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慧
走低碳發展道路,需要立法先行,低碳經濟作為一個國家新的戰略安排必須在有關法律法規確立的前提下進行。為規范和引導我國各企業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為低碳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法律依據。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1997年《刑法》增加破壞環境和資源保護罪、環境監管瀆職罪。目前,我國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已經制定了《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另外,我國還積極制定并實施了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等規劃與政策。
我國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節能減排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笆晃濉逼陂g,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緩解了能源供需矛盾。各地區、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在關閉重污染企業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也都在下降?!笆濉逼陂g,科技部將高度重視和發展低碳技術,在5年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強度,到2015年使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17%,并形成3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我國在能源資源利用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不斷優化了能源資源的結構??偟膩砜?,我國大力發展水電、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核能等低碳能源的開發,以優化能源結構、降低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近年來,大型水電站的建成,多個流域水力資源的開發,意味著我國水力資源的利用取得一定進展。
我國已經有多個地區開始實施低碳經濟項目,并取得一定進展。2008年1月28日,上海、保定入選“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試點城市。世界自然基金將從這兩個試點城市的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產品制造與應用等領域中,總結出可行模式,然后陸續向全國推廣,促進區域性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重化工產品需求量巨大,進而轉化為對能源需求的增加。目前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氣僅占3%。據預測,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以上。能源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難以轉變,未來煤炭仍將在整個能源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導致污染物排放居高難下。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我國一噸煤產生的效率僅相當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因此,我國能量生產轉換過程效率低,經濟增長代價很大,經濟總體效益差。
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在我國三大產業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工業結構內部存在重工業發展速度很快,重工業比重也很高,鋼鐵、化工、建材等重化工行業含碳量非常高,并且其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其次,能源低消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速度不快,服務業比重與發達國家,甚至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的服務業比重都是偏低的。
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和關鍵,而中國70%的低碳核心技術需要進口。高能效技術整體來看比較落后,而且發展十分不平衡。交通領域和電力行業的能效技術,短期內無法達到產業化的水平;冶金、化工、建筑等領域的節能技術,還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氫能技術等,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政府政策和金融系統對我國低碳技術項目的支持不夠。低碳技術的轉化主要依靠政府貸款,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金融系統對低碳技術項目融資的限制過多,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已經制定了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與政策環境。但是我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并不完善,還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
統計顯示,太陽能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儲量為2.53億千瓦,地熱資源遠景儲量相當于2000億噸標準煤。從長遠來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促進常規能源資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因此,我國應加大投資力度,多途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另外,還要注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的利用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我國的第三產業的產值僅占到國民經濟總值的40%。我國重第一、二產業而輕視第三產業造成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從而影響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政府要把發展第三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突破口來抓。第三產業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業,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產業,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實現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指標要求的產業。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也有助于建設生態文明、解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和刺激消費等問題,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既有利于經濟發展,也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
低碳經濟引領綠色復蘇,核心在于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發達國家紛紛加大了低碳技術的研發投資。美國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立刻推行"綠色新政",把低碳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列入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內容;日本政府把能源技術列為本國的研究重點。我國企業技術基礎薄弱,要注重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研發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能源技術,促進技術進步與科技成果轉化。另外,我國要加強國際低碳技術合作和交流,在促進節能減排中加強與經濟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工作,引進先進的成熟的低碳技術,實現低碳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從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全面實現低碳生活,需要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引導下,實現公民的自覺廣泛參與。一方面,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要加強對低碳經濟的宣傳,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另一方面,還需要綜合利用稅收、價格、經濟補償等政策工具,形成低碳生活的配套機制,引導公眾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實現低碳消費,成為落實低碳減排行動的實干家,從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