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珍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對引起蔬菜質量問題的原因,運用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原理進行分析,然后提出了政府應該如何進行干預,解決蔬菜生產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確保人們能消費上質量高的蔬菜。
關鍵詞:蔬菜生產市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19-02
近年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蔬菜安全問題日益凸顯。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又是催紅劑,又是催長激素,又是農藥,又是保鮮劑。不少居民認為,市場賣的蔬菜都不敢買了。蔬菜有了質量問題,對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可用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原理來進行分析。
一、蔬菜生產市場的逆向選擇原理分析
“逆向選擇”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匯,它的一個定義是指由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逆向選擇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信息是不完全的。
根據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規律: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反方向變動的現象,商品的供給量與價格同方向變動。在商品市場,商品的質量好壞不一,有些商品的質量好一些,有些商品的質量差一些。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對于不同質量的商品,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也不相同,對質量好的商品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高,對質最差的商品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低,于是,蔬菜市場在完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
但是,在信息是不完全的情況下,蔬菜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規律被打破。現實中,賣方(菜農,即蔬菜生產者)對自己生產的蔬菜具有充分的信息,他完全了解自己的蔬菜質量好不好,存在什么問題。但消費者很難獲得關于蔬菜的充分的信息:他不能完全了解所消費的蔬菜的質量和不足。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只能按照平均質量支付蔬菜價格,這個價格就是“較高價格”和“較低價格”平均價格。然而,對于不同質量的產品,其生產成本是不相同。例如,菜農在種植蔬菜時,施肥時使用的肥料不同,成本就不同。有機肥與化學肥料相比,有機肥料施入土壤后要經微生物分解、腐爛后才能釋放出養分供作物吸收,所以在施肥時需要更多的人工將土地挖成一米左右的坑,把腐爛的植物或動物的糞便埋入坑里,然后把土地恢復平整,再種植蔬菜。而化肥可以隨著灌溉水包括噴灌、滴灌等方式進行灌溉時施肥,方便易行,節約了勞動力。從時間和勞動力上來說,施有機肥的成本就高出很多。但是施的肥料不同,生產出來的蔬菜質量是有所差別的。從蔬菜的品質與口感上,前者生產出來的蔬菜要優于后者,但是從蔬菜的外觀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消費者只愿意出平均價格購買蔬菜,優質蔬菜的生產者就會減少商品的生產。于是市場狀況發生變化:擁有高質量蔬菜的菜農不愿賣出自己的蔬菜,而擁有劣質蔬菜的菜農急于出手自己的蔬菜,最終的結果導致蔬菜市場上只剩下劣質蔬菜,菜農不愿生產優質蔬菜,劣質蔬菜把優質蔬菜驅逐出市場,產生了逆向選擇問題。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蔬菜生產市場的市場失靈。
二、蔬菜生產市場的道德風險分析
在蔬菜生產市場上,信息不對稱不僅會因上述逆向選擇問題導致市場失靈,還會因為另一種機制導致市場失靈。
在市場經濟中,道德風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它實質上是經濟人對自身的隱蔽信息采取的理性反應。之所以產生道德風險,是因為經濟人擁有了自己的隱蔽信息,從而采取有利于自己 (或潛在地提高自身效用)的決策。在現實環境中,信息對于具體的不同廠商、消費者、不同的經濟主體是非對稱的,是不完全的。有些經濟人掌握的信息多一些,有些人掌握的信息少一些,而且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樣,掌握信息多的人自然也難免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選擇有利于自己,而且可能有損于信息少的人的行為決策。
在蔬菜生產市場,菜農對其生產的蔬菜質量所掌握的信息總是比消費者多,由于信息不對稱,菜農會采取利于自己而損害消費者的行為。在西北地區,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等是消費者經常食用的蔬菜,我們用西紅柿舉例說明一下道德風險。西紅柿從秧苗、載苗、搭架、噴花、搬芽到成熟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進入成熟期時,只有個別的西紅柿成熟,為了批量成熟降低運輸等成本或者吸引農產品收購者,加上消費者為了“嘗鮮”,剛上市的西紅柿才能賣上高價,菜農才能賺取更多的利潤,于是會使用催紅劑促其成熟。可見,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菜農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了損害消費者健康的行為。
在蔬菜生產市場,經濟生活中的信息不對稱,使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普遍存在,這一方面造成了蔬菜質量的急劇下降,使蔬菜的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當市場失靈產生以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無法很好地配置資源,此時往往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即采取政府干預的手段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三、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措施
針對信息不對稱原因導致的市場失靈,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決:
(一)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措施
1.政府質量檢測部門應發揮更大的作用。質監部門在蔬菜的質量檢測中只是零售時在超市等地進行檢測,檢測項目涉及甲胺磷、氧樂果、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樂果、甲拌磷、三唑磷、毒死蜱、百菌清、多菌靈、氰戊菊酯等,主要看這些指標是否符合標準,但這種檢測沒有對蔬菜價格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質監局如果蔬菜在生產銷售環節進行質量檢測,檢查項目不但包括上述指標,還要對不同生產者生產的蔬菜營養成分進行分析,根據檢測結果,不同質量的蔬菜貼上不同的標簽,這樣,農產品收購者在對質量好的蔬菜會出較高的價格,消費者也會在質量和價格之間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蔬菜。菜農也會因為成本高質量好的蔬菜賣到了更高的價格而愿意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從而解決了蔬菜生產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
2.建立監督部門,完善監督機制。質檢部門在檢測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質檢人員在質檢過程中不作為或利己行為,導致個別生產者以次充好的問題。為了公平公正,需要建立監督部門,逐步完善監督機制。監督部門可以是政府設置,也可以是民間組織;檢測結果在生產地公開發布,也可以借助于網絡發布,進行群眾監督,進一步解決逆向選擇問題。
3.政府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安全蔬菜市場具有的示范導向效應。安全蔬菜生產市場具有示范導向作用,作為一種政府行為,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放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質量安全水平。但放心蔬菜生產僅僅是安全農產品生產的一種過渡形式,二者并不相背。各級政府應在抓好放心農產品市場的同時,著力培育安全蔬菜市場,促使優質優價機制的形成,利用“看不見的手”刺激放心農產品市場盡可能快地過渡到安全農產品市場,早日實現《無公害蔬菜行動計劃》的奮斗目標,改變逆向選擇問題。
(二)解決道德風險問題的措施
1.政府應引導生產者生產綠色環保蔬菜,樹立自己的品牌。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菜農之所以要利用信息不對稱采取損害消費者的行為,是因為經濟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政府應引導生產者生產綠色環保蔬菜,樹立自己的品牌,解決蔬菜生產市場的道德風險問題。大多數的菜農都是接受文化教育偏低的農民,他們對于現代營銷的一些理念非常陌生,尤其是一些菜農花費了更高的成本生產出優質蔬菜,卻賣不上價錢,他們又不知怎樣推銷自己的產品,自然不再生產質量好的蔬菜,選擇了保護自己的利己行為。如果政府能引導菜農生產無公害蔬菜,建立自己的品牌,優質蔬菜的價格會提升,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菜農會生產更多優質蔬菜,市場資源會逐漸達到最優配置,緩解了蔬菜生產市場的道德風險問題。
2. 利用各種媒體,向消費者傳遞蔬菜質量安全信息。網絡現在已經發展到千家萬戶,網絡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可以把一些如何辨識、選用優質蔬菜的知識在網絡上進行公開發布,使消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對于關系到全體消費者切身利益的蔬菜質量安全信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應在利用網絡的同時,更加注重受眾更為廣泛的電視和報紙,可采用公益廣告、專題節目的形式讓普通消費者更容易接觸到相關信息。這樣,消費者就不會選用劣質蔬菜,對于抵制蔬菜生產者的道德風險有積極的作用。
3.規范蔬菜生產市場秩序,確保優價必須優質。政府要規范蔬菜生產市場秩序,確保優價必須優質。政府有關部門應不定期到產地環境、產品的質量安全情況進行抽檢的基礎上,重點對蔬菜安全指標進行抽檢,通過嚴格的獎懲措施,加大生產者的違規成本,提供消費者對優質蔬菜的信任度,為創立并維護安全蔬菜市場聲譽,防止生產者發生道德風險。
總之,因為菜農(蔬菜生產者)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導致蔬菜生產市場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造成了蔬菜質量存在安全隱患,這是典型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政府通過職能部門進行蔬菜質量的檢測,并在各種媒體上發布與蔬菜有關質量的各種信息,進一步規范蔬菜生產市場秩序從而最終解決蔬菜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