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
(江蘇省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風 景園林所,江蘇 南 京210008)
校園環境是影響高校校園品質的重要因素,高品位的校園環境,是空間、自然與人三位一體的系統。校園的環境是學校成功進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崇尚“以人為本”的今天,對教育的重視也必然體現在為其營造具有特色校園環境的綠化建設上。為了適應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趨勢,人們對校園環境要求不斷提高。校園作為教師和學生生活工作的地方,優秀的校園景觀環境設計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載體,不但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精神的認同感。校園景觀設計是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營造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校園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呼應,不同于皇家園林那樣的富麗堂皇,也不像私家園林那樣的清靜雅致,它所顯現的是高雅、優美、多樣、博大。高校植物景觀文化是對傳統植物造景文化的追溯與追求、提煉與概括,是一種既具有傳統意境美,又具有當代文化特色的開放式文化體系。
本案例位于東西段友誼河(南京理工大學段)以南部分,西起三號路,東至一號路,北面毗鄰友誼路,南面隔路與圖書館,主樓廣場、學生宿舍等相對,綠化總面積約為2萬m2。
本案保留5棟具有紀念意義的老建筑,現狀植物長勢較好,主要樹種包括廣玉蘭、棕櫚、銀杏、水杉、桂花、紫薇等。但區域內地勢較為平坦,缺少景觀步道與休憩場地,另外,河道景觀部分現狀環境較差,淤泥較多,雜草叢生。
由于本案屬于改造項目,校園綠地早期呈現出一種見縫插綠式的布局方式,校園綠地被不合理的分割成缺乏聯系的隔離空間,難以發揮綠色基礎設施所具有的系統生態服務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暴露出缺乏植物總體規劃、綠化功能考慮不充分等問題。
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給身處校園內的人以視覺美感,且有益于造就多樣性的人才,對于這種氛圍的營造,通常是以科學的設計和豐富的植物景觀為基礎的。然而,在現實中,很多校園的綠地系統規劃往往被忽視,設計缺乏生態理念,忽視了在造景上要考慮到植物個體的形態和習性,以及植物群落的共生關系,植物景觀僅僅是作為建筑的附屬品而存在。很多高校多年來都在努力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營造獨特的校園景觀來吸引生源和師資。通過這些現象可以知道,只有合理的規劃布局,才能使植物配置的更加合理,從而達到物種多樣性與景觀特色的體現。
在樹種選擇上缺乏意境的藝術表現是校園植物造景時常常出現的問題。自然界的植物除形態美外,還蘊藏著一種抽象卻極富思想感情的含蓄美,園林景觀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巧妙運用園林植物配置的意境藝術,尤為重要。如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宋之問在其所作《靈隱寺》中描寫桂花:“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飄。“王安石曾多次用詩句描寫了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潔白無瑕的高貴品德和頑強的生命力。所以,植物造景中可以考慮采用中國傳統的花卉及深受大眾喜愛的樹種,并結合古代詩詞典故中所涉及的植物,這樣既形成了植物景觀又提升了欣賞品味,通過植物造景,使整個校園景觀不僅具有怡人的環境,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很多設計常常為了得到好的設計效果,采用唯美的景觀設計手法,忽視在校師生及其他相關人員等校園環境參與者的感受。高校校園綠化對人心理行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恰當的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真分析大學校園師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創造出符合在校師生心理行為習慣的校園環境。
本案設計依據“以人為本,厚德博學”的辦學理念,在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的指導下,進行景觀設計,校園景觀綠化首先是要為人服務,讓學生在繁雜的學習間隙享受到怡人的景觀環境,身心得到修養;利用現狀地形、配置色塊及色葉植物,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環境效果,力求創造出一個能夠反映南京理工大學校園特色,滿足教育、休閑、運動、生活,富有文化氣息,生態自然優美的校園空間,使之成為南京范圍乃至全國校園建設成果的一個亮點(圖1)。
3.1.1 整體性原則
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應根據各功能區的不同特點進行布置,既要滿足教學、工作、學習、生活的物質功能,更要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本案設計立足于學校的整體環境,注重濱水景觀的特征,力求陸地與河道、擬建場地與校園整體的完美結合,以突顯大學校園的形象和個性。
3.1.2 經濟適用性原則
充分利用場地環境、現有植物,減少工程量和維護工作量以及能源等消耗量,考慮校園建設、管理的經濟投入。

圖1 南京理工大學河道景觀鳥瞰效果
3.1.3 功能性原則
通過環境的塑造,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以滿足學生和教師學習、交往、休息、娛樂的功能要求。
3.1.4 文化及美學原則
大學是各種知識、文化、人才融合之地,在注重觀賞性的同時,更應關注校園日益提高的文化水準和審美情趣,校園的環境應體現多種文化知識相融合,在規劃中,尊重地域、場地、校園文化,合理利用各種景觀元素,組織空間,創造優美的視覺景觀及文化景觀。
3.1.5 生態性原則
生態是環境景觀設計永遠的主題,生態性的含義為良性循環、高效低耗、持續發展。尊重、注重保護和利用現有的自然景觀資源,盡量挽救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應用科學手段創建適宜的植物群落來逐漸修復和重建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善用新增加的綠地,達到校園綠地系統的均衡布局,創造一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相互補充校園生態空間,實現向自然適度索取與最優回報之間的平衡,共生、共榮、共存、共樂、共雅。
3.1.6 可持續性原則
大學是人類精神的殿堂,校園景觀的內涵需要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積淀,其內容要經過不斷吸納、更新。因此,著重校園可持續發展,主張局部與總體,短期利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使規劃設計對環境的破壞性的影響降低到最小。
園林植物配植是將園林植物等綠地材料與現狀植物進行有機地組合,以滿足不同功能和藝術要求,創造豐富地園林景觀。合理的植物配植既要考慮到植物的生態條件,又要考慮到它的觀賞特征;既要考慮到植物自身美,又要考慮到植物之間的組合美和植物與環境的協調美,還要考慮到具體地點的具體條件。正確地選擇樹種,加上理想地配置,將會充分發揮植物的生物特性,為學校環境增色(圖2)。

圖2 景觀局部放大效果
(1)喬灌結合,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結合,適當地配植和點綴花卉草坪。在樹種地搭配上,既要滿足生物學特征,又要考慮綠化景觀效果,創造出安靜和優美地環境。
(2)植物種類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單調,更不能配置雷同,要達到多樣統一。
(3)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變化,創造出優美的林冠線和林緣線,打破建筑群體的單調和呆板感。
(4)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栽植外,一般都要避免等距離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對植、叢植等,適當運用對景、框景等造園手法,裝飾性綠地和開放性綠地相結合,創造出豐富而自然的綠地景觀。
(5)在種植設計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性,進行色彩的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來布置植物,創造季相景觀。
本次景觀設計在空間布局上分成了河道空間、休憩空間、綠地空間。
水域孕育了環境和文化,成為園林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環境因水而發展,園林因水而曠幽,本次河道空間設計西起三號路,東至一號路,沿友誼河南側,休閑漫步是沿河步道的主要功能,場地提供休閑座凳既可以讓學生在此溫書晨讀,亦可以閉目養神。
校園的休閑綠地是學生們課余活動最為豐富的場所,集中展示了大學校園的風采,本次景觀設計的整體環境規劃最主要的特色是采用了園路貫穿整個景觀的各個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空間的分隔及創造,讓每一處空間都有獨立的空間感,同時每一處空間又都與周圍景觀相互融合,相互呼應。
穿插在景觀中的游步道,使整個環境氣氛恬適寧靜,綠化配置較為郁閉,突出散步休閑的功能要求,通過人性化的設計增強綠地空間的吸引力,把學生們從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中解放出來,培養大學生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樹種應選擇桂花、香樟、茶花等品種以形成四季有花、香氣襲人之美。
校園景觀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一所大學的整體形象,其也是最真實地與師生接觸的媒介。開放的教育環境,可隨意交流的空間,獨特的文化品位和學術氣氛都反映出校園整體環境景觀的營造,不是簡單的規劃和美化的問題,而是一種包含著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層面的全面再創造。對以植物造景為主體的校園綠化是校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鋪裝廣場、硬質路面、建筑等都是在自然土壤上對環境的硬景改造,而植物種植是軟景,是使土壤重新獲得活力,同時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對周圍環境又是積極的。
綠化植物要做到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季相分明,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應是恬靜和充滿文化氣息的空間,園林植物造景與配置是校園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會影響到校園綠化的景觀效果,而且也與校園景觀綠化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息息相關,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園林植物造景與配置,以促進校園景觀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1]李東輝.高等院校校園景觀特色化分析[D].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04.
[2]榮 耀.校園規劃的人文景觀——對當代我國大學規劃設計的反思[J].理想空間,2005(2):7~8.
[3]張春輝.大學校園綠綠地規劃建設[J].北方園藝,2004(4):52~53.
[4]閆鳳霞.高校校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0.
[5]張佐雙.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