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卿
葡萄下架前的一個月,我們來到了新疆。這不是成熟的季節,但漳州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對口援疆工作卻已碩果掛技。
遠遠望去,天山山脈蜿蜒起伏,并不突兀,似女子溫軟的曲線。山頂一片雪白,天空廣袤而深邃的藍是絕佳底色。木壘縣就在天山北麓。
一路柳樹,當地人稱為毛柳,毛柳的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和向日葵,再后面就是藍天白云。在路過茫茫而沉默的戈壁灘后,看到植物的綠,真是親切萬分。為了在新疆惡劣的環境中開辟一方綠洲,前人付出了許多辛勞,比如吐魯番的坎兒井,比如木壘縣人民1958年的龍王廟水庫建設,1987年水庫兩岸數萬株的松柏楊柳的種植……現在,遠在萬里之外的漳州人也為木壘縣的發展與騰飛助一臂之力。
2010年3月29日,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
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
由此,新一輪援疆大幕拉開。
全國共有19省市對口支援新疆。19個援疆省市建立人才、技術、管理、資金等全方位對援疆的有效機制,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幫助新疆各族群眾解決就業、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問題,同時支持新疆相關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就這樣,中央的關懷、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19省市的支援匯成滾滾熱潮,涌向那片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們在這片熱土上灑下辛勤的汗水,烙下自己城市的足跡,塑造著自己城市的形象。這是一首波瀾壯闊的詩篇,這是一部氣勢磅薄的交響樂。
福建省對口支援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下轄行政區之一。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昌吉州最東邊的一個縣。對漳州人來說,這本是一塊完全陌生而遙遠的土地。因為援疆這個機遇,漳州與昌吉與木壘從此相識,一群本無交集的人從此結緣。其實早在清代,福建人就到過木壘。這個福建人還不是普通人。林則徐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謫戍伊犁時曾提到“從巴里坤七個井子出發,經色必口、大石頭至木壘河,停車在山谷中,雪積五六寸,四面合不辨,姑就卡房烯薪做飲而食……”。色必口、大石頭、木壘河就在木壘境內,被大雪困在這里的林則徐詩曰:積素迷天路渺漫,蹣跚敗履獨禁寒,埋余馬耳尖仍在,酒到烏頭白恐難……但林則徐最終沒有被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困住,在新疆做了許多利民的事,所到之處興修水利,開荒屯田。不過他肯定沒有想到在若干年后,有好多福建人也到了這里,為這里的建設和發展出資出力。
漳州援疆干部輪換了好幾批,現在這一批有的已經呆了兩年多,木壘的四季都已經歷。他們有的喜歡木壘秋天的金黃,有的喜歡木壘冬天的銀白,他們習慣動轍幾百公里的路途奔波,他們熟練地撕解羊肉,他們時不時冒出當地的方言,他們說到木壘時說“我們木壘”,他們已然把木壘當成第二個家。不過初來木壘時,大家也是花了一些時間來努力習慣和適應的。比如和當地農民交流的語言障礙;下鄉工作路途遙遠;晚上八、九點,天還是亮的;比如氣候干燥,風沙大,早晚溫差大,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冬季特別冷,比漳州冷多了,有的不得不學喝點烈酒驅寒,還有像南方人不習慣的下雪,有個援疆教師就因為滑滑的雪地摔倒了,手腕折了,直至他援疆工作結束回到漳州還沒好。還有飲食習慣的不同,在對異地食物的新鮮感過去后,漳州人習慣吃海鮮習慣吃清淡點的胃難受了,不過有困難克服,有問題解決,見招拆招,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們教食堂師傅改良了幾道菜,少放點辣,一頓一頓就這么吃下來。他們一邊努力融入當地生活一邊開展工作,很快與當地干部群眾打成一片。
木壘縣地勢東南高,西北開闊。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這里生活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等牧民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四季轉場、終年放牧。隨之出現的牧民貧困、草場退化、牧區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便困擾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位于烏孜別克民族鄉的游牧民定居試點工程是2010年下半年福建援疆七個試點項目之一,由漳州市援建。該項目共計100戶,磚混結構,戶建筑面積83平方米,每戶配套牲畜暖圈、飼料棚、草場,基礎設施齊全,總投資約兩千萬元,漳州市援助600萬元。該項目2010年7月1日開工,三個多月便竣工交付入住。這個令人贊嘆的速度背后是傾情傾力的付出,是援建方和受援方的密切配合和真誠協作,為共同的目標奮勇當先。就像木壘縣委副書記、福建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木壘縣第一分指揮長李明清說的那樣,我們一直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對口援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牧民群眾最急需、最迫切的事放在首位,努力讓老百姓早得實惠、早見實效。
建好的牧民新區平整干凈,一列列路燈高高而立,一排排整齊的紅瓦房,在天幕下顯得特別精神。房前屋后有平坦的巷道有樹木迎風招展。新居里洗衣機、冰箱、煤氣灶等一應俱全。臥室炕上鋪著溫暖的毛毯和棉被,色彩斑瀾鮮亮,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女主人要做飯了,一開水龍頭,清澈的水嘩嘩地流出來,女主人笑了。她說以前住在山上,下雪就沒辦法出來,生活很不方便,哪有現在這么好呀。新居的生活比她想像中的好,她打算在配套的飼草料地種植小麥、玉米和苜蓿,多產糧食和飼草料,自家的那30多只羊呢,夏天出外放牧,冬天在暖圈里育肥,不再像過去風餐露宿趕著羊群到處跑了。
從草原到城鎮,從氈房到樓房,從游牧到定居,游牧民的生產、生活相對穩定下來,能方便地享受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休閑等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游牧民只有適應生產方式的改變,才能從傳統蓄牧業向現代蓄牧業轉型,全面提高牧區牧民的幸福指數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還有縣醫院綜合病房樓項目,地上九層,地下一層,140張床位,建好后將大大緩解當地就醫難的問題,當然,好醫生必不可少。援疆醫生結合自己專業特長,為提高醫院醫療水平添磚加瓦,在院內多次舉辦醫學講座、知識培訓, 如ICU運行模式、病房管理、設備使用、各種診療方案實施等,同時指導構建初級ICU病房。并且,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多次成功搶救危重患者,如賴明達醫生指導近年來第一例心肺復蘇術成功搶救一名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成功組織搶救4個危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每位援疆醫生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援疆生涯,為能加入援疆隊伍倍感榮幸,他們秉承“大醫精誠”,實踐著“醫者仁心”的諾言,為木壘患者盡心盡力。
還有2000平方米的園林、西河兩個社區和4000平方米的第二“雙語幼兒園”建設項目等。到處在施工,到處在建設,短短時間,木壘縣許多地方舊貌換新顏。
有了房子,不能忘了孩子。孩子是希望,是未來。但2010年12月,當援疆教師林藝光一行6人來到受援單位木壘一中,看到的是不容樂觀的情形。學生個體差異大,學情復雜,配套設施簡單,辦學條件相對滯后,師資力量弱等等。有能力的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往外地就讀。
為了木壘的教育發展,第二年五月,援疆老師們提出了創辦“福建援疆班”的想法。漳州市分指揮部及木壘縣教育主管部門肯定了這種創新思路,并指導創辦工作,積極協調,解決辦班經費、師資調配等問題。2011年9月1日,包括哈薩克、維吾爾雙語班在內的三個“福建(漳州)援疆初中班”順利開班。
福建(漳州)援疆班一方面挖掘和弘揚木壘一中本身優良的教育傳統,一方面為木壘一中引進教育新理念,雙方合力帶動一種清新向上的氛圍,辦木壘人民滿意的班級。今年7月,六位援疆教師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結束,要返回原籍。消息傳開,校園內外反應強烈,一封封感謝信與挽留信從四面八方飛來,創辦福建(漳州)援疆班的舉措和效果可見一斑。
從房子到孩子,從孩子到未來。在雙方的努力下,援疆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和延展,意義更深遠了。在全力做好對口援建項目建設的同時,福建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木壘縣第一分指揮部立足福建產業優勢和企業情況,圍繞木壘縣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牧業資源,與木壘縣委、政府共同對接研究產業援疆工作,利用各種途徑探討建立產業援建平臺,積極牽線搭橋,招商引資。農業技術援疆干部經常下鄉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田間地頭處處有他們的足跡——到雀仁鄉推廣節水滴灌栽培模式;到照壁鄉交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新戶鄉指導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到西吉爾鎮了解小麥玉米生產情況;到大石頭鄉幫助鏟除馬鈴薯甲蟲……還多次邀請援疆專家來木壘現場培訓和指導花卉栽培技術。
援建項目向深處挖掘,往寬處拓展,硬件與軟件結合,“輸血”和“造血”結合,當前和長遠結合,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支持,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援助,持續,有序,有效,發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帶著友情帶著真誠帶著一腔熱血,漳州援疆干部們在木壘豐富了人生閱歷,積累了工作經驗,肯定了人生價值。通過紙上的一串串數據,我們能夠體味援疆的辛勞與成果,而短短的文字篇幅,卻道不盡漳州人的援疆故事。
木壘縣城東北150公里處,有一片原始的胡楊林。它們在荒涼的戈壁灘上扎根了6500萬年,斗轉星移,目睹了木壘的桑海滄田,人世變遷,見證著木壘越來越好。它們還會這么守候下去。
漳州人的援疆事業也還在堅守和繼續。
漳州援疆干部愿做北疆一棵胡楊木,與當地各族人民一起,在木壘這塊土地上扎根發芽成長,耐得住寂寞,抗得住風沙與干旱,春天里綠意盎然,秋日中燦燦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