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 靜 張永軍
把民間文化的“根”留住
◎ 文/本刊記者 張 靜 張永軍
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正面臨著傳承的艱難,如何能萬年傳承民俗文化遺產?本刊記者對此采訪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創建者、“根脈”文化的傳承使者王勇超——
王勇超簡介
1957年7月生,陜西長安人,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中國民主促進會陜西省委委員。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線路圖

王勇超

耿宅 麒麟望日照壁

耿宅 門房西墻磚雕 獅子戲繡球圖
記者: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作為全國首家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展示為主的大型民辦博物館,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社會意義。首先請您對關中民俗博物院的背景、基本情況及核心文化主題向我們做一介紹。
王勇超: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建設規模493.88畝,規劃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7億元人民幣,2008年12月對外試營業。
目前,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搶救保護周、秦、漢、唐以來歷代石雕、磚雕、木雕,及關中先民大量生產生活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3.36萬余件(套)。其中主要包括拴馬樁8600多根,各類雕刻藝術品1.6萬多件,民俗器物6000多件,古今名人字畫3000多件。特別是搶救、保護了瀕臨消失的40院數千間明清古民居古建筑,其中已恢復建成15座(其中門樓1座、古民居12院、戲院樓1座、城門樓1座),初步形成了古民居一條街。同時搶救性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種地方戲曲、鼓舞典禮、民間故事、工藝作坊、習俗鄉規、節慶游藝等。
博物院突出明、清園林建筑風格,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區,包括民俗文化展示區、古鎮游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
記者:關中民俗博物院讓您付出了很多心血,也經歷了很多的艱辛,面對資金、政策、運營等多重困難,是什么讓您繼續為這些“地上兵馬俑”傾注畢生心血的?
王勇超:起初,在征集收藏的時候,名不正,言不順,有時還要蒙受不白之冤,被某些人當成文物販子而遭受白眼和屈辱,干著一種“地下工作”,行走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之間。但正是在這種忍辱負重的精神支配下,在堅定目標的指引下,這項偉大的事業才得以前行。
我總想,創建博物院,如同我以畢生的精力,在寫一篇有關民族根脈的文章。待到博物院完全建成,與陜西豐厚的歷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與中國中央國家公園秦嶺偕南五臺山的優良生態、秀麗風光融合在一起了,到那時,我的這篇文章就完成了。博物院的民俗珍藏,永遠留在南五臺,永遠是長安的、陜西的、國家的,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后代的,任何人帶不走它!
記者:民間、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非物質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把“根”留住?
王勇超:世界上到處都有華人,華人都說葉落歸根。華人的根在哪里?在中國!中國的根在哪里?在陜西!追根尋源,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在我看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地域的,才是廣闊的;唯有民俗的,才是全體的;唯有歷史的,才是未來的。現實是嚴峻的,種種跡象表明,那些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那些具有民俗歷史文化內涵的東西,由于種種原因而危在旦夕,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一樣,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毀滅,無法再生。
我們以博物院的形式來展現歷史、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并決心以此為契機,培育市場,打造品牌,在發揮其文化功能的同時,也發掘其經濟潛能。
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面對嚴峻的現實依然是杯水車薪。唯有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文物保護意識,社會人士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共享保護成果。我們的搶救事業方能大見成效,才能把“根”留住!
記者:有一些人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認識模糊,對此您怎么看?
王勇超:文物是歷史的框架,民俗是歷史的靈魂。如果現階段再不加以搶救和保護民俗文化遺產,這對后人將是一種犯罪。
“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的一份責任,應讓國人特別是年青一代了解歷史,了解傳統,了解我們民族輝煌的文化。
記者:從長期的文化遺產保護來講,是否應該建立一個系統的規范,去做好文化遺產的更好傳承呢?它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實現?
王勇超:走過20余年艱辛苦難的歷程,如今,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以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聚古今民俗風物于一體,已經成為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倉和標本庫。而把目前散失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來,也是一個大課題。比如老腔、皮影、線戲等,已經入駐民俗博物院的梨園。也將陸續把民間作坊如豆腐坊、油坊、醋坊、造紙坊、陶器作坊等建立起來,再把老人過壽、古代婚禮等傳統禮儀活動開展起來,讓游客既能觀賞也能參與其中,又作為影視拍攝基地,讓更多人了解這里。
要讓這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一代代青少年受到精神的滋養。
我們建設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離不開民間文化這個根。至此,希望國家對民營博物館參與文化保護和文化產業開發給予更多的法律、政策,乃至資金上的支持,為他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培育出一批民辦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創造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讓更多民間力量能夠為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出力。
建議國家盡快支持建立《關中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區》。我們最終想把博物院建設成一個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功能齊全的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區。和黃帝陵祭祀旅游示范區等一起,面向世人,全方位展現陜西深厚的文化寶藏,切實推動陜西乃至全國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

博物院遷移復建的古民居——西京雄鎮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古民居(趙家門樓)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遷復建古民居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