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彩華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常常會處于心理失常、思維紊亂的狀態中,可能會出現失去理智、沖動、自傷、傷人、自殺等行為[1]。在精神科,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的發生往往和護理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為了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的正常治療,就應當加強護理管理,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安全護理。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我院45例發生意外事件的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45例發生意外事件的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為19歲,年齡最大為57歲,平均年齡為43.5歲;神經癥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4例,抑郁癥16例,精神分裂癥23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45例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探究。
1.3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相關資料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精神科患者意外事件發生比率 沖動、傷物、傷人,跌倒,墜床,外出潛逃,自殺,噎食,猝死等是精神科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本組研究中,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比率分別是31.1%、8.9%、4.4%、22.2%、26.7%、4.4%、2.2%,詳細情況見表1。
2.2 護理質量提升情況 在采用了相應的安全護理措施后,基礎護理質量、病房管理質量、護士滿意度、病房環境整潔滿意度均獲得了顯著的提高,精神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下降,詳細情況見表2。

表1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精神科的意外事件發生比率

表2 護理質量提高情況(%)
精神科護理和普通病區護理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精神科的病區環境特殊,精神病患者的狀態復雜多變,并且大部分患者缺乏自制力,在意志、情感、認知與行為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導致精神科病區內容易發生意外事件,精神科護理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本組研究中,精神科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為:沖動、傷物、傷人、跌倒、墜床、外出潛逃、自殺、噎食、猝死。導致這些安全隱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精神病患者的癥狀較為復雜,部分患者的病情變化較大,難以預測患者的不良反應。在組織、管理患者的過程中,或是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事件。而一些護理人員又缺乏預測風險、防范風險的意識,從而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本組病例中,一例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不愿配合醫務人員進行相關治療,在給予保護性約束的過程中,謊稱需要入廁,在解除保護性約束后,患者乘醫護人員沒有嚴密監護時,自縊,后經搶救無效死亡。(2)精神科病區空間相對較小,而患者又多,醫護人員沒有嚴格進行分級護理,例如將未約束的患者和吵鬧約束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間病房內,從而造成患者之間相互毆打。(3)部分病情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容易受到悲觀絕望、抑郁、妄想支配、幻覺等負面心理的影響,產生消極意念,企圖自殺。(4)在給予患者輔助檢查時,安排的護送人力不夠,或是在護送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麻痹大意,患者在淋浴或入廁時沒能夠嚴加看護,患者躲在一處或借故掉隊尋隙潛逃;在給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責任心不強、疏忽大意;組織患者進行戶外活動時,沒有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當患者有家屬陪護時,將監護交于患者家屬,忽視對患者的監護,從而為患者的出走提供了可乘之機。
為了解決精神科護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降低精神科護理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確保患者能夠正常地接受治療,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安全護理。
首先,加強監護,實施安全管理。將容易發生意外事件的精神病患者列入重點監護對象。包括有傷物、傷人、自傷、自殺、外出潛逃等企圖的患者,拒絕治療的患者,疾病急性期癥狀活躍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意識障礙患者以及新入院的患者等。要對這些患者進行專人護理、重點監護、限制活動范圍,當患者外出活動時,應當安排專人陪同監護[2]。及時制止一切不利于患者安全的活動,注意防范患者打架斗毆,防范患者追逐奔跑或攀登高處,從而避免意外的發生。對不能夠安心住院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耐心疏導、勸解;對自殺意愿強烈的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嚴密監視;對于生活不能自理、意識障礙、行為不便、年老體弱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加強護理,避免出現意外傷害。如果患者產生傷人沖動時,盡量不與患者正面沖突,盡量采取勸說誘導或側面阻止的方式控制患者的沖動行為[3];如果患者出現自傷、自殺等行為時,醫護人員應當利用現場有利條件,爭分奪秒地積極進行搶救,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護理人員應當掌握患者的疾病特點、病情變化情況以及心理狀態變化情況。留心觀察患者的言語、行為,一旦發現不安全隱患,就應當立刻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控制,防止發生意外事件。
其次,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精神科護理人員應當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專業水平,牢固掌握精神科護理的各種專業技能。在實際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有沖動、外出潛逃、自傷以及自殺等行為企圖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數,自覺履行護理崗位的職責,在發現問題后需要及時匯報,以便于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4]。對存在潛在風險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和患者的家屬進行有效地溝通交流,爭取患者家屬對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理解與認可,爭取患者家屬的配合,從而杜絕發生護理安全隱患。與此同時,醫院應當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確保護理人員在實際的工作當中能夠做到“五聲、四一和四心”。五聲指的是為患者辦事有回聲、問候聲、致歉聲、關懷聲、送別聲,四一指的是管理、服務、質量、安全第一,四心是細心、耐心、責任心、愛心[5]。通過樹立榜樣,獎勵典型,不斷強化精神科護理人員的素質修養,讓敬業奉獻、待患如親等成為護理人員的自覺行為,使護理人員能積極地進行護理。
總而言之,精神疾病的特征決定了精神科護理的特殊性,為了確保治療效果,應提倡以人文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安全護理,提高精神科的護理水平。
[1]蔡珊.精神科護理風險與對策[J].當代醫學,2010,16(20):137-138.
[2]李君,王春曉,郭潤蓉.“5S”人性化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的實施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6,6(5):45-46.
[3]梁玉嬋.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9,8(1):45-47.
[4]趙秀芹,張子文.固定循環輪班制在精神科護士排班中的應用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8):87.
[5]李妮,閻成美,翁廬英,等.護理安全重在細節的管理[J].護理管理雜志,2006,6(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