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迅
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價值
徐子迅
目的探討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價值。方法本文選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間入院治療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變直徑介于6~13 mm,運用內鏡黏膜切除術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結果顯示:基底及切緣均未見病變殘留;患者在實施內鏡黏膜切除術后進行1~7個月的隨訪,內鏡復查平均次數為2.12次,在首次內鏡復查過程中均發現創面愈合、瘢痕形成,經過碘染色后觀察沒有發現病變殘留和復發。結論內鏡黏膜切除術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治療中的微創優勢,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內鏡黏膜切除術;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臨床價值
相關研究報道結果顯示[1]: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意義。鑒于此,為了進一步探討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價值,本文選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間入院治療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間入院治療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占比例為68.00%,女性患者8例,占比例為32.00%。患者中年齡最小的為47歲,年齡最大的為76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9.78歲。患者的病變大小介于6~13 mm。
1.2 方法 插入胃鏡仔細檢查整個食管情況,行食管黏膜碘染色,在病變邊緣1~2 mm高頻點灼標記,用生理鹽水加少許亞甲藍于病變的邊緣行黏膜下注射,小的病變一點注射即可,較大的病變多點注射,觀察病變完全均勻隆起(抬舉征陽性)可考慮行內鏡黏膜切除術。退鏡安裝透明帽,進鏡后將圈套器打開,適度吸引,收緊圈套器,純切電流切除。觀察切除創面有無病變殘留,如殘留較大,重復以上內鏡黏膜切除術步驟完成切除(一定要再次黏膜下注射),如殘留較小,用氬離子凝固術治療[2]。
作者單位:510180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2.1 全部25例患者病變情況及病理結果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內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范圍及效果評價如下:黏膜切除標本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分別是黏膜上皮、黏膜固有層及黏膜肌層。判斷完整切除的標準是:基底為正常的固有肌層可以做出完整切除的判斷。
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變直徑介于6~13 mm,運用內鏡黏膜切除術一次性完整切除。全部25例患者實施內鏡黏膜切除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基底及切緣均未見病變殘留。具體情況詳見表1。
2.2 患者隨訪結果 全部25例患者在實施內鏡黏膜切除術后進行1~7個月的隨訪,每個患者都完成了最少1次的內鏡復查。25例患者7月內隨訪完成的內鏡復查平均次數為2.12次。全部患者在首次內鏡復查過程中均發現創面愈合、瘢痕形成,經過碘染色后觀察沒有發現病變殘留和復發。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1 全部25例患者病變情況及病理結果一覽表

表2 患者隨訪結果一覽表
相關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3,4]:對于食管癌患者而言5年的生存率還不到百分之十。而與這一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早期食管癌手術的5年的生存率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就診時機成為了其中的關鍵因素。因此,針對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命,同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5]。
對于早期食管癌的診斷及癌前病變來說,目前主要是通過內鏡來作為治療和檢查的前提和基礎[6]。隨著相關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相關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食管黏膜碘染色、超聲內鏡、放大內鏡等診斷技術給我們臨床針對早期食管癌及術前評估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和支持[7]。但最常用、敏感、簡便實用的方法是內鏡下全食管黏膜碘染色,碘染色更清晰顯示病變,結合多點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可提高早期發現率[8]。而本文的研究過程中所有全部的25例患者都使用了碘染色,并在碘染色后均發現了相關的病變,同時針對性活檢,都提高了檢出率。
對于實施內鏡黏膜切除術的患者來說,術后實施定期的內鏡隨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踐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食管癌的異時性發生,我們要在具體進行每次內鏡檢查時進行全食管染色,對于不染區進行病理活檢。本文的全部25例患者在實施內鏡黏膜切除術后進行1~7個月的隨訪,7月內隨訪完成的內鏡復查平均次數為2.12次。全部患者在首次內鏡復查過程中均發現創面愈合、瘢痕形成,經過碘染色后觀察沒有發現病變殘留和復發。
因此,綜上所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內鏡黏膜切除術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治療中的微創優勢,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1]鄒曉平,張斌,李雯,等.內鏡黏膜切除術在胃食管癌前病變治療中的應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8,25(2):69-72.
[2]朱良松,單紅,王美玲,等.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8,25(6):328-330.
[3]包郁,孫曉濱,黃潔.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變.腫瘤預防與治療,2010,23(6):470-472.
[4]王國清,郝長青,魏文強.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長期生存率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8,25(11):584-586.
[5]汪嶸,陳星,畢淑娟.內鏡下分次黏膜切除術對直徑≥2cm早期食管癌的治療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7):390-392.
[6]王立金,史學森,郝慧菁.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治療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的應用.臨床內科雜志,2009,26(10):697-699.
[7]Siddiqui AA,Sarkar A,Beltz S,et al.Placement of fully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 al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before neoadjuvant therapy.Gastrointest Endosc,2012,76(1):44-51.
[8]周瑞雪,李素華,唐平,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聯合氬離子血漿凝固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變.中國腫瘤,2009,18(9):752-755.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XU Zi-xun.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The Fisr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018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Methods25 case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April 2012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article.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sIn the 25 patients in this study,all patients with lesion diameter ranged from 6~13 mm,Take the us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a one-time complete resection.The pathology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ubstrate and the cutting edge were with no lesions residual.The patients were taken with mirror mucosal resection for 1~7 months of following-up.The average endoscopic review number was 2.12times.In the first endoscopic review process,the wound healing,scar formation were found.The residual and recurrence of lesions observed after iodine staining was not found.ConclusionThe minimally invasive has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I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Clinical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