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今年上半年,總部位于荷蘭的基華物流(CEVALogistics)宣布:從上海長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手中買下上海基華物流30%的股權,從而全資控股該公司。基華物流中國區執行副總裁戴成安(MartinThaysen)表示,將加大在中國陸運市場的投入。
基華物流成立于2006年,由私募基金投資公司阿波羅收購了TNT的物流部分后,更名為CEVA。
對于一個謀求于開拓中國物流市場的外資企業來講,這也許只是其未來在中國無數舉措的第一步。我們也希望從他們的舉措中不僅能了解其背后的動機,更能知曉這些動機背后的緣由所在,這也許能為我們本土的企業在物流市場中找到前行的借鑒經驗。
戴成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全球陸路物流網絡中,中國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重點,這個重點是靠基華物流整合端到端的供應鏈戰略作為支撐的。在他看來,端到端的一體化流程,既包括生產物流、進出口物流,也包括售后服務、最后一直覆蓋到門店。

在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看來,國內運輸問題的解決與完善是供應鏈戰略中的一個重中之中。如果說中國是基華物流全球戰略最優先考慮的一個市場,那在這樣一個不斷成熟的市場之下深耕的內容就是陸路運輸。為了快速地將這個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完善,基華物流將不斷尋找像上海長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這樣的收購與合并的機會,來達到其快速完善交通網絡的布局的目的。
像基華物流一樣的外資企業如何來平衡這樣一種低價競爭和高服務質量之間的平衡的呢?在運價如此敏感的貨運市場他們又如何與民營企業競爭呢?
對于國內運輸的現狀以及競爭的存在,戴成安表示:“從業務類型上講,由于本地企業的參與才使得競爭確實存在,但是基華在中國的策略不是在這個行業以低價來進行競爭,而是提供一體化的端到端的模式,把運輸的整合作為這個鏈條上需要加大力量和投資的一部分,因為運輸服務在中國企業的外包比例最高。與此同時,可以提升和完善服務的空間也很大。”
據《2012中國物流現狀調查》顯示,在中國,直接運輸服務是最常見的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務項目,占受訪者的77%。但與此同時,這個市場一直存在著壓低運價的低價競爭現象。


在受訪者中有64%的人認為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國內運輸是最需要改善的一項主要服務。跨國公司的物流經理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國內運輸。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以及經銷商和客戶數量的增長,中國市場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國內運輸的挑戰也將不斷增多。
“這份調查突出了中國物流行業存在的挑戰,以及包括基華物流在內的所有希望繼續在中國運營的物流服務供應商必須處理的問題。”對此,戴成安說:“我們已經提前做好了應對挑戰的準備。包括覆蓋到制造端的支持、商品的交付,以及零配件運輸配送等等,所有這些都要在強大的I T技術和系統支撐下進行的,同時,我們會使用GPS進行定位,對貨物進行跟蹤。”
與此同時,對于實施全球戰略的外資企業來講,本土化一直是他們的戰略重點,這也意味著他們在中國這個市場能否縱橫馳騁。
而中國的運輸市場卻是他們本土化實施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擺在外資企業面前的運輸市場的現狀與前景,可以說既是一塊誘人的蛋糕,同時也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目前基華物流在華服務雖以外資跨國企業為主,但在客戶中不乏華為、聯想這樣本土客戶,上海基華在本土化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努力的目標,是使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客戶加入到基華當中。
也只有本土化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加入到基華物流中來。戴成安表示:“這樣的考量正是因為外部經濟的不景氣,而中國國內的大企業業務仍然在高速增長,基華希望通過與國內大公司的合作,彌補外部需求的不振。”
近日公布的財報顯示,基華物流2011年總體營收為69億歐元,其中亞太地區約20億歐元,中國占了相當大一部分。
基華物流十分看重中國業務的發展,預計中國市場的貨物運輸總量有望在2012年達到125萬億元人民幣。
戴成安透露,他們在發展國內的運輸市場,也進行了相應的收購動作,基華物流的策略希望能夠更好地控制國內的物流網絡,推出和部署新的運輸管理系統和倉儲管理系統,通過這些部署,進一步發展國內的運輸市場。
基華物流最早進入中國是通過與上汽集團成立的合資公司——安吉基華物流,現在通過收購與并購成為獨資企業。目前,基華物流的國內運輸網絡已經覆蓋204個常規運送城市以及3000個非常規運送城市。從而使得基華物流在中國運營著完全自主管控的汽車運輸網絡,作為一個國際物流供應商,基華物流日均發貨700車,每天向300個目的地運送超過10000份的訂單。
“基華物流希望增強在中國的物流網絡,因為中國將是未來5年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戴成安介紹說,“現在國際上的經濟增速確實在放緩,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因此我們會更多地關注中國市場,包括在中國的收購舉措,這是我們在中國對基礎設施方面增資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