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曦圖 楊澄宇 唐 毅 蘇 榕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廣東廣州 510150
傳統開放手術和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的臨床分析
駱曦圖 楊澄宇 唐 毅 蘇 榕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廣東廣州 510150
目的探討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術在腹主動脈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優勢。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共收集72例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腹主動脈瘤患者,其中進行傳統開放手術者共19例,采用血管腔內隔絕術治療者共53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及住院時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2.46、65.48及9.64,P均<0.05);血管腔內隔絕術組和傳統開放手術組患者術后分別有4例(7.5%)、7例(36.8%)出現心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及肺部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8,P<0.05)。 結論 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輸血量、創傷小、住院時間短,近期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其應用面將會越來越廣,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傳統開放手術;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作為機體動脈退行性病變的表現,主要由腹主動脈壁的擴張膨出而形成。本病主要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病和心臟疾病。腹主動脈瘤的患病率占主動脈瘤的63%~79%[1]。如果未得到及時的治療,AAA形成后可逐漸增大,最后破裂出血,導致患者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針對本病,臨床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采用開放性手術,該種方法需要開腹,因此創傷大,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有一定的局限性。醫學不斷向前發展,隨著腔內治療技術的逐步成熟,目前逐漸延伸出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手術方式,其臨床治療效果較好。本研究主要采用回顧性研究,共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腹主動脈瘤患者72例,其中進行傳統開放手術者共19例,采用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者共53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情況,進一步探究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術在腹主動脈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優勢。
2006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共收集72例腹主動脈瘤患者。術前均經過CTA或腹主動脈DSA造影確診,符合以下3個條件:(1)腹部可及搏動性包塊,或伴有腹痛癥狀。(2)無癥狀但瘤體直徑在5 cm以上者,或發現AAA瘤體直徑在半年內增大0.5 cm,有破裂風險者。(3)瘤體小于5 cm但有破裂風險者或已經破裂者,如瘤體不對稱、高血壓控制不理想等。將上述72例患者,入院后按照患者的年齡及全身情況、經濟情況、患者及家屬的意愿、瘤體的形態等分為兩組。研究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56~80歲,平均(70.5±5.2)歲;病程1~16年,平均(8.5±2.4)年;給予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術。對照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50~82歲,平均(71.2±5.2)歲;病程3~ 18年,平均(8.2±2.2)年;給予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各項基線指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合并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而不適宜手術者。
研究組的所有患者均符合AAA腔內治療指南[2]。對于瘤頸過短(<1.0 cm)、成角過大、累及內臟動脈、雙側髂動脈狹窄嚴重、經濟條件較差而不能接受腔內手術的進入手術組。
(1)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及住院時間;(2)對術后患者進行定期隨訪,觀察心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及動脈瘤破裂的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常規消毒。
1.4.1 研究組 采用血管腔內隔絕治療:在雙腹股溝處做一斜切口長約5 cm,顯露股動脈及分支,并預置阻斷帶。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導管至AAA上方的腹主動脈,通過造影確定瘤體大小、上下端情況、累及范圍等。然后取定制分叉型支架,植入腹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以腎動脈下緣為定位釋放支架。再次造影示腹主動脈瘤消失,無任何內漏時退出輸送裝置。
1.4.2 對照組 通過開腹采取傳統開放手術為動脈瘤切開人工血管移植術、動脈瘤切除術和動脈瘤曠置術進行治療。
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x2檢驗。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但術中兩組患者出現不同情況,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及住院時間分別進行t檢驗,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輸血量(mL) 住院時間(d)研究組 53 170.12±71.32 50.2±10.8 10.5±5.6對照組 19 298.67±66.86 108.5±20.8 17.6±8.7 t 22.46 65.48 9.64 P<0.05<0.05<0.05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接受血管腔內隔絕術和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均為100%。術后隨訪觀察兩組患者心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及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將研究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8,P<0.05)。即研究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近期并發癥比較
腹主動脈瘤發生后可逐漸增大,最后破裂出血,導致患者死亡。大多數AAA系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后,動脈中層彈性纖維斷裂,管壁薄弱,不能耐受主動脈內血流壓力而發生局部膨大,形成主動脈瘤。由于動脈瘤承受的血流壓力較大,使動脈瘤逐漸擴大,并可壓迫臨近器官,向體表膨出,成為搏動性腫塊。在膨大的瘤部,血流減慢,形成渦流,可產生附壁血栓。患者可因動脈瘤嚴重壓迫重要臟器或自行破裂而死亡,囊性的動脈瘤較梭形的更容易破裂。多數患者無癥狀,破裂和接近破裂前的常見癥狀表現為臍周和(或)中上腹部疼痛等。
腹主動脈瘤呈進行性發展,不可能自愈,最嚴重的后果是破裂出血致死,因此,腹主動脈瘤原則上應盡快手術,傳統的治療方法采用開放性手術,該種方法需要開腹,手術中的出血量可直接反映手術的創傷程度和對人體生理狀態的干擾情況[4]。而傳統手術術中出血量大,其創傷較大,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合并心、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的患者不適宜此類手術,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腔內治療技術的逐步成熟,目前逐漸延伸出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康復快的優點,尤其適用于合并重要臟器疾病而不能耐受手術的高危患者,適用范圍增寬。同時,在考慮開放性手術指針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近端瘤體的大小、瘤頸的長度、扭曲程度、硬化斑等具體情況[5],聯合腹主動脈造影定位,精確導入導絲,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本病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肺部并發癥及動脈瘤破裂等。本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經x2檢驗,研究組近期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EVAR的長期療效尚未有定論,必須密切觀察長期療效,加強隨訪,及時處理遠期并發癥。
綜上所述,隨著腔內治療技術的逐步成熟,血管腔內隔絕治療腹主動脈瘤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輸血量,創傷小,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其應用面將會越來越廣,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HCS).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system,WISQARS Query:20 leading causes of death,United States,1999~2004,All Races,Both Sexes[J].Accessed July,2007,24(8):976.
[2]景在平,陳泉.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0):739-741.
[3]崔慶豐,戴向晨,朱理瑋.腹主動脈瘤開腹手術與腔內治療的比較[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4(17):135-136.
[4]常光其,姚陳,王深明,等.腹主動脈瘤血管腔內治療與開放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1):10-11.
[5]符偉國,董智慧.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方法和中遠期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07,11(2):85-86.
R543.16
B
2095-0616(2012)03-75-02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