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4)
物流管理專業其職業崗位實際工作與實踐性教學環節屬于低度吻合狀態,不管校內條件如何優越,都很難滿足其實踐性教學的實際需要。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校內并沒有真正進行職業崗位技能訓練[1]。而畢業頂崗實習專業不對口的多,對口的少[2],且多半是“放羊式”。這就不符合“16號文”[3]關于“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和“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基于此,提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4+1+1”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設想。
“4+1+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從而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層級遞進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強化。
第一階段:前4學期學生在校內學習公共基礎課、物流專業基礎課和物流專業方向課,其中專業方向課以“項目驅動”為主進行理論教學和簡單實訓。
第二階段:第5學期學生以“模擬者”和“準職業人”的身份在企業依次進行練崗、輪崗和短期頂崗,以彌補校內實訓之不足和滿足企業用人之需要,為進一步提高職業能力打下基礎。
第三階段:第6學期學生以“準職業人”的身份在校企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以強化職業能力,為順利就業變為“職業人”做好準備。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到“第一線”學習,是其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熟練的職業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并能夠從事倉儲、運輸配送、貨運代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畢業生不但要具備物流作業各個環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具備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單一或綜合物流工作任務的能力[4],還要具備良好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團隊協作精神,勇于創新、愛崗敬業。
目前,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在校內的實訓主要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建設模擬環境需要學校大量進行設備設施投資,一般學校很難承受,同時,“引廠入校”也不現實。因此,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大型實訓只得在企業進行,通過在第二階段第5學期的練崗、輪崗和短期頂崗,使其實踐性教學直接融入行業企業的實際工作,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
頂崗實習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職培養的人才與用人單位“零”距離對接。目前,物流行業中小企業眾多,雖然這些企業對接納頂崗實習熱情較高,但由于其管理水平不高、技術不夠先進,很難提供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甚至把頂崗實習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而一些大中型企業由于臨時用工需求量不大,不愿意接納學生頂崗實習,只是在急需用人時才會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同時,“分散化”的崗位實習造成學校師資緊張,只能遠程指導,再加上實習的企業又沒有能力或不愿意提供優良的實習指導,頂崗實習指導難以到位,實習質量難以保證。
依據“積極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5]”,高職物流管理專業“4+1+1”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素如圖1所示。

備選企業要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企業文化,最好擁有主流技術,能提供與專業培養目標所確定的就業崗位,有一定的規模和發展潛力。
高職院校必須主動服務企業,合作才不會出現“一頭熱”的尷尬局面。“4+1+1”人才培養模式正是變“一頭熱”為“兩頭甜”[6]的措施之一,在“4+1+1”中,第二階段第5學期后半期的臨時頂崗,可以滿足企業用工旺季的臨時性用工需求。除此之外,學校還能為企業做什么,還能為企業解決什么問題等告訴對方,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簽訂“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享、就業共擔、”的校企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
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必須考慮高職物流人才的職業發展方向。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從事崗位不同,發展方向亦不同,大致分為國際物流、企業物流、商貿物流三個職業發展方向,專業發展的方向不同其涉及的職業技能、核心課程也不同。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還應該按照“滿足”和“管理方便”的原則,在考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自身優勢和實踐學生數量等基礎上確定基地數量。同時,建立一個,用好一個,用足一個。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有人將高職教師比作鑄造的“模具”,教師這個“模具”做好了,才會培養出合格的學生“產品”[7]。不管是校內的簡單實訓,還是在企業的練崗、頂崗,都離不開具有實踐經驗教師的指導。
學校有組織選派專業教師隨同學生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使其具備雙師“素質”。同時,學校有計劃地聘請企業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能手、能工巧匠擔任實踐教學兼職教師,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學生在企業練崗、頂崗,主要依靠兼職教師。建立一支相對穩定、專業能力強、有責任心的兼職教師隊伍是學生得到適時、到位指導的重要保證。學校應加強對兼職教師在教學規范、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培訓,把對兼職教師的培訓納入學校的師資培養計劃。
召集物流專家、兼職教師和專業教師等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如下工作:調研物流相關崗位及工作過程;歸納總結物流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討論確定課程體系的結構及內容;討論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確定課程體系的實施條件。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考核評價體系分三部分:對學生考核評價;對所有教師、管理人員的考核評價和對校企合作的評價。其重點是對學生和專任教師的考核評價。
(1)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在評價主體上,校內教學主要由專任教師負責,練崗、輪崗和頂崗以兼職教師考核為主,以實際操作水平和工作實踐能力來考核學生的職業能力。當然也包括學生自己和學生相互間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考核為主;在評價內容上,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成果,重視對一般知識運用和操作技能的考核,還應對作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重要方面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信念以及意志品質、價值觀念等進行評價。
(2)對專任教師的考核評價。學校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大小和多少是校企合作能否持久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要建立專任教師到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考評機制。如教師在晉升高一級職稱前,必須有一年以上到企業鍛煉的時間,同時要幫助企業至少解決一般性的技術服務難題等。
(3)對校企合作的考核評價。校企合作使實踐教學能及時反饋職業技能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課程建設的實用性與前瞻性。既可大大增強高職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搭建橋梁,又可為高職院校直接向企業提供智能服務,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培養職業能力開辟道路。

學生從抽象環境、虛擬環境和模擬環境提前進入職業環境,提前扮演貼近職業人的角色,學習積極性高,效果好,破解了就業適應期長的瓶頸;學生在參與“任務”過程中學習,可以初步樹立責任意識、效率意識、質量意識、市場意識,增強動手能力、社會調研能力、協調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作為“職業人”的綜合素質;由于有更好的求職機會,通過適應工作需求的崗位知識學習,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職業人的素養,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就業;與訂單培養模式相比,學習內容適度寬泛,降低了到其他企業就業的難度。
可以解決企業假期間人力資源緊張的燃眉之急。同時,越是繁忙的業務,越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頂崗操作時間適當,既可以保證產品質量,又可以為企業節約人力成本(企業付給學生報酬遠遠低于職工報酬);利用學校資源進行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對職工進行繼續教育,通過刺激、激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轉化為學習型企業,可以提高其競爭力;院校畢業生優先讓合作企業選擇,可以提前鎖定人才,隨時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現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減少人力資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顧之憂,提速轉型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可以通過對教育的支持,起到宣傳效應,樹立企業形象。
將企業資源作為校方的實踐資源,從而彌補校方實訓建設經費的不足與實踐場所的缺乏,增強辦學實力,克服“辦學難”問題;教師進入企業,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素材,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能工巧匠進課堂”,可以形成一支穩定的適合專業發展的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教師團隊,增強育人實力,克服“育人難”問題;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課程,構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突出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同時,以專業幫助企業,以企業夯實專業,打造品牌專業,多出標志性成果,提高辦學質量,有利于擴大社會影響,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實力,克服“就業難”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4+1+1”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在面向和服務企業中尋找路徑的一種改革方式,符合政府“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期望。
[1]林小星.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1,(8):23-26.
[2]李紹中,王曉敏.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難點透析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1,(5):63-65.
[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
[4]胡國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4):5-8.
[5]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2011.
[6]楊占蒼.變職校“一頭熱”為校企“兩頭甜”[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1-03-22(1).
[7]徐傲立.“綁定”區域發展,借力提升專業能力[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1-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