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春 趙淑艷
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人民醫院,吉林 遼源 136600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之一,其發生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已被大量研究證實[1]。因此,加強對高血壓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逐步提高患病人群對高血壓的認識和保健能力,能夠有效減少高血壓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2]。本次健康教育活動以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經常性的健康宣教,通過對比分析教育前后患者的行為、知識和態度的變化,以檢驗健康教育在高血壓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1.1 資料
2008年1月-10月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壓患者104例(根據1978年WHO所確定的診斷標準),排除腦、肝、腎、神經精神及內分泌方面的疾患,采用隨機分為干預組51例和對照組53例作為調查的對象。用詢問調查表評價患者的高血壓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等情況。并逐項復核認定為合格調查表。
1.2 方法
根據以上調查,確定健康教育控制目標為:戒除煙酒、飲食清淡,合理飲食,堅持適量運動,有效調節情緒,堅持定時服藥和定期檢查監測血壓。對干預組患者實施以下措施。
1.2.1 入院評估 在患者住進醫院的24h之內進行入院評估,在必須進行的體檢以外,重點掌握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工作環境條件和是否有遺傳因素。
1.2.2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制定相關資料 (如教育計劃、評價表等),幫助患者較快學習關于高血壓病的常識,正常血壓的區間范圍、高血壓病人的常見癥狀表現、患病預后以及堅持監測、治療的必要性等。護士選擇時機,進行健康教育,內容由淺入深。
1.2.3 針對性教育 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狀況,確定不同的護理技術,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
1.2.4 技術資料指導 經常向患者提供關于高血壓保健常識的技術資料,要求資料淺顯易懂,患者能夠很容易看懂并牢記,同時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參照執行。
1.2.5 回訪 與患者保持長期的聯系,制定回訪計劃,關心病人治療效果及鞏固教育成果。
1.3 觀察指標
1.3.1 干預前后二組患者有關高血壓的知識、態度改變。
1.3.2 二組患者服藥治療情況及測量血壓的間隔時間比較。
1.3.3 二組患者的飲食控制情況,糖、脂肪、鹽攝入控制率情況以及體育鍛煉參加率。
1.4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研究資料采用微機統計,數據資料使用Z檢驗統計結論。
經過2008年1月-10月共10個月的干預及隨訪,2009年1月-10月共復查82例,干預組40例,對照組42例。隨訪率達到78.8%。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高血壓患者知識、態度變化
干預后二組人群知識、態度都有提高,但干預組提高的更多;百分率純變化的顯著性檢驗顯示,干預組在體重認識、鹽攝入控制率等方面和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顯示二組總體變化有顯著意義。(見表1)
2.2 觀察干預進行1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規律服藥治療情況。經統計學檢驗,男女干預與對照二組間分別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 (男性 P<0.001;女性P<0.05),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2.3 觀察二組高血壓患者測量血壓的間隔時間可見,平均1周測1次血壓的人數干預組明顯多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 (P<0.001)。3個月以上復查血壓者對照組則多于干預組。(見表3)

表1 干預組和對照組知識態度行為百分率純變化顯著性檢驗

表2 干預組、對照組不同性別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表3 2組高血壓患者測量血壓的時間間隔
通過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高血壓認識水平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說明對高血壓患者開展健康干預是對其行為干預的一種重要手段。另外不同患者在不同階段,因為健康教育的形式內容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應因地制宜,考慮患者的年齡差異和知識層次,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3]。我們總結出幾種行之有效的宣教方式:(1)針對高血壓高危對象進行面對面的宣教,這種方法深受患者歡迎[4]。(2)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只有在治療過程中形成治療意愿,才能更好的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所以要從患者心理需求出發,考慮到治療的目的不是單純降低患者的血壓,根本目的是治療病人,使他遠離高血壓威脅[5]。(3)因為年齡及知識水平的不同,許多患者不喜歡長篇宣教或內容太復雜的醫學書籍。但簡單易懂、深入淺出、文圖兼備、引人注目的宣傳材料很受歡迎[6]。
[1]劉志誠.改善飲食營養習慣預防慢性病[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2,2;11.
[2]張安玉.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86.
[3]尤黎明主編.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33
[4]吳雅文,姜安麗,李淑貞.對護士職業態度和測量意義的理論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2):71-72.
[5]王維利,崔娟蒿,陳姍姍.人際溝通課程教學實習方法的改革與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45-346.
[6]李繼平主編.護理管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