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敏 林靜吟 吳春翠
分娩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初產婦因產前焦慮、分娩痛等因素而選擇剖宮產,因而增加了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人為本”的護理觀是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核心理念,簡單的傳統經驗護理操作已無法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我科為降低剖宮產率,提升產科護理質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2011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觀察了改進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調研階段,選取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于2010年6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7例初產婦,年齡21~32歲(平均25.3歲),平均孕周(39±2)周,編為對照組;改進護理方案實踐階段,選取2011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初產婦,年齡21~33歲(平均25.5歲),平均孕(39±2)周,編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均無妊高癥等嚴重合并癥,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調研階段 經過科室醫護人員集體以對照組產婦臨床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討論,認為初產婦于第一產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前焦慮和分娩過程中逐漸加劇的子宮收縮痛。因此產婦第一產程的主要服務需求應是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以及簡便易行的止痛措施。
1.2.2 傳統護理方案 認真監測并記錄胎心、宮縮、宮頸擴張、胎頭下降、破膜及羊水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鼓勵產婦在宮縮間歇期少量多次進食,攝取足夠的水分,對于消耗大、嘔吐者,可給予靜脈輸液;宮縮較弱者未破膜,可鼓勵其在室內適當活動,已破膜者應臥床休息,若胎頭已銜接則取平臥位,否則應取臀高位;協助產婦進行全身清潔,盡可能在進入待產室前進行一次全身擦浴,更換內衣,進入待產室清洗外陰、陰阜和大腿內側后,保持會陰部干燥以預防感染;臨產后鼓勵產婦及時排尿,避免尿潴留或膀胱充盈影響宮縮;第一產程末產婦有排便感時應禁止產婦自行上廁所,避免胎兒娩出。
1.2.3 改進護理方案 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我們查閱大量文獻及資料[1-3],針對本科實際情況,在第一產程的護理服務中加入健康宣教、心理安慰以及呼吸減痛法。具體操作如下:(1)觀察組產婦進入產程后,由助產士專人陪伴,用淺顯的語言和溫和的態度講解分娩的3個過程及其相關注意事項。(2)對于焦慮癥狀明顯的產婦,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可使用地西泮等抗焦慮藥物。(3)由助產士向產婦講解并示范呼吸減痛法。宮頸口開大5cm前,采用深慢腹式呼吸:鼻孔深吸氣——稍屏氣——經口緩緩呼出;宮頸口開大5cm后,采用淺快呼吸:口微張,呼吸短促而充實;兩種呼吸方式的過渡階段,采用喘樣呼吸。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數據統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組間比較采用chi-square檢驗法/fisher確切概率檢驗法,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第一產程時間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縮短(P<0.01),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一產程時間對比表(min)
2.2 分娩方式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自然分娩率為82.86%,對照組自然分娩率為54.05%,兩組自然分娩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娩方式對比表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后2h出血量對比表(ml)
2.3 產后出血情況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后2h出血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3。
分娩是產婦重大應激事件,傳統產科護理認為產前焦慮和分娩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實際護理中未對其足夠重視。然而,焦慮可使得交感神經活動過度興奮,造成子宮缺氧、宮口擴張障礙、產程延長,進而大量消耗產婦體力,增加了分娩的風險。此外,焦慮情緒可使產婦對分娩痛過度敏感,表現不能耐受疼痛,喊叫不止,過度疲勞等,進而導致不良分娩結局。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產婦進行心理干預可明顯縮短第一產程,提升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這是由于心理干預可消除產婦的不安和恐懼,使其心率、呼吸平穩,肺換氣充分,同時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減少兒茶酚胺等激素的釋放,平穩血壓,避免胎兒出現缺血缺氧或胎兒窘迫等不良事件[4-5]。心理干預與藥物干預相比,不良反應更少,適用性更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而呼吸減痛法易學易行,不需額外設備支持,經濟負擔小,產婦接受度高,疼痛緩解明顯,從而大幅度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提升產婦舒適度。
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改進第一產程的護理方法,不僅提高了自然分娩的成功率,也增加了產婦生理、心理的舒適度,體現了綜合護理的原則,從而體現了護士的多角色功能,豐富了產科護理的內涵。
[1]范秀蘭.人性化服務在分娩過程中的護理應用[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03(2):107,63.
[2]鄭桂香,劉春華,吳麗萍,等.27家醫院孕產婦圍產期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33-36.
[3]任才."一對一"全程陪伴責任助產模式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9):45-47.
[4]尚秀萍.產婦分娩由家人陪伴的優越性[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8):34-35.
[5]杜世蘭,張林,林秀娟,等.產時心理干預對母嬰預后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2):180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