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 勵 李承明
力爭“西部百強”
◎ 文/本刊記者 周 勵 李承明
“跨入西部百強,建設活力新區,打造魅力鳳翔”。在鳳翔全新的戰略面前,鳳翔長青工業園區在思考如何盡最大的努力,舞動起堅強之翼,繼而助推鳳翔展翅高飛——

紫荊山搬遷工程。 記者 張銳/攝
在鳳翔的未來規劃中,提到了三個數字:預計到2015年,長青工業園區總投資將達到737億元,工業產值將達到540億元,利稅將達130億元,成為寶雞市工業核心區,關天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煤電化循環經濟示范區。
而當前長青工業園區存在的困難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如何破解困境實現美好愿景?
據記者采訪和相關資料總結,園區瓶頸制約仍較明顯。其一,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園區融資困難。由于鳳翔縣財政經費拮據,企業建設資金和流動資金普遍緊缺,融資渠道狹窄,民間和外來投資不夠活躍,多元化投資格局尚未形成,加之園區自主經營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園區建設初期資金缺口很大,致使支撐園區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產業沒有相應發展。
據了解,2012年園區十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達5.5億元,除園區籌措到位國投資金近2000萬元,與縣發行初步達成融資協議1億元外,其余建設資金還未落實到位;同時甲醇項目區居民搬遷資金需求達1.88億元,縣上通過財政自籌、向企業拆解等形式籌措到部分建設資金外,缺口依然很大。
其二,土地指標難求,園區用地趨緊。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整,規劃用地與土地指標之間缺口較大。長青園區由于地勢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項目引進和建設速度。僅2012年引進的煤化工區物流園、園區污水處理廠等用地指標縣內就無法調劑,急需協調省市土地部門調整未來5-1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園區發展儲備足夠的建設用地。
三是產業集聚效應不強。工業園區中雖然企業集聚,但真正聚焦于產業鏈的企業不多,行業集中度差,產業分工協作不夠緊密,集群化程度低,密集性競爭與合作機制尚未形成,還沒有一個園區真正形成比較完整的集群發展局面。
四是管理和運行體制不順。管委會成立之初至今,盡管管理體制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最初的與長青鎮合署辦公到現在的獨立運行,但隨著園區規劃面積的擴大,園區面臨協調長青鎮、陳村鎮、尹家務社區的復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園區開發的速度和質量。
陜西省統計局原總統計師、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永善建議,一是成立投資建設公司,受全縣園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行政領導,與園區管委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作為投資主體,用企業行為全額融資,資金封閉運行,自求平衡,實行企業化運行。二是企業主辦園區。安徽省巢湖富煌工業園就是成功范例。企業主辦,政府扶持,自我約束,滾動發展。三是引進外資,推行股份制。用招商引資的辦法,按照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進行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四是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些項目如平整土地、道路設施、綠化景觀等可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分期付款。五是政府支持。政府適當給予啟動資金,并對企業稅收,分年度在一定期限內全額返還,讓利于園,用于園區還貸或滾動開發,為園區不斷注入生機活力。

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

鳳翔蘋果
陜西省政府研究室工業交通處處長白振中的觀點是,應科學謀劃、集約土地資源。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適度膨脹集約土地。加大對園區閑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合理置換土地用途,分年度、分步驟施工,逐步擴張拓展;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園區企業把單層廠房改建成多層標準廠房,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強度和產出效益。做好村莊整體規劃,出臺優惠政策,由企業出資進行市場化運作,采取小村并大村的方式,集約土地,置換用地指標,或以集體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合資、合作投資項目建設,解決園區建設用地的“瓶頸”制約。
陜西省中小企業局縣域工業處處長孟尉校對此認為,項目和產業是立園之本,而產業的集群化程度決定著園區對項目吸引力的大小和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因此,要把打造產業集群作為加快園區建設的重大舉措,按照“大項目帶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依托現有龍頭企業,以延伸產業鏈、促進項目集聚為重點,大中小并舉,高中低并重,近中遠兼顧,加快構建以大項目為核心,大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有序發展的產業體系。
在招商引資上,要由單個項目招商向產業鏈招商轉變,由單純注重引進大項目向引進大項目和配套項目并重轉變。圍繞龍頭企業搞好配套,要充分利用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的產業關聯效應,加強對上下游產品和產業的跟蹤研究,圍繞中間企業“前推后拉”,靠終端企業派生項目,靠市場需求吸引配套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建成產業基地,提高產業集聚力。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省經濟學會會長馮家臻認為,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成立由科技、發展計劃、國土、建設、交通、水利、環保、電力等部門和相關鄉鎮為成員的鳳翔縣園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園區開發建設的協調、指導和管理工作。
二是創新行政服務和管理方式。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目標要求,縣園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在規模以上的工業園區,成立專門的服務中心和研發中心,受領導小組、園區管委會和投資建設公司的雙重管理。服務中心負責對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限時代辦所有須由企業到行政執法部門辦理的事項,接待行政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檢查等事項,企業只須提供相應的書面材料即可,讓企業一門心思謀發展,同時有效遏制亂檢查、亂收費。
鑒于企業負責人學習研究不能保證,研發中心負責跟蹤市場行情、國家產業政策、宏觀調控手段等信息,遇有重大變化隨即通報縣領導小組和有關企業負責人,并建立園區教育培訓網絡,定期舉行形勢報告會、培訓會,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和智力支持,樹立企業家意識,促進企業家群體形成,最終實現園區的市場運作、自主主營和滾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