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
摘要:當今時代是屬于信息時代,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集散地,它的發展是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前進的,圖書館是保存文獻的重要庫地,也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知識服務的重要職能體現,圖書館的改革和創新,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圖書館;創新;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13-02
一、基礎設施的發展
新時期的圖書館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有的飛速發展,其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資源環境和服務手段有了較大的改善,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在信息服務渠道上,也有了更大的拓展,它不僅僅是文獻知識的集散地,還是網絡信息資源的節點。
首先,在藏書量上,中國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雖然遠低于國際標準,但是近年來,是不斷的有所提高。20世紀60年代,全國省市縣公共圖書館已到達400所,高校圖書館已經增加到225所,其中藏書在100萬冊以上的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等8所,50萬冊以上的有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等18所,30萬冊以上的約50所。截至2005年,首都圖書館藏書突破450萬冊,富甲南國的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量至2007年,已經達到了513.8萬冊,而日前,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已達800余萬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圖書館的館藏量已經不再是以文本的藏書量來計算,而是加入了電子信息的計量,數字化圖書館是圖書館的另一種形式,這種新的領域的開拓,增強了圖書館知識信息的厚度和高度,也迅猛推進了社會的發展。
其次,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及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于2008年8月正式向公眾開放,不僅開通和完善網上服務,還利用手機、數字電視等媒體為公眾咨詢、預定、查閱信息資源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圖書館資源占據多數的高校中,又以多樣的方式,配置資源,圖工委的組織,是中國高校圖書館事業建設的基本組織形式,近年還出現了聯盟的形式,其中以1998年11月經過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正式批準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為代表,在20世紀末,初步建成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實現系統的公共檢索、文獻傳遞、聯機合作編目等功能,提高了高等學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獻保障水平,以此推進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與中國教育和科研共同建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成為國家重要信息基礎設施之一。
近年來,圖書館的建設朝著現代化方向迅速邁進。數字圖書館,已經成為新時代圖書館的代名詞,將各種文獻資源,通過虛擬的網絡空間互相傳遞,進而實現資源共享。中國目前的各大圖書館都可利用Internet國際聯機檢索和光盤檢索,為讀者提高效率的文獻信息服務,這一服務功能在不斷地強化中。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已在全國各大圖書館范圍內投入使用。
二、服務理念的創新
圖書館是非盈利公共服務機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圖書館建立的目的是為一定的社會、一定的群體服務的,它具有服務性、公共性、開放性、教育性、保存性[1]。圖書館是服務性機構,它的功能主要通過“服務”來體現。隨著高新技術為圖書館提供日益先進的技術支撐,社會網絡化將各級各類圖書館聯合為一個資源的共同體,圖書館讀者服務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讀者,這一概念是具有它的社會屬性的,他不是指特殊的個體生命,而是應包括所有的民眾。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圖書館人就得把工作的立足點從藏書向讀者轉移,改變傳統的服務理念與服務模式,從被動的“以書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要以讀者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要研究讀者、服務讀者、方便讀者,要根據讀者閱讀需求的針對性、信息需求的有效性、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和知識需求的綜合性,再重新收集、整理信息資源,使其符合讀者的需求,要從“封閉”走向“開放”,確立“平等服務”的思想,將服務延伸至基層群眾中。隨著知識管理思想的引入,尤其是隨著隱形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本觀念的提升,圖書館的人本管理逐漸為人們所重視[2],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理念應用于實踐中,必須從“以人為本”的服務設備和館員素質入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不僅增加,辦館的物質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自動化、數字化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圖書館之間的協作,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圖書館是知識信息傳播的中介者,要普及知識,在圖書館的各種服務設備上,需要同時加強,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圖書館要吸引讀者,留住讀者,就必須要有便利良好的環境,為所有的讀者創造一個幽雅的閱讀環境,平等對待讀者,心系讀者,這是圖書館現代化的時代要求。知識面前,人人平等,這就要求圖書館不僅要具備閱讀的基本條件,還要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如河北省將在省市級圖書館全部配備無障礙服務設施,目前,秦皇島、承德等六家市級圖書館已配備了無障礙通道、盲道、殘疾人洗手間等設施,省圖新館在一層規劃了500平方米的無障礙閱覽室,配備了16人位的專用閱覽桌椅和4套帶輔導座位的單人位電子閱覽坐席,普通閱覽區也均設置了輪椅讀者專座,并鋪設輪椅專道和盲道,設置了電梯低位按鍵、無障礙低位電話等輔助服務設施,將在今年7月份接待殘疾人讀者。省文化廳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甘肅省市級以上圖書館共設置殘疾人專座118人位,配備盲人電腦20余臺,盲用聽書設備、盲文打印機等盲人專用設備20余臺,為殘障人士提供免費辦證服務146人次,免證借閱680人次。通過各種人性化服務設備的建設,增強圖書館自身的活力,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都是通過圖書館員加工整理之后再傳遞給讀者的,他們是圖書館實現服務的主體,創新圖書館的服務理念,不僅是對圖書館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求圖書館員必須樹立“人本”的服務理念,必須具備認真負責、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熱情周到主動提供的服務精神,要把滿足讀者的需求作為自己工作最高目標和要求。面對高速發展的電子信息帶來的沖擊,圖書館員需要快速地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多元化的知識,熟練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利用網絡編制書目和數據,把分散的信息匯集整合,編制出高質量的專題索引、文獻匯編等,指導讀者使用計算機終端進行信息檢索;圖書館員要在崗位工作中不斷進取,不斷地學習,樹立創新的觀念和意識,通過總結日常工作中好的方法和經驗,切合實際摸索出適應發展需求的新途徑,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新時期的圖書館需要的是復合型的人才,圖書館員只有定期組織輪崗培訓和學術討論與交流,加強與其他高校、公共圖書館的合作聯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才能契合這一發展趨勢。
三、信息服務渠道的拓寬
隨著人們逐漸對圖書館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閱讀的需求量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圖書館不僅要健全基礎設施,創新服務理念,還要合理地配置資源,拓寬信息服務渠道,擴大讀者獲取知識信息的領域,真正地普及科學知識,實現圖書館的終極目標。1997年,由中宣部、文化部等九個部委聯合在全國實施“知識工程”,就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傳授知識、推動社會進步為目的的系統工程,明確提出了“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目標[3]。這一目標的提出,也為中國圖書館事業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是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農業大國,80%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要將圖書館的“知識”目標普及全國,這是一個長遠而艱巨的工程,這一工程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長期“知識下鄉”工作的積累以及信息資源的再整合。隨著網絡的普及,使得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圖書館不能再如從前那般追求自身發展的“大而全”[3],而應該加強與其他圖書館的合作,不斷加強和改善設施,與國家開展的遠程教育和資源共享結合起來,提高圖書館的現代化水平,實現各地區、各系統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降低區域內各成員館成本,提高整個區域圖書館的文獻信息的保障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為民服務。
資源共享既是科學文化發展的要求,又是圖書館事業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的圖書館在文獻資源的共享上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進入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圖書館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這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加入了國際互聯網,其書目資源和其他信息資源成了信息網絡的一部分,這些來自分散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庫,為完全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現代信息技術使圖書館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擴展為信息資源生產者、信息資源服務部門、信息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廣泛的信息資源共享,真正突破了空間對信息資源共享的制約。2000年3月成立的全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調委員會辦公室,作為一個專門機構來組織、策劃全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并負責指導建立各地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這一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渠道走向更寬更廣的領域。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的建立,是根據中國國情出發,從整體上合理布局,實現建設速度、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程度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應遵循靈活多樣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便利性原則、和效益型原則相結合,才能保障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時效性,才能把中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引上全國性系統內的共建共享模式中。圖書館應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刺激讀者興趣,不斷開拓讀者工作新領域,延伸服務領域,擴大文獻借閱和信息服務的空間;應用國際上先進成熟的技術,確保圖書館電子系統的超前性和堅固性,具有可操作性、可伸縮性和可植性,能在不同硬件環境和不同的軟件環境中移植使用,以利于擴充,采用多種措施,保證各類數據的安全,以防止越權,通過對多種技術和設備的優化,達到圖書館計算機網絡的經濟、實用、高效、和開放的要求,從而為廣大讀者獲取信息提供更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