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淳
摘要:自然辯證法是國家教委規定的理工農醫碩士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修課。在培養研究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自然辯證法作為一門公共課程,在課堂教學方面還需不斷完善。因此,弄清當前自然辯證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對策以增強教學效果,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312-02
一、自然辯證法課程在研究生教學中的教育功能
自然辯證法具有集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思想性、教育性寓于科學性、知識性之中的特點,在提高研究生的理論思維能力、科學技術素養和培養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研究生樹立宏觀的唯物辯證自然觀
長期以來,學生接受的只是專業技能培訓,對專業以外的領域很少問津,缺乏對自然界的宏觀反映和整體把握。而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之一就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規律,從整體上對自然界的最本質屬性和共同規律進行哲學探索。這是任何一門具體學科都無法承擔,也是任何專業的研究生在過去的學習中都很少接觸過的。有助于研究生從宏觀上綜合把握自然界的真實本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個系統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從而有助于他們樹立唯物辯證的自然觀。
(二)有助于研究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多年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仍然普遍帶有簡單化、單向性的特征,對于某些復雜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就顯得簡單而容易表面化,甚至會產生一些片面性認識或極端性看法。因此,有必要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對社會復雜問題的全面分析與正確判斷的能力。在自然辨證法課程中講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內容時,強調了辯證思維的重要性,對辯證思維的基本內容也做了全面闡述。在講述科學技術方法論時,對單向性思維進行了分析,并與辯證思維進行了深入比較,使學生看到單向性思維的局限性,全面掌握辯證思維,進而提高他們對復雜事物或現象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三)有助于研究生提高思想覺悟,強化科研道德意識
近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水準出現了滑坡現象。研究生作為時代的脊梁,他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準會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讓青年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科學哲學這部分內容中,自然辯證法課程特別強調了科學共同體應有的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是科學研究的靈魂,也是每個科技工作者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在偽科學、假科學還遠未絕跡的當代社會中,研究生應強化自己的意識,自覺抵制經濟體制轉軌期間行業不正之風對自己價值觀念的沖擊,端正價值取向,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二、自然辯證法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然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研究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及創新素質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辯證法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并不盡如人意,沒有取得很好的預期效果。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主觀方面原因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著以下思想認識問題:
1.認識上模糊,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往往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樣一門課,為了學分而學。從很多訪談和問卷中反映出,相當部分研究生認為自然辯證法教師教的目標很明確,但學生學的目標不明確。大部分研究生認為教師教的目標與學生學的目標都必須明確,并且應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當前自然辯證法教學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思想上不重視。也有相當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認為自然辯證法是政治課,與自己的專業無關。實際上自然辯證法是一門文理交叉的綜合性學科,被稱為“ 文科中的理科”和“ 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辯證法課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回顧和哲學反思;二是科學技術的兩重性及由此引發的爭論;三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對于研究生來說,他們是未來科技戰線的中堅力量、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人,甚至是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人。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強化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為認識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視,直接導致學生學習上缺乏熱情,沒有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教學形式原因
1.有關教材的問題。盡管現存教科書都明顯地具有各自的優點,有著獨特的體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避“實”就“虛”。過分局限在哲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和基本規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積概念或單純強調空洞抽象的結論。即使有些科學實例,又大多是簡單而機械的附比,作為對某條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學生從中難以把握到辯證自然觀、科學觀、方法論的精髓及其發展線索,面對的只是單純的材料羅列和流于表層的介紹。教材及教學中心應該以教學目的為依據,自然辯證法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比教學目的就會發現,現存的許多教材過于空洞和表面化。
2.就目前來說,自然辨證法課普遍還是采用大班教學的教學形式,這給教學的課堂管理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盡管研究生的素質相對來說較高,但仍然給課堂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很重要
在訪談中,研究生們認為自然辯證法教師在教的方法和藝術水平上也有待改善和提高。首先,在教的方法上,有的研究生認為老師用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授課方法——講授法。師生缺乏互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沒有得到訓練。有的研究生認為,多媒體制作應該更生動豐富一些。其次,在教的藝術上,普遍認為具有精湛教學藝術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以優雅親切的教態,生動形象的語言,科學有趣的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建立友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和感情,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調動起來。
三、對改進自然辯證法教學的一些思考
自然辯證法課程應盡可能地彌補學生對科學文化的發展過程不夠了解的不足,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如多一些求實精神,多一些對當前中國教育情況及學生真實狀況的了解,明確務實的教學目標,更多地考慮學生及社會的實際需要,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
(一)教學內容上突出學術性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僅有對自然辯證法一般原理的泛泛講授,對于研究生這樣一個特定的學生層次遠遠不夠。如果僅僅停留在大學階段的理論水平,進行一般性的重復教學,肯定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因此,在系統講授的基礎上,突出某些教學內容的學術性,進行專題教學,是一種較有效的教學嘗試。
以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專題為例,著重講解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人類目前在與自然關系上的困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緊迫性、可能性及基本途徑等基本原理和內容。介紹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演變,歸納出專題的內在邏輯:只有正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關系,改造與保護自然并重,與自然界和平共處、協調發展,才是人類真正唯一的歸宿。
(二)創造和諧的教學情境
自然辯證法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研究生,研究生有其自身的特性。比起本科生,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更加成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根據研究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材進行管理。教師具備自我管理能力是課堂管理成功的基礎;具備管理學生的能力是課堂管理成功的關鍵;具備對教學內容的管理能力是課堂管理成功的核心;具備對課堂環境管理的能力是課堂管理成功的保障。只有使課堂管理既具有科學性,又體現人本性,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實踐證明,高效教學的本質是師生良好的交往互動。學生要參與到教學中,才有可能實現課程的意義。自然辯證法的教學同樣如此,教師面對的是年齡參差不齊,個性差異較大的研究生群體,只有從單純的講授走向交往互動,才能使自然辯證法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關于教學組織形式
大班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否適合研究生,引起不少爭論。有的自然辯證法教學組織形式第一學期以大班授課為主,相當部分研究生認為:一百多人擠在一間教室聽課,這不應該是研究生課堂的樣子。教師在上面唱獨角戲,師生互動也不強,要是部分學生稍不自覺,整個課堂就鬧哄哄的,聽課效率特別差。因此還有的研究生認為,第一學期以大班授課為主,討論、自學為輔,第二學期結合自己專業以小組討論、個人自學研究為主,大班授課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比較科學的。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哪種教學組織形式最有效、最適合研究生課堂,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2]國家教委社會科學與藝術教育司.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韓麗峰,許為民.對自然辯證法課程教育功能的再認識[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
[4]薛景華.專題教學法在研究生自然辯證法教學中的運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1999.(1).
[5]賀蘭英,王小燕.自然辯證法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12).
[6]康貝貝.深化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6).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