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地流轉促進了農業工的形成。農業工可分類為兩棲農業工與專職農業工、短期農業工與長期農業工、本地農業工與外地農業工,他們各有特點,應該對其采取分類雇傭的策略。
關鍵詞:農地流轉;農業工;雇傭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044-02
一、農地流轉催生農業工的形成
(一)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從而產生農業勞動力的需求
首先,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放開,農村土地經營方式從農戶家庭零碎向大規模經營轉變,涌現出一批種養大戶,他們僅靠自家勞動力遠遠不夠,需要雇傭“農業工”幫忙干農活。尤其因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種養大戶在農忙時人手不夠,需要農業勞動力來幫工。其次,土地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從而拓寬對低體力勞動力的需求。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推進,大部分重體力活都用農業機械代替,對農業勞動力的體力要求降低,一些輕體力的農業勞動可由老齡、女性等低體力勞動力承擔;況且,老齡、女性等低體力勞動力的保留工資要求比較低,雇主更愿意雇傭他們以降低人力成本[1]。最后,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從而衍生對專業技術農業勞動力需求。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產業鏈延長和深化,包括農業新品種的引進、新技術的應用、大量經濟作物的種植、農業生產環節延長等,使得對有一技之長的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隨之增加。如花卉生產,除種植外,還可延伸出采摘、分級、保鮮、套袋、貼標簽、裝箱和運輸等程序,形成生產、服務、銷售一條龍,每一程序鏈都需吸納大量的“農業工” [3]。
(二)土地轉讓促進留守農民提供剩余勞動力供給
一些農戶通過出租、出賣或入股等方式轉讓出自己的土地“經營和使用權”,之后,家庭勞動力變得富余,一些人還具有較嫻熟生產技能,于是在種好自己責任田的同時,向農業專業戶、農業企業輸出勞動力[1]。例如在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一些有技術的農民,紛紛走出家門做起“技術鐘點工”,干起了養殖防疫、果樹栽培與修剪、配方施肥、配料育苗等各類技術性農活。
留守農民通過做農業工實現了充分就業[3],從而盤活了農村閑置勞動力;農業工在務工過程中學到了農業實用技術,再在生產實踐中通過傳幫帶,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1];“農業工”由于其職業化和專業化,對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大有裨益[2],解決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業勞動力季節性緊缺的困難,為發展現代農業構筑了人力保障[1]。
二、農地流轉中農業工隊伍的構成
(一)專職農業工與兩棲農業工
1.專職農業工。專職農業工是基本放棄耕種自有土地而受雇于農戶(企業)的專職農業務工者。專職農業工的優點是:專職和連續務工,工作技能得到積累,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強;存在失業壓力因而服從管理,遵守紀律,組織化程度高,對企業忠誠感高。其缺點是:因缺乏用工彈性,雇主不易根據經營景氣的波動增減人員,需要承擔較高的固定人力成本;專職農業工缺少土地保障,對保留工資和社會保障要求較高。
2.兩棲農業工。兩棲農業工是既受雇于農戶(企業)又耕種自有土地的農村勞動力,即農余時到公司打工、農忙時打理自家田地[3]。兩棲農業工的優點是:由于兩棲農業工的務工目的僅為非農創收,薪酬期望值不高,因而使雇主能就近獲得廉價勞動力,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周期性使得農忙時節需要農業工,而農閑時節不需要,這使雇主選擇雇傭兼業農業工來應對農忙 [1];兩棲農業工利用農閑時間務工,能夠工余兼農顧家,回到自耕地易于將務工所學內容加以遷移運用。其缺點是:兩棲農業工由于有土地保障因而缺乏專門務工的壓力,形成臨時打工觀念;難以擺脫小農勞動生產方式的思維和行為定式,組織紀律性差,在自耕地勞動中養成的自由散漫習性很容易遷移到受雇工作崗位上;當家庭農活繁重而勞動力不足時,他們不得不丟下工作而回家支農,自耕地與雇主地構成勞動時間沖突;兩棲農業工在自耕地與被雇地的勞動投入激勵機制存在差異,前者激勵力明顯大于后者,必然出現在自耕地上很賣力而在被雇地“磨洋工”,某些人甚至可能將雇主的農資偷回家。
(二)短期農業工與長期農業工
1.短期農業工。短期農業工是農戶(企業)臨時雇傭的農村勞動力。短期農業工的優點是:能夠隨旺淡季靈活用工。農業生產的季節波動性很強,對勞動力需求是周期性變化的,容易出現淡季時人員閑置,旺季時人手不足,如果根據生產季節靈活增減人數,可降低固定人力成本。其缺點是:短期農業工上班時斷時續,崗位變換不定,知識技能不能得到持續提高;勞資雙方難以構建穩定的長期勞動契約,短期工懷有臨時打工觀念,哪里的工資較高,工作又不太累,他們就會跳槽;雇主過于依賴短期農業工會面臨極大用工風險,畜禽、農作物生長周期具有強烈季節性。
2.長期農業工。長期農業工是農戶(企業)長時間雇傭的農村勞動力。長期農業工的優點和缺點與全職農業工相似,這里不再贅述。
(三)本地農業工與外地農業工
1.本地農業工。本地農業工是受雇于農戶(企業)的周邊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本地農業工的優點是:離家近,交通住宿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無須離土離鄉就能務工增收,有利于兼農顧家,沒有遠距離奔波勞累、拋妻棄子之苦;適應本地環境,有利于降低入職初期不適感,人們在異地工作和生活時往往會患上“地域不適癥”,表現為風俗習慣難接受、情緒焦慮孤獨、心理安全感低等,而本地工不存在外地工所遇到的地域環境適應困難;推行人力資源當地化策略,有利于改善與周邊社區的關系,雇傭本地農民能使當地居民成為 “利益相關者”而構建和諧的周邊合作圈。而且,本地農業工在當地人際關系深厚,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他們輕易可以解決。
2.外地農業工。外地農業工是受雇于農戶(企業)的較遠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外地農業工的優點是:應聘者來源廣,雇主易于招聘到相對低廉、適用的農業工;外地工不會因每日回家而影響工作;沒有本地人優越感和當地社會關系依托,因而可能會較服從管理。
三、農地流轉中農業工的分類雇傭策略[4]
(一)兩棲農業工與專職農業工
1.兩棲農業工。應當支持兩棲農業工既務工又兼農。首先,加強紀律約束,以克服其自由散漫習性,兩棲農業工無拘無束的作風難以自我糾正,往往需要依靠規章制度的強制力量才能克服;其次,實施靈活的工作時間制度,以便兩棲農業工實現農工平衡。采取工作輪換制、工作分擔制、彈性工時制、農忙假制等工時制度,使他們在工作之余還能兼農看家。
2.專職農業工。首先,引導土地由一般農民向種養能手長期流轉集中,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持續釋放;其次,為有條件脫離農業的專職農業工提供城鎮化的社會保障,將常年在務工、有相對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業工納入城鎮社保體系,保證他們務工無后顧之憂;最后,形成長期留職激勵機制,有必要讓他們參與員工持股計劃,以長期穩定務工收益吸引其從土地永久性轉移,設計契合其需要的沉淀福利方案。
(二)短期農業工與長期農業工
1.短期農業工。一方面,雇主可與農業勞務機構形成穩定合作關系。選擇有信譽的勞務服務社、勞務派遣公司作為合作伙伴,能夠有保障地獲得具備必要技能的短期農業工供給;另一方面,短期農業工應成立農業勞務組織。分散的個人,求職能力較弱,工資的談判能力也低,而成立勞務組織,則有利于降低工作搜尋成本、獲取穩定就業機會和爭取勞動權益保障。
2.長期農業工。首先,準確識別核心員工。雇主應甄選長期適用的農業工,與其簽訂長期勞動合同。同時,為了留住他們,應當培養其共同的目標和信任感、重視與其相互溝通、讓其參與決策、加強培訓(Carney,Karen1998)[6];其次,建立長期農業工技能持續開發系統。通過在崗“干中學”、職業技術培訓以及企業文化熏陶等形式提高其素質和技能。制定職業長期發展規劃,引導農業工改變就業過程中的“游擊”作風。
(三)本地農業工與外地農業工
1.本地農業工。除了上述與兩棲農業工相似的策略(如嚴格的紀律約束、靈活的工作時間、有效的激勵方案等),還應當依法規范用工管理,避免發生勞資糾紛時本地農業工動員當地社會關系與農戶(企業)對抗,例如規范勞動合同管理,健全申訴渠道;自覺尊重農業工權益,鼓勵他們參加工會,熱心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以此形成和諧融洽的雇傭關系。
2.外地農業工。首先,建立跨地域農業工供求信息數據庫。這有利于雇主和農業工雙方降低搜尋成本;其次,招聘來源多元化。雇主盡量不雇傭有密切關系的同族、同村群體,以防其在播種或采收關鍵時節聯合罷工,向雇主發難提出過高要求;最后,在農業工較集中的地區可以成立農業工工會。外地農業工,加入工會無疑就是找到了“保護傘”,能使他們的正當權益不因異地歧視而受到損害。
參考文獻:
[1]唐萍萍,李世平.兼業農業工人存在及發展研究——基于陜西中部白勺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11,(2):52-56.
[2]歐陽海南.余慶公司化勞務組織讓數千農民變身“農業工”[EB/OL].金黔在線——貴州日報,http://news.163.com/10/0607/08/68I-IE
2D100014AED.html,2010-06-07.
[3]朱秀英,張慶華,邵玉東.論農民職業身份的轉變[J].職業時空,2005,(22):30-31.
[4]霍生平.論農家樂旅游企業本地農民工“二元”層序開發[J].湘潭大學學報,2011,(12).
[5]劉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45.
[6]Carney,Karen.How to Keep Staff in a Boom Economy[J].1998,(16):110.[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