提出了資源整合、政策保障、方式創新、三位一體的扶貧基調,確立了企社聯動、工業反哺、城鎮支持的扶貧支撐,總結出了分類區別、重點對待、以點帶面及“一縣一規劃、一村一政策、一戶一辦法”的扶貧方針等一系列大扶貧格局思路,對今后的扶貧開發工作意義重大。
扶貧的根本是要提升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潛力,而不是簡單地為他們提供處于生存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唯有通過賦予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培訓權、醫療保障權以及參與社會公共活動的知情權、話語權,使貧困人口具有一定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使他們穩定地遠離貧困的困擾。
在我們的傳統扶貧工作中,該扶誰,扶貧的對象瞄不準,而出現了一些該扶的沒有扶到,不該扶的卻領著扶貧資金的現象。而在資金的有效使用問題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捆綁模式,出現一些資金分散或項目安排與當地農民實際需求不相吻合的狀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各類項目資金安排往往是一些相關單位、主管部分相互之間權力博弈的結果,而不是說某一個地方最需要建什么、給建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說,往往是按照“相關部門我要干什么,而不是農民需要干什么”的思路在安排項目,配置資金。
有的時候,各個權力部門對資金的分配、使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權力大的就有說話權、決定權,嚴重扭曲了扶貧資金配置,影響了資金有效使用;另一個問題是對于同一個問題多部門銜接不夠,“九龍治水,各管一段”,導致扶貧資金使用方面協調性不強,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甚至出現了很多重復建設;還有一個問題是不以農民的需求為向導,而是以每個政府部門追求短期見效的可見的政績為主導,甚至出現一些假政績、面子工程等問題。
作為政府部門來講,有兩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信息不對稱,對下面的情況把握不準;二是激勵不相容。一些政府部門,將政績的可見性作為了最主要的追求,導致了一些與實際相悖的問題,出現了追求短期效應,對隱性的、長期的、根本性問題的刻意忽視。所以要樹立一種以農民為導向的扶貧機制,因為他們掌握著外人所不具備的充分的“鄉土知識”,另外,扶貧資金使用與他們自身利益切身相關,所以他們也具有足夠的積極性去做好這些項目,使用好這些資金。
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最終要還權于農民。把項目的決策、配置的決定權最終還權在農民手中,讓農民自己對其相應的項目進行民主決策、申報,形成一種自主的、民主的決策機制,讓農民自己對當地的貧困人口進行表決,這樣就能把最貧困的人挑出來,實現最準確的扶貧或救濟。
還權于民,以社區主導的方式推動,在還權的基礎上要給農民以支持和規范,強化農民的自治組織,規劃運行程序、法律法規、政策保障體系。政府只能以引導為主,提供相應智力支持和組織資源(如大學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同時要防止村子基層干部在實施中出現一些腐敗問題、損公肥私的現象及弄虛作假的行為等等,必須堅持完善監督機制,特別是要增強農民的知情權,充分暢通農民的投訴渠道。
(本文由記者張永軍據“論壇”講話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