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開明
摘要:以民為本是張聞天思考中國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他始終把群眾當做主人,把干部當做人民的勤務員。他強調各級干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切實為人民謀利益;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重溫張聞天的民本思想對于新時期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張聞天;民本思想;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51-02
一、人民群眾是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
人民群眾不僅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張聞天提出的“人民群眾是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的觀點正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人民群眾是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指明了人民群眾和干部的正確關系,指明了人們群眾是新社會的主人,是最高統治者;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兵,干部需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張聞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改造世界只能靠物質的力量,即人民群眾的力量,共產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沒有人民群眾的自覺自愿的行動,單有共產黨,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1] “革命勝利和幸福生活的獲得固然是由于共產黨的領導,但使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力量。”[2]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張聞天始終認為,“在干部和人民群眾關系上,人民群眾是主人,干部是人民的服務員。人民群眾之所以需要共產黨,就因為它為人民群眾服務,它是人民群眾手中進行解放斗爭的工具。黨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產物,是人民群眾的斗爭的一定階段上的產物。”[3]他堅決反對把黨的領導組織變成凌駕于群眾之上的官僚機構,黨員變成群眾頭頂的黨老爺的錯誤傾向。他指出要始終牢記“主人公是人民群眾,黨及領導機構,不過是他們的服務部,黨員、包括黨的領導人,不過是他們的公仆,再沒有別的了”。所以,“干部應該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給人民辦事情,而不是企圖騎在人民脖子上,胡作非為,稱王稱霸。”[4]
二、各級干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切實為人民謀利益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也是張聞天切實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思想前提。無論在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張聞天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張聞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革命的理想,一定要依靠群眾這一社會力量。歷史上的偉人固然在創造人類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如果沒有群眾的擁護和群眾的參與,任何推動歷史前進的理想都不可能實現的。黨的領導主要是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領導,“黨的政治路線正確與否,對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具有關鍵作用,但是對黨的政治路線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1] 那么如何堅持群眾路線呢?張聞天認為,首先,黨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經常聯系群眾,到基層群眾中去蹲點,定期參加勞動,輪換工作和學習,生活水平向群眾看齊,防止各種特殊化,使他們既當官又當民。其次,黨員和領導干部要依靠群眾,相信群眾,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要在群眾中“造成一種空氣,環境,使得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形成生動活潑,能夠自由交換意見的局面”。最后,各級領導干部要務必糾正和克服一切脫離群眾的傾向。他強調,領導干部脫離群眾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惡習,是最危險和致命的錯誤,共產黨在全國執政以后,應該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克服一切脫離群眾的傾向。
切實為人民謀利益是領導干部堅持群眾路線的最終目的。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生涯中,張聞天始終踐行這一目的,首先,他確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觀點,深刻認識到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為人民謀利益的極端重要性。張聞天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黨就沒有其他利益。”[1] 他強調,黨員和各級干部為人民謀利益更多的是要關心群眾的切身問題,這包括人民群眾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利益問題及衣、食、住、行等一切需要關心幫助解決的問題,既要考慮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也要考慮到人民群眾的目前利益。其次,張聞天要求所有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謀利益的觀點,切實維護好人民的利益。1938年4月12日,張聞天在延安陜北公學發表了《論青年的修養》的講演,他在講演中強調:要實現對群眾的領導,就必須向群眾學習,并“時時刻刻為群眾服務,處處為他們謀利益”,在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政策時,張聞天要求各級黨的組織及黨員干部“時時刻刻去為群眾服務,處處能夠為他們謀利益,為他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最后,為了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張聞天率先垂范,長期深入調查研究。為了了解群眾的實際問題,張聞天經常深入到包括偏遠地區的廣大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張聞天認為,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把握群眾的情緒,真正了解群眾的急迫需要;才能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營養,總結經驗,推動工作。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聞天自覺深入基層,親自找工人、農民、戰士、知識分子和基層干部談話,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及時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努力把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三、各級干部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國民經濟有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整體看來,中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水平還比較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張聞天認為,黨員和各級干部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張聞天指出,要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首先,張聞天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闡發了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他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建立和調整,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張聞天多次強調發展生產力和調整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其次,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張聞天一直十分重視發展生產。早在中央蘇區時期,張聞天就認為只有大力發展生產,才能克服困難,改善人民生活。他指出,“首先必須盡量擴大蘇維埃的生產,提高土地生產力”。他還認為,“蘇維埃政權應該成為千百萬農民群眾經濟生活的組織者”,要通過“種子、肥料、耕牛、耕具的解決,荒田荒地的開辟,生產隊的組織,生產特別有成績的農民的獎勵”,通過組織“春耕夏耕以及秋收等運動”,“來達到土地生產力的提高”。1942年10月7日,張聞天在《關于在農村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問題》一文中,還專門論述了在新民主主義政權下的落后農村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他強調,干部應主要從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來求民生之改善。新中國成立前夕,張聞天根據東北農村經濟和互助合作運動出現的新情況指出,農村中的經濟政策的基本方針應該繼續發展供銷合作社與勞動互助等辦法,以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改善大多數農民的生活。1957年中共八大召開,張聞天堅決捍衛八大路線,認為由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強調無產階級國家的任務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創造越來越豐富的產品,為進入共產主義準備物質條件。”“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歸根到底就是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
四、各級干部必須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
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的疾苦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張聞天認為,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最根本的就是維護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較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張聞天時刻關心人民疾苦,大力主張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早在中央蘇區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期間,張聞天就以毛澤東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為榜樣,效仿毛澤東在長崗鄉、才溪鄉的調查研究的方法,深入到一些鄉、區蘇維埃做調查研究,了解真情,寫出了《區蘇維埃怎樣工作》等指導文件。20世紀40年代初,張聞天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以極大的精力,親自率領調查組,用了一年兩個月時間,深入陜北和晉西北進行調查,走訪了大量的人民群眾,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賀家川八個自然村的調查》、《興縣十四個自然村的土地問題研究》、《碧村調查》等調查報告。在這次調查研究中,張聞天深入基層,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去,切實讓他感受到了“我知道中國的事情太少了”,“過去那種不調查或者很少調查研究的脫落實際的作風,實是我的大毛病。”
為使調查研究工作更有效,以便更好地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張聞天還結合自己的調查研究實踐,對調查研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做法進行了總結,首先,他強調調查研究之前務必確定調查研究對象。他認為確定調查對象是決定調查研究能否正確展開的方向性問題。過去一些黨員干部對自己所要調查的對象不了解,“眉毛胡子一起抓”,分不清主次,所以這部分黨員干部在搞調查研究過程中就會找不到群眾真正所關切的問題。其次,強調了典型調查研究方法對于黨的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的重要性。他指出,黨的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他們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一件件調查研究清楚,而且事實上也無此必要,他們的方法就是在同一類事物中選擇典型來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