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摘要: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宗旨,是貫穿圖書館發展的主線,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讀者的專業化、學科化、網絡化等要求促使圖書館服務有所創新,在分析服務創新的需求和意義基礎上,回顧了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實踐和研究,對未來中國圖書館進行服務創新的趨勢進行了研究,認為理念創新、向社會服務、重視技術、走聯盟共享發展道路將是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理念;目標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09-02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產業、存儲、傳遞和獲取發生了急劇變化。圖書館必須隨著形勢的變化,更新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提倡人文關懷,實施人性化服務,不斷改善和提高管理模式,不斷變革自身的工作內容和方法。因此,知識經濟時代帶給圖書館的新思維,也是圖書館管理創新的必然趨勢。
一、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需求與意義
1.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需求。從圖書館事業的歷史發展來看,圖書館主要經歷了古代私人藏書樓和官方藏書樓時期、近代傳統圖書館時期和目前我們正為之努力的現代圖書館時期三個發展時期。圖書館的職能與服務也經歷了從古代藏書樓的極少數人利用資源發展到傳統圖書館時期紙質印刷圖書資料的檢索、借閱和送書上門等服務以及現代圖書館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縮小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時空距離之創新過程,圖書館的發展之路可以說是一條創新之路。因此,順應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就必須在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服務理念、服務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以適應讀者們的學習科研需求。
從目前整個圖書館界的當代發展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和投入加大,加之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全國各系統的圖書館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創新服務、延伸服務成為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充分體現其價值的發展之路,如在公共圖書館界開展的總分館服務模式、24小時圖書館、流動圖書館等;專業圖書館、科學院系統圖書館開展的學科館員管理制度、學科化服務等。可以說,新時期中國圖書館界為了促進圖書館的發展,都在各自的服務領域開拓創新,思考發展之路。圖書館必須尋求適合自己發展的創新之路,以跟上全國圖書館界的發展趨勢。
2.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意義。當今信息時代新鮮事物迅猛發展,任何落后的不能滿足社會進步需求、不圖創新的服務都面臨著被淘汰的窘境。這一時期,中國圖書館所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任何落后的經營觀念、服務做法都會對圖書館的發展乃至社會教育起阻礙作用,只有不斷創新理念,利用新技術,切實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為讀者提供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保障等服務,真正發揮其職能,最大限度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圖書館的發展才能緊跟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步伐并獲得長足的發展。
二、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實踐與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圖書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現代圖書館時期,這個時期圖書館的館藏更加豐富,經營理念更加先進,讀者的服務要求更加專業化和學科化,圖書館還承擔了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重任,這一時期中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實踐主要有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技術創新、方式創新等。
1.理念創新。圖書館是重要的教育服務結構,其服務理念驅動著其為用戶服務的行為和質量,如“讀者永遠是正確的”、“以人為本”、“用戶至上”、“第二課堂”等就是圖書館創新或應用的用戶服務理念。
2.內容創新。圖書館服務內容創新是其服務創新的主體,是信息資源服務的基礎。目前中國圖書館的內容創新主要有重視開發網絡信息資源、強化特色信息服務、開展個性化服務、舉辦培訓和講座、自建數據庫等形式,內容的豐富創新,極大的滿足了讀者的信息需求,體現了圖書館的存在價值。
3.技術創新。技術要素在圖書館的服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目前,圖書館服務的信息描述、標引、分類、存儲、檢索以及信息分析、信息傳播和提供等都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實踐。技術使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時間、空間、方式等有了無限擴大、完善的可能,使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式發生了就近、快速、個性、互動、一站式、無障礙、無縫鏈接等諸多變化。
4.方式創新。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讀者越來越傾向于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圖書館服務方式創新主要有:建立手機圖書館、進行學科化個性化服務、進行網絡咨詢與參考服務等。
三、中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發展趨勢
縱觀中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實踐與研究,發現圖書館能根據自己面臨的形勢和工作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工作,發揮了圖書館的職能特性,在服務觀念、服務模式、資源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創新對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引導意義。如何在未來更好的創新出更多更優異的服務之路,則是圖書館工作者的思考所在,筆者以為,在未來高校圖書館的創新發展主要有以下趨勢:
1.向社會服務。圖書館的基本功能是為所在區域讀者提供服務,但隨著知識經濟和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圖書館應該逐漸拓展服務職能和服務范圍。目前,盡管有部分圖書館實現了為社會服務,但距真正向社會服務還有一定的距離,盡管這種向社會服務僅僅只是自修等有限制的對外開放等服務,絕大部分圖書館并未實現基本的對外借閱服務,更沒實現在一個局域內與其他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實現通借通還的共享模式。圖書館在未來的創新服務發展中,向社會服務,如學科專業服務、通借通還等將是其發展趨勢之一,因為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實現其館間的資源優化配置與共建共享,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2.技術是最好的工具。技術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學習方式,人們也越來越習慣用現代先進的技術來獲取信息,因此,以先進技術為工具進行服務成為現代圖書館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實,圖書館是最喜歡也是最能將先進技術應用于業務的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對Web2.0、3G等技術的使用,形成了目前普遍利用技術進行服務的局面,目前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發展迅速的主要有:知識網站設計技術、知識架構、內容可視化技術、知識發現與挖掘技術、知識本體技術,手機圖書館、24小時圖書館等技術實踐。但我們也認識到,盡管圖書館在利用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圖書館還缺乏足夠廣泛的技術應用,如目前國內真正實踐利用手機圖書館進行信息推送、書目導讀的高校圖書館數量并不多,針對這些先進技術的研究也大多只是以介紹和虛擬的模型構建為主,真正將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檢驗理論的研究并不多。
3.理念是創新的先導。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理念創新則是一切創新行為產生的基礎和先導。在這個創新系統中,圖書館員是創新的主體,資源則是創新實施的物質基礎,而指引服務進行的則是理念。圖書館學者非常重視圖書館服務理念的培養與創新,如從1876年圖書館學家杜威提出的圖書館讀者服務“三適當”準則,到1931年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再到21世紀中國圖書館界達成的“圖書館核心價值觀”與新的“圖書館服務五原則”等,無不折射出圖書館服務理念的創新,創新的理念也在一直指導著圖書館員的工作與創新服務。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圖書館應該重視人才建設,挖掘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新服務理念,為提供高水平的服務獻計獻策。
4.聯盟共享的發展模式。可以預見,在未來資源共享更加高度、管理更加規范統一、避免出現資源重復建設、資源更充分利用的共享之路將是圖書館的服務創新之一。
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的本質就是一種從人本主義中尋找創新的服務理念和執行機制,圖書館開展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是在宣傳以人為本,實踐以人為本。因此,就必須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的創新意識,建立創新機制,與時俱進,使圖書館事業充滿生機與活力,健康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玉芝.關于做好高校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09,(8).
[2]任仙姬.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人本管理的創新[J].現代情報,2009,(6).
[3]劉素花.高校圖書館的人性化管理淺議[J].中國科技信息,2006,(23).
[4]李奎香.對現代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比較與研究[J].教育與科研,2008,(3).
[5]熊武金.新時期讀者服務工作的創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5).
[6]朱曉.淺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鎮江高專學報,2010,(1).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