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舸
王曉舸①
目的:觀察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兒童使用FR-Ⅲ型功能調節器的矯治效果。方法調查對象為本院收治的32例乳、替牙期上頜骨發育不足的安氏III類錯兒童,采用上頜前方牽引聯合FR-Ⅲ型功能調節器治療,治療前、治療后拍攝X線頭顱側位片進行比較。結果(1)前牽引治療4~8個月,平均6個月,安氏Ⅲ類錯均得到有效矯正,前牙覆覆蓋關系正常,磨牙關系中性,多數后牙尖窩接觸穩定;前牽引治療后,SNA、ANB、S- N′-Si、Ns-Sn-Pos、UL-E、LL-E均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解除上頜前牽引后改為每晚戴FR-III型功能調節器,配戴12~24個月,平均18個月;FR-Ⅲ矯治器保持后,各測量項目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上頜前牽引治療后采用FR-Ⅲ型功能調節器矯治安氏III類前牙反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安氏Ⅲ類錯; 顏面畸形 FR-Ⅲ型功能調節器; 矯治作用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9月-2011年9月就診治療的32例安氏III類前牙反兒童,男20例,女12例;年齡6~14歲,平均(8.6±1.0)歲;其中乳牙期8例、替牙期24例;根據患者手腕關節片判斷患兒處于生長發育期[3],身體健康;未接受過正畸治療;無顳下頜關節紊亂癥狀;第一磨牙為近中關系;前牙反顆數>4顆,SNA≤82°,SNB≥80°,ANB≤-2°;下頜后退至前牙對刃或部分后退; 下頜平面角(CoGn-SN)≤38°。1.2 測量方法 X線片攝頭顱側位片,主要軟組織標志點包括S(碟鞍點)、N′(鼻根點)、Pn(鼻突點)、Sn(鼻下點)、Ls(上唇突點)、Li(下唇突點)、Si(頦唇溝點)、Pg′(頦前點)、Me′(頦下點)。測量項目包括SNA、SNB、ANB、上唇基角(S-N′-Sn)、下唇基角(S- N′-Si)、面凸角(Ns-Sn-Pos)、上唇突點到審美線距離(Ls-E)、下唇突點到審美線距離(Li-E)。
1.3 矯治方法
1.3.1 上頜前方牽引 在上頜第一前磨牙(或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上制作帶環,0.8 mm不銹鋼絲焊接4個帶環,附上螺旋快速擴大器,前方牽引鉤位于上頜尖牙近中。在第一前磨牙(或第二乳磨牙)舌側至上切牙舌隆突放置舌側弓絲。矯治的第1周,每日快速擴弓2次,每次旋轉90°(0.25 mm/次),每日牽引時間達到12 h以上。
1.3.2 功能調整器保持 所有患兒均使用傳統FRFR-Ⅲ型功能調節器,按照參考文獻[4]的統一標準進行制作。治療前一般二次印模,取模范圍包括全牙列、牙槽突、黏膜皺襞前庭區、唇頰系帶及上頜結節,石膏灌注范圍包繞全部前庭區,同時應留取5 mm寬度以便修整。取最大下頜后退位重建咬合,達到前牙切對切關系即可。制作后第1~2周試戴時間為每日1~3 h,如果感覺壓痛需調改,戴1個月后,每日可戴10~12 h,矯治期間每月定期復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前牽引治療效果 所有患兒前牽引4~8個月,平均治療6個月,安氏安氏III類錯均得到有效矯正,前牙覆覆蓋關系正常,磨牙關系中性,多數后牙尖窩接觸穩定。前牽引治療后,SNA、ANB、S- N′-Si、Ns-Sn-Pos、UL-E、LL-E均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FR-III型功能調節器保持效果 解除上頜前牽引后改為每晚戴FR-III型功能調節器,配戴12~24個月,平均18個月。FR-III矯治器保持后與前牽引治療后比較,各測量項目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前牽引治療后、戴FR-III型功能調節器后頭影測量結果(±s)

表1 治療前、前牽引治療后、戴FR-III型功能調節器后頭影測量結果(±s)
*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SNA(°) SNB(°) ANB(°) S-N′-Sn(°)S- N′-Si(°)Ns-Sn-Pos(°) UL-E(mm) LL-E(mm)治療前 78.3±1.7 78.9±2.0 -0.7±0.8 85.3±2.4 7.5±1.1 147.5±21.1 0.9±1.0 3.0±0.9前牽引治療后 81.5±2.2* 79. 4±2.5 2.2±1.4* 86.3±1.8 9.5±1.1* 160.5±18.8* 2.0±1.0* 1.6±1.0*FR-III矯治器保持后 82.5±2.1 80.0±2.9 2.8±2.0 86.8±2.0 9.8±2.3 167.4±19.1 2.1±1.1 1.7±1.1
[1]姚寧,吳燕平,顧永佳,等.青少年安氏III類骨性前牙反的雙期矯治[J].口腔醫學,2009,29(8):446-447.
[2]趙美英.牙頜面畸形功能矯形[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0.
[3]段銀鐘.口腔正畸臨床技術大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76-77.
[4]傅民魁.口腔正畸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42.
[5]劉紅,段銀鐘,陳巧玲,等.改良固定式TBA聯合矯治前牙反 [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5,21(3):378.
[5]曾祥龍.現代口腔正畸學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47-149,182-194.
[6]李莉,黃麗華.FR-III型功能調節器對安氏III類前牙反兒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112-113.
2012-06-19) (本文編輯:車艷)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81
①新疆第一濟困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王曉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