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飏,王添羽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81)
《說文》“匕”部字及含有“匕”部件字研究
洪 飏,王添羽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81)
《說文》對“匕”字的解釋包含兩層意思,“相與比敘”和“用以取飯的器具”。從古文字字形考察,是原本來源不同的兩個字混同為一個字。在《說文》系統中,“匕”部字和其他含有“匕”部件字構意大體不出《說文》的解釋,結合古文字和相關文獻,可以進一步理順相關字的釋義。
《說文》;“匕”字;“匕”部字;“匕”部件;釋義
《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從匕也。”依照《說文》的解釋,可以知道“匕”字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并列、挨著,是“人”字的反寫;一是古代舀取食物的器具。《說文·木部》:“柶,禮有柶。柶,匕也。”段注《說文》:“匕即今之飯匙。”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匕字兩形各異,許君誤合之。比敘之匕從反人,柶則象形。斷不能反人而為柶也。”王氏注意到“從反人”的“匕”和“一名柶”的“匕”應該是有不同的來源的,可謂有識。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情況。《說文》釋“相與比敘也”的“匕”字形結構為“從反人”,從古文字字形看,其實是不可信的。為方便說明,我們把與“匕”有關的“人”、“從”、“比”的古文字寫法排比列表如下:

表1 “人”、“從”、“匕”、“比”古文字寫法比較
“匕”、“比”和“人”、“從”,古文字字形寫法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甲骨文“匕”、“比”所從“側視人形”的上肢是明顯的折筆,而“人”、“從”字所從則是自然下垂之形。而且,在早期的古文字里,古文字的形體正反無別,“匕”字所從的側視人形既可以朝向左,也可以朝向右,故無所謂“從反人”了。許慎據已經改造過的小篆立論,出現錯誤自當難免。但是,從甲骨文來看,“匕”字的構形跟“人”有關,應該沒有問題。甲骨文里“匕”字通常假借為“妣”②。《說文》解釋“匕,相與比敘也”,應該是“比”字的造字本義。又《說文》:“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則應是其引申義。
《說文》給出的“匕”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甲骨文中有字,從字形上看像以匙取香鬯,其上部分所從即《說文》訓為“柶”的“匕”字,“匕”為象匙一類的工具。此外,甲骨文里還有從匕從鬲之字,如(《合》31036)(《懷》1402);從匕從鼎之字,如(《屯》2345)(《合》32603) (《合》9419)。另有在字形上加注“肉”旁的,如 (《合》18529) (《合》38703)③。諸字構意均像以“匕”從器皿中舀取食物之形。我們還可以找到文獻上的證據。《儀禮·特牲饋食禮》:“卒載,加匕于鼎。”又《儀禮·公食大夫禮》:“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從考古出土器物上看,陜西省永壽縣曾出土過一把西周中后期的銅匕,長28.5厘米,該匕置于鼎內,匕上有銘文“匕()永靌用”[1]460。另外,銅器中發現有自名為“匕”的,如魚顛匕。
由此看來,所謂的“從反人”的“匕”與器具之“匕”本是兩個字,后來在文字演變的過程中兩者逐漸趨同,混同為一個字。
只有一個“匙”字。《說文》:“匙,匕也。從匕是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匙,匕也。”《玉篇·匕部》:“匕,匙也。”是“匕”與“匙”互為訓釋。
艮《說文》:“艮,很也,從匕從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許說不可從。唐蘭先生在《殷墟文字記》里說:“艮字,舊誤釋為見,今正。……案,小篆見作、艮作,目形無別,許氏不得其說,故解為從匕目,又從而附會之耳。其實艮為見之變,見為前視、艮為回顧。……《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亡咎。’艮其背者,反顧其背。”[2]其說可從。《說文》釋“很也”,是假借義。
頃《說文》:“頃,頭不正也,從匕從頁。”徐鉉等按語:“匕者,有所比附,不正也。”頃、同義。
匘《說文》:“匘,頭髓也。從匕。匕,相匕著也。巛象發,囟象匘形。”《說文》的解釋不可信。“匘”后來寫作“腦”。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作“”④,漢印寫作“”,變形音化從“刀”聲。
卬《說文》:“卬,望欲有所庶及也。從匕從卪。《詩》曰:‘高山卬止’。”“卬”是“仰”字的表意初文。后世文獻記錄《詩經·小雅·車轄》詩句亦寫作“高山仰止”。甲骨文寫作,象一人站立,一人伏于地下有所仰望。“卬”所從之“匕”由“人”形而來。
卓《說文》:“卓,高也。早匕為卓,匕卪為卬,皆同義。”甲骨文有字(《合》26992),從彳卓聲,于省吾先生認為“卓”字下部從子,上部像子之頭頂有某種標幟之形,因而有高義。[3]可備一說。林義光說:“匕即人之反文,從人,早聲。”[1]466《論語》:“如有所立,卓爾。”正用此義。
現代漢字學認為,漢字分為筆畫、部件、整字三個結構單位。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它立足于現代漢字字形。部首是傳統文字學里提出的概念,只出現在合體字中,是表示義類的偏旁,通常也稱為“形旁”或“意符”。一般來講,部件的外延要大于部首,因為部件有表音的,有表意的,也包括記號字。《說文》里含有“匕”部件的字不在少數,我們這里選出部分加以舉例分析。
跟匕部字下“頃”、“匘”、“卬”等字類似,《說文》含有“匕”部件的字有一些跟“人”有關。
此《說文》:“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此”在甲骨文中寫作,從止從匕(或從人)。陳初生先生《商周古文字讀本》以為“以腳趾與一側身人形會腳步到此停止之意。”[4]可備一說。從字形上看,“此”字所從之“匕”釋為“相比次”,顯然不合適。《爾雅·釋詁》:“此者,彼之對也。”《詩經·周頌》:“在此無惡,在彼無赦”。其中與“彼”相對的“此”皆為假借義。
比《說文》:“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比”字甲骨文作、等形。像兩人并列比肩而行,小篆字形固定為。“比”字古文作,段注:“從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故比字所從之“匕”,當跟“人”有關。《爾雅·釋鳥》:“南方有比翼鳥,不比不飛。”
旨《說文》:“旨,美也,從甘匕聲。凡旨之屬皆從旨。”“旨”字甲骨文字形為、等形,從人從口,會人口所嗜甘美之意。又,春秋、戰國“旨”字上部或從“千”作,“千”本從“人”形分化出來,這也可以旁證“旨”字上部應該從“人”形,許說不可信。
甲骨卜辭中,“匕”常常假借為“妣”。卜辭中的“妣”與后世的“妣”在詞義上有所區別:后世的“妣”指已經去世的母親,卜辭中的“妣”則是對各代祖母輩的通稱。甲骨文常常以“妣某”來表示商王的配偶,例如“妣甲”、“妣庚”等。正因為“匕”最初用為“妣”,與女性有關,《說文》中才有一部分含有“匕”部件字表示的是與女性相關的意義,它們應該是構成一組同源詞。
牝《說文》:“牝,畜母也,從牛匕聲。《易曰》:畜牝牛吉。”甲骨文里表示雌性的動物都從“匕”,除了有寫作從牛的“牝”字,還分別有從犬、馬、豕等的“牝”字,直到金文里字形才固定下來,統一從“牛”作。《尚書·牧誓》:“牝雞無晨,唯家之索。”依照古代陰陽之說,男主陽,女主陰,所以“牝”有時還代指陰性事物。如《禮記·本命》:“溪谷為牝。”溪谷處低處,屬陰。《素問·水熱學論》:“腎者,牝臟也。”牝還由此引申為“鎖孔”之意。《禮記·月令》:“修鍵閉。”鄭玄注曰:“鍵,牡也;閉,牝也。”孔穎達疏:“凡鎖器入者謂之牡,受者謂之牝。”
麀《說文》:“麀,牝鹿也,從鹿從牝省。”《詩經·小雅》中有“麀鹿麌麌。”又泛指母獸,《禮記·曲禮上》:“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說文》含有“匕”部件的字,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字形訛變所致,在相關的字里面,它們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變成了記號字。
皀《說文》:“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里中之形。匕,所以扱之。或說皀,一粒也。凡皀之屬皆從皀。又讀若香。”“皀”字甲骨文寫作、等形,通常認為是“簋”的表意初文⑤,是盛烹熟的谷物的有蓋食器。《說文》所釋應該是其引申義。“皀”字所從之“匕”,當由像圈足形的底座訛變而來。
鬯《說文》:“鬯,以秬釀鬱艸,芬芳攸服,以降神也。從凵。凵,器也;中象米;匕,所以扱之。《易》曰:“不喪匕鬯。”(鬯字甲骨文作,象酒在酒器中之形,卜辭用作祭祀名,是以香酒祭祀祖先的活動。《說文》分析為“從凵、從匕”,不可信。)小篆鬯字從的“匕”形,也是酒器底座的變形。
在早期的文字中,一些動物的象形字,其足形與“匕”古文字寫法相近。隨著字形的規范化,到小篆時其足形訛變為“匕”部件,例如“能”字。《說文》:“能,熊屬,足似鹿,從肉聲。”從古文字的構形來看,能字本來為獨體象形字,金文作,后來受到變形音化作用,口形變形音化“”字(即“以”字),并以其為聲符作、等形,其右邊所從“足”形與“匕”形很近,到了小篆里,就訛變作從“匕”了。
[注 釋]
①我們懷疑金文的“匕”與甲骨文的“匕”字本就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構形,分別對應《說文》釋為“柶”和“相與比敘也”兩個意義。擬將另文討論這個問題。
②甲骨卜辭里,“匕”字用法還跟狩獵有關。例如,卜辭“癸卯卜,戊,王其匕虎。”(《屯》808),姚孝遂先生認為“匕”字表示一種特殊的捕獵手段,有“捕捉”之意。《古文字詁林·卷七》462頁引王筠觀點,認為這里的“匕”假借為“畢”。“畢”字甲骨文為狩獵工具的象形,為捕捉之意。《詩經·鴛鴦》:“畢之羅之。”
③從匕從鼎和加注肉形諸字,陳劍先生釋為“肆”,見《甲骨金文舊釋“”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1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④原釋文隸作從匕從止從山,我們認為該字右半所從很可能是“首”字的變形。
⑤近年沈培先生據新出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重新釋讀了該字,認為在卜辭中用為動詞,讀為“登”。沈說見《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輯40頁,商務印書館,2006年。
[1]李圃.古文字詁林·卷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唐蘭.殷墟文字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77.
[3]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91.
[4]陳初生.商周古文字讀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315.
On the Characters with“匕”and containing“匕”Component inShuo Wen
HONGYang,WANGTian-yu
(College ofArts,Liaoning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There are two meanings about“匕”inShuo Wen:comparison and instruments used to take foo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for ancient characters,we knowthat“匕”are the result oftwocharacters beingconfused.In the system ofShuo Wen,the meanings of characters with"匕"and containing"匕"component are approximately same with the explanations inShuo Wen.According to ancient characters and other related articles,we can straighten out the explanations ofrelated words.
ShuoWen;“匕”;characters with“匕”;“匕”component;explanations.
H16
A
1008-178X(2012) 04-0052-04
2012-01-1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CYY027)。
洪 飏(1971-),女,遼寧蓋州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從事漢語史和文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