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柳州545003)
隨著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進一步顯現,關于打破金融體系的管制與壟斷,建立市場化金融體系,特別是放開資金價格即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呼聲正在日益提高。從政策上看,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利率的市場化,包括實現了貼現利率市場化,外幣貸款利率市場化全面實現,存款利率市場化也開始加速,但是對于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由于商業銀行對于產品價格缺乏敏感和定價能力,難以真正的推行市場化。因此,政策上如何推動貸款市場化,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我國從1996年開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具體步驟上采取“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的策略。目前,我國企業債、金融債、商業票據以及貨幣市場交易已全部實行市場定價,政府對價格不再設任何限制。外幣存貸款利率也已完全市場化,僅有人民幣存貸款領域存在“貸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進行,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但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也造成了我國目前利率雙軌并行的現實:一方面,銀行利率受到存款上限和貸款下限的嚴格控制,無法反映銀行風險定價水平與議價能力;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利率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而上下浮動,反映了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和風險溢價水平。這種利率雙軌制割裂了金融市場內在統一性,使貨幣政策的利率工具難以覆蓋全市場。央行只能通過調整存貸款利率從而對銀行進行調控,但對市場利率水平,充其量也只是對央票等有限公開市場操作間接發揮影響,作用有限。
今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復蘇形勢放緩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利率雙軌的弊端更顯突出。在央行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后,銀行存款創造能力和貸款發放能力大為削弱。在現有的利率形成機制和貸款投放方式中,銀行貸款主要投向大中型國有企業,且資金價格相對較低;即使是盈利能力很強、信用風險低的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價格高的困境。使得民間借貸利率一路走高,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更為突顯。
利率市場化的要點是體現金融機構在競爭性市場中的自主定價權。我國市場化改革從一開始就強調尊重企業的自主權,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尊重企業定價權。在金融業,除個別政策性金融機構外,目前我國金融機構都是按照企業來運行的,反映金融企業自主經營權的一個重要環節正是其對自身產品和服務的自主定價權。
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隨著在跨境結算中被更加廣泛使用,以及一系列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開始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國際化乃至最終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道路上,挑戰和機遇并存。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改革,其中包括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債券市場發展等。
我國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合理配置資源。在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上的工作包括:第一,2004年以前放開外幣存貸款利率,分幾步放開國內外幣存貸款利率。第二,擴大銀行的貸款定價權和存款定價權。2003年之前,銀行定價權浮動范圍只限30%以內,2004年貸款上浮范圍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貸款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的幅度為基準利率的0.9倍,還沒有完全放開。與此同時,允許銀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不設下限。第三,在企業債、金融債、商業票據方面以及貨幣市場交易中全部實行市場定價,對價格不再設任何限制。隨著各種票據、公司類債券的發展,特別是OTC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不斷擴大使價格更為市場化,很多企業,特別是質量比較好的企業,可以選擇發行票據和企業債來進行融資,其價格已經完全不受貸款基準利率的限制。第四,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利率浮動范圍。2006年8月,浮動范圍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為支持災后重建,人民銀行于當年10月進一步提升了金融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的自主定價權,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7倍。第五,構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建立健全我國市場利率體系。2007年上海銀行間市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運行以來,Shibor在貨幣市場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地位逐步確立,正逐步成為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以及衍生產品市場的定價基準。
通過不斷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全面實現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進一步擴大,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調整了房貸利率浮動下限,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空間,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我國金融機構定價水平顯著提高,微觀主體對利率的敏感性不斷增強,利率在調整資源配置和傳導貨幣政策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但是,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定價仍存在以下問題:

表1 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 單位:%
1.長期的利率管制使商業銀行穩定的獲得息差,缺乏自主定價動力。眾所周知,使貸款利率適當高于存款利率是維持商業銀行運作的基本要求。在利率管制條件下,雖然存貸款利率都受到嚴格管制,但從實際情況看,商業銀行可以穩定地獲得3%以上的息差,明顯優于發達市場的競爭者,這使銀行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鎖定在粗放式的放貸競賽中,服務競爭,特別是差別化服務提供能力嚴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商業銀行面向未來的競爭力。由于缺乏硬性的約束機制,尤其是重組、破產和清算機制,加之風險管理存在紕漏,競爭性放貸必然導致壞賬、呆賬率大幅攀升,最終陷入惡性循環。放貸競賽也使得貨幣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賴于準備金率工具,這又使實體經濟的資金可獲得性大大降低,融資成本上升,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
2.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1992年,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以此實現資源配置優化。利率作為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應該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過程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實現資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斷優化。同時,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產品定價的參照基準。在利率管制下,首先獲得貸款的當然是大中型企業及與政府關聯緊密的融資平臺。而銀行利率低于市場利率,獲取貸款就相當于得到一筆補貼,必然導致國有企業在資金運用中過度借貸,并形成資金的低效使用。反之,如果大面積實行利率市場化,由此帶來的貸款成本提高將大大強化企業的資金成本意識,促使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錢的大企業對廉價信貸資源的過多占用,使得信貸資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法律、法規、金融創新配套進行,循序推進的過程。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需注意以下幾點:
價格歷來是一個體系,很多價格互相關聯。在一般商品領域,企業定價面對的是一個包括了多個上、下游產品和可替代產出品的價格體系。如果這個價格體系中有些價格是固定的,或者由政府高度管制的,而有些價格是市場化的,企業就難以真正進行市場化定價。同樣,商業銀行在經營中要逐步降低利差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就需要不僅考慮存貸款利率的確定,還要考慮與存貸款有關聯或有替代性的中間業務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定價。利率本身是由多種價格構成的整體,涉及很多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利率市場化需要事前有思想準備對這個相互關聯的定價體系進行改革。逐步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改革應整體推進,在放開存貸款利率的同時,其他一系列上、下游產品和替代產品的定價權也應同時交由市場決定。
隨著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為主體的固定收益市場的發展,Shibor作用日益明顯,市場地位不斷提高,以Shibor為利率定價基準的債券和衍生工具交易逐漸增多,Shibor已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的“準基準利率”。這為貨幣政策的利率手段由存貸款利率轉為基準利率奠定了基礎。但是Shibor作為市場基準利率的功能還有較大差距,如報價行范圍較窄、報價的代表性有局限等;Shibor在票據貼現、短期融資券、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定價以及央票發行和回購等貨幣政策操作中的應用還比較有限。未來,還應從消除局限性著手,積極推進和完善Shibor運行機制,從而更好地為金融產品定價提供有效的利率基準。
目前國有銀行已經實行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放開貸款利率還應該考慮審慎原則,按照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確立達標金融企業必須具備的硬約束條件。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對于軟約束的金融機構,或者一些“病號型”、“重病型”金融機構,暫時還不能給予過大的定價權,否則還是缺乏自我約束,還會出現高息攬儲、攪亂市場等問題。自我約束的標準是把宏觀審慎性幾項標準作為一個標尺,建立一個適應宏觀審慎管理需要的穩健性標準,同時還要區別系統重要性機構和非系統重要性機構,也要區分資本類型和質量,這關系到公平競爭的基礎和損失吸收能力。對于達到宏觀審慎性標準的金融企業,應該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
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從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風險傳染。利率市場化加大了銀行破產風險,經濟周期下行拐點出現后這種風險將被快速放大。個別銀行破產所帶來的傳染效應將是金融體系的滅頂之災,因此利率市場化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防范金融風險傳染意義重大。日本在1971年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根據《存款保險法》,1971年7月1日日本存款保險公司(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Japan,,簡稱DICJ)成立。 美國1933年就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當時美國國會通過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1933年后,美國銀行倒閉數量大量減少,存款保險制度在防止銀行擠兌和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已有眾多國家設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不過,從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的關系來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與否并不是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先決條件,許多國家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晚于利率市場化,且只是作為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進行的制度性補充。
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銀行單一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將難以為繼,財富管理業務收益相對穩定,不占用或少占用經營資本,使銀行在較低風險前提下獲得手續費、理財顧問費、資產托管費和銀行管理費用等中間業務收入所占比例會上升。實行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利差收窄,競爭將更為充分,迫使銀行詳細核算每一筆貸款業績與其經濟資本的比較,而不是與會計成本的比較;商業銀行也應該提高利率風險觀念,努力開發和提供新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
貸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疊加在資金成本之上的信用風險溢價,是一種不完全的價格機制。一旦將信用風險定價完全交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在信用市場本身缺少必要對沖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信貸盲目擴張,釀成系統性風險。因此,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培養和促使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建立起正常的風險定價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作為商業銀行,未來一方面應努力提高利率風險管理能力,防止利潤因利率波動以及自身的資產和負債在種類、數量、期限結構等方面的不匹配導致的利率風險敞口而蒙受損失,加強利率風險管理,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另一方面,追求客戶結構多元化,吸引更多的民營、中小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客戶;同時加快業務轉型,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對沖利率市場化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