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民 馮陽 宋義紅
摘要:主要借助凱文林奇對城市道路環境的認知,從城市的空間印象著手,通過社會形態學、文化學的分析城市街道與城市印象的直接關聯,發掘它與城市發展面貌的潛在聯系。通過審視城市街道的形態設計要素及環境,產生的難以磨滅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烙印。進而探討一下城市街道如何能成為城市意向的著力點以及城市街道的打造對于城市印象的指導性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城市記憶;建筑形式;林蔭道;標志物;歷史文脈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144-02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空間的塑造取決于城市要素的配合協調,各構成要素建筑、道路、綠化、河流等。追溯歷史,城市之始源于街道,作為一條穿梭軸,以“線”串“點”銜接著各區域的市,形與成。
城市街道彰顯著地區歷史文化、社會物質生活和空間藝術形態的演變歷程。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歷史人文景觀,結合特定條件,塑造特色文化意蘊。然而,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街道設計缺少了文脈意識,地段特色不明顯,城市特色沒有跟隨道路延展,道路沒有巧妙的結合原有道路風格特色,致使新道路與原有建筑難以有效地協調一致,進而失去了對環境的認同感,消減了對城市的記憶,這種現象在歷史文化古都尤為常見。
一、城市街道內涵
《辭海》對于街道解釋道:“旁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是一個集生活、社交、商業、休憩于一體的城市生活空間的交流場所。
城市街道不僅是城市交通的載體,也是反應城市精神面貌的窗口。根據道路性質,將城市街道分為五類景觀:代表城市形象、高格調的景觀大道;人流集中、購物休閑類的繁華街;一般車行大街;人流較少的后街;私用小巷、胡同或小路;
二、挖掘城市街道意向的著力點
我們對一座城市最深的印象也是其整體環境視覺品質的索入和感觸,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這一書中,他最關注的就是城市整體的視覺品質。整個研究可以看做是先對其傳統地域形式、文化、名稱、意義有充分的把握,將其視覺信號根深腦海,這種圖像能讓人在無數變化不定的形式環境中,清晰可見,赫然而立。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更多的追求文化的傳承甚于對形式的創新,對于文化的表達表現在道路方面就是指借助道路的特征、建筑的變化、地面植物特色、沿路鮮明的功能特征等增加了道路的識別性,判定所處位置,獲得方向和距離,城市道路對于城市印象的沉淀發揮著導向作用,承載著歷史和未來。
三、城市街道設計因素記憶城市
街道對城市印象的表達不僅僅是街道的景觀品質,而是街道在城市印象中的地位和組成。從經典的城市設計理論出發,提出現代城市街道印象設計的一些基本因素:建筑形式設計、林蔭道設計、標志物設計、歷史文脈傳承設計、時尚文化活動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們傳遞著一種歷史信息。
1.建筑形式設計
建筑最初由群落聚居演變而來,隨時間推移,沉淀著自己的記憶。建筑形式的價值在歷史的延續中表現的更為明確,一座歷史性的建筑往往標志著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文化含量,是追尋城市記憶的重要元素。建筑體作為展現街道形象的龐大藝術品,它有著自己的歷史和獨有的形式,它留存的精神價值感染著我們。
建筑與城市的最初成分一起出現,城市的視覺形象與城市建筑有著密切的關聯,“建筑是形象的藝術,而城市是記憶的藝術”,作為“人造家園”的實體,這件藝術品根據其美學規律,影響指導著城市的演變,沉淀著記憶,拓展著永恒。
2.林蔭道的設計
城市地面的植物形態傳達著不同的城市形態概念、建造歷史,彰顯著不同的城市記憶。表現最直接的即城市林蔭道設計。
林蔭道的由來: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兩邊在17世紀70年代種植了梅花型排列的樹林,成為廣受歡迎的休閑勝地。隨著城市的發展,林蔭大道更加充滿生機活力,1775年正式確立為林蔭大道。之后全國一些城市小公園內普遍出現了“一條路兩行樹”造景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街道兩旁的行道樹成為的城市一大特色,于無形中沉淀著歲月的痕跡,越是參天古道對城市印記越深。
3.標志物設計
凱文·林奇曾指出:“有時候,環境的組織并不靠普通的方向系統,而是靠一個或數個興趣點,其余事物都向著這些興趣點。”[1]日積月累,這些空間構成要素的突顯或凹陷亦或者個性點都可能成為城市的標志。
蘇東坡有詩句:“賴有高樓能聚遠”。某些區域內的地標性建筑,通過遠距離視察有效的目標,根據相對位置,確定方向和目的地。在城市紛雜的路網中,作為一種視覺可見的突出實體形象,與城市建立著識別性聯系,依靠其獨特的目標性功能,成為追尋城市印象的一種方式。
4.歷史文脈傳承
城市街道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場所,是地域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沉淀著城市豐富的文化活動、社會意識形態,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街道文脈牽動著深層次的文化理念,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印記的集合,街道文脈的傳承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
凱文·林奇在《城市形態》一書中提及“一個好的地方,就是通過運用一些對人及其文脈都非常恰當的方式,使得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社區、自己的過去、社會網絡,以及其所包含的時間和空間的世界”[2]。
所謂文脈,英文即Context一詞,原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在廣泛的意義上,該詞的引申意義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系。在設計中,該詞更多地被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 [3] 。
“深山藏古剎,城中覽古韻”,城市街道的空間布局的改造、建筑空間與形式的改建、文化小品的點綴等都涉及到城市地域文化的傳承,尤其文化在步行街中滲入更可增添可識別性,提升城市文化的層次。例如香榭麗舍大街號稱世界最美麗的散步大道,集商業、旅游與街道景觀于一體,它形成于歷史的積累,除協和廣場和凱旋門之外,擁有很多歷史回憶,更加深城市的記憶。
5.時尚商業文化活動設計
城市包含兩層概念,城即城墻、城郭、區域的概念;市即集市、商業的概念。昔日,沿街建商店、沿街叫賣等商業活動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在“北宋的首都東京在五代后周改建汴州為都城時就已臨街設店……形成按行業成街的情況,一些邸店、酒樓和娛樂性建筑業大量沿街興建起來”[4]。在宋畫《清明上河圖》中證實整個東京城都呈現出這種特色,酒樓、米店、茶館、作坊、布行、藥店、小販、貨郎擔等滿街望去,應接不暇,構成街道的種種商業活動仿佛是市民天然生活的一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商業的繁重狀況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面貌。另外,一些標志性時尚商業街道的出現,記憶著城市的視覺景觀特色,對于協調城市的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紐約的華爾街,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北京王府井商業街,英國的牛津街等,它們沉淀著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記憶。
四、城市街道流逝的記憶
城市街道作為城市的視線走廊,它的記憶有明顯共性和個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印象設計元素之外,水景、燈光、小品、周邊環境特色綠化等細節設計千篇一律,設計雷同,缺乏個性特色,尤其是江南街道水景逐漸沒落。正所謂“無園不水”,水是景之魂,在杏花煙雨的江南,有水更具有靈動性。水是對江南的記憶,無水則會使人思,城市特色不足尚覺有憾[5]。
五、結語
通過對現代城市街道印象設計元素的分析,跟隨城市記憶的路徑,喚醒人們的認識。對于有歷史的街道,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挖掘歷史文化蘊涵,保留具有傳統價值的東西;對于沒有歷史的街區,在依附各種形式,在新形式中,展露時代光華,寄托城市精神內涵,生長城市標志性記憶,慢慢的再現歷史精神理念,維系城市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當突變的街道視覺形象具有可存在的價值時,就會被保留下來,相反,則被淘汰。伴隨著潛移默化的更替,變更著城市街道的視覺形象,保留著街道傳統的文化特色,組織城市的時代性環境特色,影響著城市的視覺品質,給人以可見的、連貫的、清晰的城市印象。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41-85.
[2]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林慶怡,陳朝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24-27.
[3]姚喆,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脈探索與個性確立[J].規劃師,2006,(6).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164.
[5]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