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王斌 王宇紅
摘要: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要把沉重的農村勞動力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就必須加大培訓力度,造就一代高素質的新型農村勞動力。因此,構建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無疑成為這一戰略實施中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新型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105-02
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物質資本積累已初具規模,人力資源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中國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是能否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關鍵所在。
一、新型農村勞動力特征
與傳統農村勞動力濃厚的自然經濟色彩相比,新型農村勞動力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都發生了轉變,新型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性較強。新型農村勞動力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擔負著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使命,具有強烈的勤勞致富愿望和較強的市場競爭開拓能力。
2.適應性較強。新型農村勞動力能夠不斷調整自己,通過學習適應社會變化,具有不斷進取和勤勞致富的能力。
3.權益保障意識較強。新型農村勞動力具有獨立思想,追求公平、公正和民主,有一定的政治參與意識,強調個人權利。
4.文化水平較高。新型農村勞動力能努力學習農業方面的知識,善于抓住機遇,大膽開拓,敢于冒險,重視經濟投入,具有一定的合作、協調和管理能力。
二、秦皇島市農村勞動力培訓狀況
2011年秦皇島市農業局、財政廳聯合制定了《秦皇島市2011年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實施方案》,全市共安排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任務9 800人。根據國家培訓崗位設置并結合秦皇島市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實際,培訓重點在種植業、畜牧和漁業、獸醫、農機、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村社會管理、涉農企業等六大領域,開展病蟲專業防治員、肥料配方師、蔬菜園藝工、果樹園藝工、畜禽繁殖員、畜禽養殖技術員、人工草地建植員、漁業船員、水產養殖技術員、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獸藥經銷員、農機操作員、農機維修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沼氣工、農村經紀人、農民信息員(氣象)、農產品貯藏加工技術工人,鄉村旅游服務員等20個專業的培訓。為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現代農業產業大軍。
三、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存在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培訓合力不足。從橫向看,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主管部門包括農辦、農業、科技、教育、勞動、財政、婦聯、共青團等多家單位,培訓部門、單位較多,部門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協調機制;從縱向看,在農業系統內部,推廣體系、農廣校體系、科研體系也大都各自為政,沒有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結合,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培訓資源分散、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合力,致使培訓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影響培訓質量的提高。同時,培訓以政府部門為主,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沒有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和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機制。
2.培訓目標不明確。培訓前沒對培訓對象深入的調查了解, 沒有考慮農民就業、再就業的需要,也未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導致未能按企業的用工需求進行培訓。
3.技能培訓滯后。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缺乏實際操作,培訓內容陳舊,人才培訓、農產品加工、銷售技術和創業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等培訓較少,針對性和適用性缺乏。
4.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農村勞動力長期受小生產思想影響,滿足于掌握簡單的生產技能,加上培訓內容的針對性、適用性不強,宣傳、組織和引導不力,導致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5.監督機制缺乏。部分勞動力培訓項目未被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內容,地方政府撥付培訓費后,沒有跟蹤檢查培訓效果,考核培訓工作成效。
四、新型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研究
(一)基本原則
1.實效性原則。結合農時季節和農村勞動力需求,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訓,利用各種形式傳播農業科技知識。
2.實事求是原則。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構建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與主導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組建科技講師團、科技小分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推廣、科技示范、政策法規普及等內容,通過舉辦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科技知識競賽、編演科技地方戲、開辦電視、廣播板報專欄、印發科技小冊、宣傳單等形式,多渠道地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3.資源整合原則。按照農村經濟發展規模與社會發展要求,整合與優化農村勞動力科技教育培訓資源,使之與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對現代知識的需求相適應,達到最佳的投入產出效果。
(二)建設重點
1.課程體系。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的重點應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對培訓主體進行科學定位,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實際、實用、實效”的教育原則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基礎文化教育,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教材內容要通俗、編排要合理。同時,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的實踐操作性。在注重理論和實踐培訓基礎上,加強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法制紀律、心理健康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水平,通過適應性培訓,使農村勞動力在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觀念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文明與職業文明。
2.培訓內容。做好前期調研,了解農村勞動力想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圍繞農村勞動力需求按照富余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骨干、農村勞動力黨員干部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市場為導向,針對不同區域、當地特色產業及不同類型的農村勞動力采取適應其需求的培訓形式,確保各個層次的農村勞動力根據自己的需求接受不同類別的教育。使農村勞動力學得會、用得上。
3.培訓機制。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經費管理和項目安排、組織管理重心下移到縣,由縣農村勞動力培訓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并設立相對統一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辦公室,將培訓任務分解到鄉鎮,執行標準檢查驗收。推進鄉鎮政府工作職能轉變,把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作為鄉鎮的主要職責之一。也可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試點實行“培訓券”制度,對“培訓券”實行統一發放、專項管理,把政府有限的經費直接補貼給農村勞動力,讓農村勞動力自主選擇培訓者。培訓結束后,由培訓管理機構組織考核和評估,成績合格者,財政部門按培訓合格人數兌現培訓補貼,否則培訓機構擁有的培訓券不予兌現。
4.考核評估機制。培訓預期效果取得的關鍵是科學的培訓體系,要充分運用各種培訓方式和人力資源,把零散的培訓資源系統地整合在一起,使培訓工作科學、系統、有計劃的展開,以保證培訓效果。同時,要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考核評估機制,把農村勞動力滿意度、培訓成果轉化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