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幾代領導人都心系香港,有不同的香港故事。
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提出暫不收回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在中英談判中一錘定音;世紀之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力挺香港抵御亞洲金融危機;新時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建立起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國家領導人的香港故事仍在延續。

聚焦縣級財政的收支矛盾,就會看到縣域在擔負著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到文化建設的一攬子任務時面臨的壓力。據統計,全國近2000多個縣級市中,僅54個縣級政府沒有舉債。2010年底,有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
縣域經濟如何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縣級政府如何才能理好“錢袋子”里的財?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國富民強”的實現將有重要意義。因此亟需盡快減少管理層級和政策傳遞環節;逐步增加縣級政府的財權或財力,將包括財政、計劃、項目審批與人事等領域的權力由市直接下放到縣,通過擴權激活縣域經濟的活力,通過總結各地“擴權強縣”“省管縣”“預算改革”等各方面的經驗,在制度上進行總體安排,在行政改革和財稅改革中加以大力推廣。

國家權利和社會的關系,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結構是否穩定的晴雨表。近年來,基層治理的問題頻出,權利失控的一些現象不時發生,似已給人一種“愈演愈烈”、“難以遏制”之感。從邏輯上,它給政治-社會結構的穩定留下了很大的風險。
“縣治則國治”,近年來,北京多次集訓全國縣委書記,充分體現中央對于基層權力如何運作的高度重視。今年更被中央定位“基層組織建設年”。這是執政黨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舉措。

微博是一種“利器”,它不僅蘊含著巨大的正面推動力,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負面能量,這就給身處“微時代”的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以及工作方式方法帶來了新的考驗與挑戰。
微博前所未有地將公信、官德推到全民監督的眼光下,把官員裝進“玻璃房”中。眼下,因為不能適應微博輿論的網絡事件屢屢出現,我們不禁追問:政府尤其是官員,應當如何提升“微素養”?我們更需要深思的是,官員應該提升哪些方面的素養才能直面“微時代”?

一場關于延遲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缺口的爭論,再次深深觸動了公眾的神經。在盡可能廣泛覆蓋人群的養老保險體制里,每個群體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而我們檢測一項公共政策是否合理,正是要看不同群體是否在其中獲得公平的待遇,制度是否給人提供了穩定合理的預期。面對制度顯現的缺陷,我們是否可以問一個看似很不“專業”的問題:我們的養老制度可持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