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才
摘要:社會審計是中國三大審計體系之一的重要審計力量。但由于受審計取費的困擾,致使審計造假的現象頻頻出現,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社會審計取費的源頭進行改革,將目前“誰委托審計誰出錢”的方式,修改為“誰使用審計信息誰出錢”的方式,重塑社會審計形象,為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審計信息。
關鍵詞:社會審計;取費;倒置;信譽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088-02
一、社會審計取費倒置的初步設想
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目前會計師事務所通行的做法為:“誰委托審計誰出錢”及“誰簽約提供審計服務誰收費”的方式進行業務對接,也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但由于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人們遵紀守法的意識,還遠遠落后于整章建制的時限要求,這種審計取費的方式,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許多委托單位將審計事項委托給事務所的那一刻起,就將其當做“雇工”使用。根據調查了解的情況,許多委托人認為,既然我出了錢,事務所就得聽我的,應當按照我的意愿出具審計報告,否則將另尋合作對象;而事務所又擔心失去客戶,不得已只能言聽計從,在目前事務所服務機構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而與此事相關聯的注冊會計師也未能幸免于難,為配合事務所的行動,實施中將職業道德的底線拋與腦外,甚至幫助被審計單位弄虛作假。這種情況的出現,行業協會及政府主管機關,雖然先后采取了多項措施進行整頓,但成效甚微。為了使跨入設置門檻較高的注冊會計師隊伍發揮其作用,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應當從審計取費的源頭進行改革。通過修改規章,將“誰委托審計誰出錢”的方式,修改為“誰使用審計信息誰出錢”的方式進行業務對接,完全切斷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的經濟聯系。審計信息的使用者付費之后,根據交易的情況,可在交易成果中進行分攤,這種審計取費的思路,是符合中國目前實際情況的。相比之下,中國的政府審計及內部審計質量要高于社會審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審計費用與被審計單位沒有任何聯系。如政府審計的經費全部由財政負擔,國家審計署還出臺審計人員的現場審計紀律“八不準”規定等,完全切斷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利益鏈條。內部審計機構的經費,也是由機構設置單位全部承擔,還以內部控制的方式強化審計紀律,其目的就是要將所屬單位及部門貫徹落實管理層意圖的情況全部反映上來,確保單位的經濟活動正常運轉等。這些費用都是由審計報告的使用者負擔,從而保證了審計信息的真實性。而社會審計信息不真實的原因,多數是由于受審計取費的影響才出現的。所以,審計信息的使用者,要得到真實可靠的審計信息,必須由使用者出錢委托事務所,事務所持交易者雙方協調函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這樣的審計結果才能像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一樣,向審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審計信息。
二、社會審計取費倒置的制度設計
社會審計取費的倒置,說起來簡單,但要實施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到立法機關修改法律法規的程序問題,還牽扯到社會上改變習慣性的做法問題。根據上述情況,國家授權的立法機關應對《審計準則》進行修訂,將“誰委托審計事項誰出錢”的方式,修改為“誰使用審計信息誰出錢”的方式,從法律條文上明確審計費用的承擔者,這樣事務所就可以擺脫承攬審計業務中互相壓價問題的困擾。目前,按照《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注冊會計師以注冊的事務所名義開展業務工作,并在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簽章。但由于各個事務所的業務量不均衡,有的注冊會計師一年之內只能承擔2~3個中小項目,不僅影響注冊會計師的經濟收入,而且還造成了審計資源的極大浪費。這種情況下,應當通過修改有關法律法規,將注冊會計師實行省級屬地管理,凡在屬地行業協會注冊的注冊會計師,各事務所均以委托代理的方式,將承接的審計業務委托給未在本所注冊的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對出具的審計報告簽章后,實行終身責任制。這樣的制度設計,既解決了審計資源的共用問題,又適當引入注冊會計師的競爭機制,將審計風險分配到工作的源頭進行防范。精干注冊會計師隊伍。在實施新的審計取費業務中,行業協會應對其注冊會計師隊伍進行清理。對注冊會計師隊伍實行專職管理,取消兼職人員,注冊會計師只要選定社會審計職業,就要專司本職業務;對于掛證的注冊會計師,清理后按非執業人員進行管理;對于因身體原因不能堅持工作的,應當予以勸退等,使注冊會計師隊伍始終能夠保持“進得去、出得來、戰得勝”的工作姿態。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使社會審計徹底扭轉方向,切實為審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審計信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三、社會審計取費倒置的操作方法
社會審計取費倒置的開始階段,許多被審計單位可能存在不習慣的情況,主要擔心泄露其商業秘密。實際上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審計信息使用者使用審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成為交易合作伙伴而實施的必備程序。再者,現行的審計信息使用者,也是因為處于優勢地位的因素,為了圖省事及少花費交易成本,習慣性的做法由對方委托事務所進行審計,并承擔其審計費用,而法律責任又由事務所承擔的情況下,于是當起了“甩手掌柜”,豈不知這樣做的風險無處不在。如有的合作者在合作前信心滿懷,合作后卻非常懊惱,甚至是撕毀合同,均造成了一定數額的經濟損失。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非常簡單,除了交易者不講信譽外,社會審計從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在審計信息中不僅隱瞞應當披露的事實外,有的還幫助被審計單位弄虛作假等。就是這種違背職業道德的卑劣手法,釀造出許多起交易失敗的案例。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審計信息的使用者付費,委托事務所實施審計,其得到的審計信息應當真實可靠,這是因為前置條件保證了審計信息的真實性。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交易者的對方,其結果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因為被審計單位與事務所合謀“做手腳”,已經發生的此類情況,基本是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所以,社會審計對取費的源頭進行改革,其弄虛作假的現象基本可以避免。如經濟活動單位的工商年檢審計報告,由工商管理機關委托事務所進行審計,就可以將年檢單位的家底摸清,將年檢的真實情況反映給政府,供政府在經濟運行的宏觀決策時參考使用;再通過網絡發布信息,使社會公眾在確定投資對象時予以選擇等,這時的審計真實信息就顯得非常重要,為營造誠信社會氛圍,起到不可缺獲的橋梁作用。人民銀行貸款卡的年檢,應當由實施年檢方委托的事務所,對貸款方的年度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將被審計單位的真實財務信息反映上來,以建立起貸款單位真實的信息檔案,供各商業銀行在實施貸款時參考使用,切實減少由于虛假審計信息造成的呆壞賬損失。再就是對擬投資合作經營的合作者,在進行投資合作前的可研調查中,應當自己委托事務所,事務所按照審計信息使用方要求的條件進行審計,以避免某種誤導使決策者決策失誤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