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莊子,就認識到生老病死如同晝夜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他以古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生死觀為訓,在有生之年不尋歡作樂,空耗精力,也從不因為“老之將至”而畏懼死亡。莊子活到83歲,無疾而終,他的壽命比同時代的人平均壽命翻了一番多。
莊子的養生之術有四,他的“八字養生法”曾被歷代官員所推崇。
一是少私。他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滿腹,遇事便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思想上終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貪財之心,使精神寬慰,“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心底無私的人,才能胸懷博大浩遠,不計較功名利祿,生活物質“取之有道”,才能夠知足常樂,心地坦蕩,必獲大壽。“少私多壽”,是莊子總結的養生規律。
二是寡欲。“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必招禍染病。一個人如果抑情欲,就不會欺男霸女,損腎傷尊;節食欲,就不會謀財害命,貪吃傷身;寡權欲,就不會投機鉆營,逢迎傷神。“多行不義必折壽”。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身、圖其志、創其業、潔身自好的人,才堪稱大丈夫、偉男人。“寡欲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生要訣。
三是清靜。莊子認為靜默祛病。如果一個人終日躁動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會心力交瘁,百病叢生。他提倡,凡有志于養生者,都應當磨煉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紛亂的環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穩定,做到輕松自如。為此,他首創了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清靜多壽”,是莊子倡導的養生法則。
四是豁達。莊子認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莊子主張處世要樂觀。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鶴,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幽閑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籠中之鳥雖然飲食充足,但有翅難飛,蹦跳不能,成天低頭不鳴,無精打采,因之難以全生。一個人長期錮于自己設置的精神枷鎖之中,必然會憂愁苦惱,“病由心起”。“豁達多壽”,是莊子養生和處世的切身經驗。
莊子的“八字養生法”讓許多人受益匪淺,更成為歷代清官所效仿的為官從政法寶。假如我們的當代官員也能將莊子的“八字養生法”引為訓誡,做到“少私:胸懷天下事,不藏心底私;寡欲:不貪權錢色,全心為人民;清靜:如蓮出污泥,自潔保清新;豁達:不為愁苦擾,永葆精氣神”。相信你一定是個深受百姓敬重的好官兒。如是這樣,你即可餐安寢寧,延年益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