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葉 賈 敏 郭偉云
貴陽中醫學院2010級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
患兒女,8個月。因近4月來左手出現皮疹、瘙癢明顯來診。曾外用多種藥物如“濕疹膏”、“尤卓爾軟膏”,初期有效,但近1周來出現外用無效。患兒患病以來飲食及睡眠正常,二便正常。
體格檢查: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情況:左手可見大片皮損,彌漫潮紅、丘疹、丘皰疹密集分布,滲出明顯。
治療方法:復方苦參湯,方藥組成:銀花20g,黃芩15g,公英15g,地丁15g,苦參10g,艾葉10g,烏梅10g,枯礬10g,馬齒莧10g,上藥加水1500ml煎至500ml,待水溫降至15°C~20°C(手試略溫)用毛巾反復蘸洗局部,每日1次,有滲液的外敷碧玉散。碧玉散是有我院皮膚科自制,每日兩次。7日為1個療程,每周復診1次。
治療結果:治療前 (圖片1)、1周后 (圖片2)、兩周后 (圖片3)。



治療后1周:紅斑、丘疹、丘皰疹70%消退,結痂處脫痂,滲出明顯減少,癢感減輕;治療后兩周:皮損95%消退,癢感消失。
祖國醫學中雖然沒有“濕疹”的病名,但對許多病癥的描述與濕疹相符。例如“奶癬”、“旋耳瘡”、“四彎風”、“繡球風”等,分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嬰兒濕疹”、“耳周濕疹”、“異位性濕疹”、“陰囊濕疹”等。其病因首歸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其調養,胎中遺熱遺毒,或飲食失調,內蘊濕熱,外受風濕熱邪而致。嬰幼兒服藥不便且皮膚嬌嫩,故治療以外用為宜,且選藥宜慎,以免損傷皮膚導致不良反應。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祛風止癢。本方中苦參、枯礬、黃芩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善治濕疹瘙癢。馬齒莧祛風瀉火、燥濕祛蟲。銀花、公英、地丁清熱解毒,收濕斂瘡。艾葉除濕殺蟲,烏梅收濕殺蟲。據現代藥理研究,本方具有明顯的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白色念珠菌及真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減少超抗原的產生。同時還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機體的防御功能減少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水腫,抗氧自由基,穩定細胞的溶酶體膜,抗缺氧,促進組織修復和潰瘍愈合等作用[1],諸藥相伍集清熱解毒,燥濕祛風于一身,藥性溫和,直達病所,迅速見效,既免去患兒服藥不便之憂,又避免了過量應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所致不良反應和停藥后可能出現的反跳現象,減少復發,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使用時水溫一般在15°C~20°C,使用的毛巾要質地柔軟,每次使用后盡可能燙洗晾曬,以免對滲出或破損皮膚造成污染。碧玉散外敷具有清熱解毒,減少滲出,止癢消腫,收斂瘡口。復方苦參湯外洗聯合碧玉散治療嬰兒濕疹具有明顯的療效。
[1]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