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冉 劉艷軍
摘要:建筑業農民工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其基本的勞動法律權利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反而常常遭受侵害,這既有管理體制和法律制度上的原因,也有農民工自身的原因。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應當選擇一條制度與觀念、立法與執法并進的路徑,既要強調相關制度和立法的完善,又要注重執法力度和提高農民工維權的意識。
關鍵詞:農民工;建筑業;勞動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095-02
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其在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民工的出現與其說是對以往僵化的制度體制的沖擊,不如說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農民工權益保障薄弱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缺失的社會保障與他們為社會創造的難以估量的財富形成了極大反差,全社會對于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呼聲越來越高,黨和政府也已經把農民工的問題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萍鄉市范圍內,建筑業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比重較大,并且建筑業一線人員幾乎都是農民工,加之一般從事高危險、高強度的工作,人員流動性強,文化程度低,權益保障薄弱等特點,使得建筑業農民工與其他行業農民工相比,在特點上存在諸多共性兼具個性。
一、萍鄉市建筑業農民工勞動權利現狀
建筑業企業使用農民工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農民合同制職工;二是“包工頭式用工”,為建筑業的主要用工形式;三是勞務企業式用工,但由于建筑勞務企業數量較少,這種用工形式只占很小比例。建筑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萍鄉市建筑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20%。對農民合同制職工,企業大多與之簽訂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包工頭式用工的,包工頭與企業簽訂勞務用工協議,包工頭與農民工多為口頭協議。即使簽訂勞動合同的,合同內容也相當不規范。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中,只有少數明確了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安全生產注意事項、安全生產責任、用人單位的有關規定制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工資待遇等;多數只對工作任務、工資支付時間和安全生產責任作了約定;個別的勞動合同條款還與法律規定不一致。
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上,據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顯示,在建設領域,由于監管不到位,許多建設項目違法分包、轉包的問題屢禁不止,不具備建筑承包資質的包工頭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甚至攜農民工工資逃逸的案件時有發生。建筑行業管理不規范,仍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重災區。
二、萍鄉市建筑業農民工勞動權利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資被拖欠或克扣的現象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勞動合同法》第3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發放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這一規定明確了企業必須及時足額向員工發放工資,以及員工可以通過支付令索取拖欠工資。勞動報酬權是勞動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它是勞動者以及家屬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可是農民工艱辛勞動時常不能換來應得的報酬。
2.勞資關系失衡,沒有話語權。改革開放之后的工業化和市場經濟,使得房地產業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的建筑企業,農民工大部分直接進入的是這些企業,面對的是比較典型的市場經濟下的勞資關系,嚴密控制的勞動過程、高強度的工作方式、低工資制度使個體勞動者處在極其弱勢的地位,同時在法律上又缺乏相應的權利,不能實行市場經濟下充分的勞資博弈,造成了勞資關系嚴重失衡的局面,形成了勞動關系領域中的一系列問題:問題之一是勞動者的工資長期普遍偏低。長期以來勞動者工資增長緩慢,分配結構得不到改變,工資處在低水平狀態,勞動者在國民收入中分配比例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問題之二是職工民主參與程度低。職工民主參與是勞動者參與企業經濟活動和管理活動,實施監督,促進企業決策民主和保障實現勞動者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即使是法律明確規定勞動者在制定企業規章制度時可以民主參與,但該權利也不能得到保障。問題之三是職業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職業安全健康權是勞動者依法所享有的在勞動過程中不受職場危險因素侵害的權利,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降低生產成本,不對工人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影響勞動者的生命安全。
3.工會在維護民工權利上未發揮應有作用。工會在維護民工權利上未發揮應有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多數農民工沒有加入工會。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然而,目前很多建筑企業沒有建立工會,即使建立了工會的,有的工會組織認為,農民工的流動性太強,沒有必要吸收他們入會。另外,由于工會宣傳工作不足,也使得農民工缺乏對工會的正確認識,不愿主動加入到工會中。第二,工會在勞動爭議中的立場和維權效果未獲得認可。工會在勞動爭議中的立場沒有得到農民工的普遍認同,盡管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但是,在現實問題出現時,工會領導在和雇主的關系中常常找不準自己的位置,農民工對工會立場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會現在的處境,更說明以工會現有的作為,難以成為農民工利益的真正代表。
三、完善農民工勞動權利保護之法律對策
1.建立和完善勞動薪酬保障制度。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上,據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顯示,在建設領域,由于監管不到位,許多建設項目違法分包、轉包的問題屢禁不止,不具備建筑承包資質的包工頭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甚至攜農民工工資逃逸的案件時有發生。建筑行業管理不規范,仍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重災區。為保證農民工勞動薪酬權益受到侵害現象有效解決,必須制定保障農民工權利的相關法律,完善薪酬給付的法律制度。第一,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體系,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方式。在加大《建筑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書》示范性文本在建筑行業中的宣傳力度同時,指導和督促用工單位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采取切實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督管理的相關規定。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研究完善各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的具體措施和辦法,為治欠清欠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依據。第二,加大對用人單位惡意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等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大用人單位欠薪和克扣工資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對用人單位欠薪行為加強處罰力度一并計入企業誠信檔案。對更加惡劣、社會影響重,社會危害性大的違法行為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
2.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是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建立起來的,然而卻沒有突破城鄉二元社會的束縛,主要表現在占城市勞動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工仍舊沒有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第一,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監督機制。政府應該設立專門的行政管理部門針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強化社會保障行政職能部門對相應的業務管理服務部門和基金營運機構的監督;發揮社會監督及群眾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監督機制;第二,建立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自由移轉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中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保險的屬地管轄,使得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有效的銜接,這就使得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及繳納相關費用、社會保險管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農民工的流動性很大,工作場所也不固定,從一地到另一地流動性很大,導致農民工退保的現象嚴重,主要是因為城鄉和地區之間的社保資金不能轉移造成的。
3.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會維權法律機制。當前,工會在中國進行維護農民工權利方面的作用比較有限,工會的作用還未得到農民工的認可,而且農民工加入工會的意愿不強、比例也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強工會在維護農民工權益中的作用。第一,維護農民工參加工會的權利。各級工會組織應進一步加大工會組建工作的力度,突出抓好私營企業農民工入會的工作,建立健全工會組建和發展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工作,建立健全工會組建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各方聯動、合力建會的局面,力圖實現工會組織和工會會員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增長,農民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得到進一步維護。第二,參與協調勞動關系和調處勞動爭議。各級工會著力推動協調勞動關系機制建設,切實加大協調勞動關系力度推動協調勞動關系機制建設,切實加大協調勞動關系力度,廣泛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加強工會在勞動法律監督、勞動關系處理、法律服務和援助工作,積極參與勞動爭議調處工作,推動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第三,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勞動經濟權益。推動建立企業工資支付制度,建立工資保證準備金制度和欠薪報告、企業誠信等相關社會制度。督促企業貫徹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積極推動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