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菊
湖北省浠水縣人民醫院ICU,湖北 浠水 438200
氣管插管是一項有創操作,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常出現咽干、咽痛、聲嘶、痰黏稠難以咳出,易并發呼吸道感染。為了減輕和消除上述癥狀及預防呼吸道感染,臨床上常用氧氣霧化吸入,但起始時間存在差異。為了探討最佳起始時間與該項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我們對600例患者進行了不同起始時間的觀察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氣管插管全麻后恢復期的患者600例。入選標準:擇期手術,經口腔或鼻腔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前心肺功能好,無上呼吸道感染。術前30min及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男252例,女348例,年齡18~60歲,平均53.4歲。胸外科97例,普外科手術503例。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200例,三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用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施方法 三組患者均使用面罩型氧氣霧化吸入器。霧化液為生理鹽水5ml,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10mg,糜蛋白酶4000U。連接中心供氧系統,氧流量調至5~6L/min。將面罩蓋上患者口鼻,直至霧化液完全吸入,每次25~30min,每天2次。霧化吸入起始時間:第1組于患者清醒拔除氣管導管后即時,呼吸功能恢復良好,潮氣量達75ml/kg,自主呼吸14~18次/min,吸氧下SPO20.97~1.00,血流動力學穩定,恢復咳嗽和吞咽反射,即給予氧氣霧化吸入治療。第2組于患者清醒拔除氣管導管后6h,第3組于患者清醒拔除氣管導管后24h,患者病情符合上述條件即進行霧化。
1.2.2 觀察指標 術后3d比較三組療效及霧化吸入時不適表現 (包括發紺、胸悶、嗆咳等)發生情況。療效標準:顯效:無咽干、無咽喉痛,呼吸道分泌物極少或沒有、稀薄、易咳出。有效:輕微咽干、咽喉痛,呼吸道分泌物較少、易咳出。微效:中等度咽干、咽喉痛,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易咳出。無效:咽干、咽喉痛明顯,痰多、黏稠、難咳出。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檢驗水準 a=0.05。
三組患者霧化時均未出現發紺、胸悶等不適表現,三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氣管插管是一項有創操作,在插管過程中,特別是反復插管會導致咽喉、氣管輕微創傷,在麻醉過程中氣管受導管氣囊的壓迫,容易使咽喉及氣管黏膜充血、水腫以及氣管纖毛活動受限,使呼吸道的屏障作用和患者抵抗力降低,導致拔管后出現咽干、咽痛,分泌物在氣管內形成痰痂難以咳出,如不及時干預,易并發呼吸道感染。氧氣霧化吸入中的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三藥合用具有抗感染、減輕水腫和稀釋痰液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第1組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清醒拔管后即行氧氣霧化吸入是最佳的起始時間,對消除患者咽干、咽痛、聲嘶、難咳痰等癥狀及恢復呼吸道正常功能有較好的效果,第2組次之,第3組最差。提示及早霧化吸入非常必要[1]。
有報道顯示,昏迷患者及機械通氣中的患者同樣可安全實施氧氣霧化吸入[2],產生較好的效果。本研究中三組患者在氧氣霧化吸入過程中呼吸、血氧、心率、血壓均正常平穩。均未出現發紺、胸悶、嗆咳等不適癥狀,說明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清醒全麻拔管后即時給予氧氣霧化吸入是安全、可行的。氧氣霧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氣流驅動將藥液噴成直徑為3~6um的霧狀微粒,隨著吸氣和氧氣一起吸入,在呼吸道產生局部療效,霧化溫和,并能濕化呼吸道,使患者舒適[3]。因此,筆者認為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主要呼吸功能恢復良好,血流動力學穩定,恢復咳嗽和吞咽反射,即可給予氧氣霧化吸入治療。但鑒于全身麻醉后患者還有部分麻醉藥、鎮靜鎮痛藥的作用,短時間內患者較疲勞,嗜睡,難以實踐口含式霧化器吸入,建議使用面罩式氧氣霧化吸入器。
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及早給予氧氣霧化吸入有獨特的優越性:因為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為了預防低氧血癥,常規用面罩吸氧,且氧流量多選用5~6L/min,以防二氧化碳積蓄中毒,而研究顯示氧氣霧化吸入的最佳氧流量亦為5~6L/min[4]。只是采用氧氣霧化裝置并加特殊霧化液,就可以達到改善通氣,預防低氧血癥,消除氣管插管創傷所致的癥狀及預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一舉多得,操作簡單,安全可靠。
[1]陳華學,王秀梅.婦科全麻術后臥床患者應用改良霧化吸入法的療效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4):69-71.
[2]莫曉芳.不同霧化吸入對腦出血開顱術后病人血氧飽和度的影響[J].家庭護士,2008,6(4):862-863.
[3]羅惜純,李肽芝,謝艷枝.氧氣霧化吸入的臨床應用和護理[J].家庭護士,2008,6(3):707.
[4]麻玉秀,劉志英.不同氧流量驅動氧氣霧化吸入的效果比較[J].護理學報,2008,15(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