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晶

1948 年,北平天壇的中央防疫處

1958 年底,已經更名為衛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中央防疫處搬至位于北京東郊的新址
“杭州血液制品短缺”、“血液制品告荒”、“貴州單采血漿站關閉”……血液制品短缺新聞不時爆出,目前受相關采血政策影響,生物制品行業備受影響,這樣的挑戰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回顧往昔,從1919 年到2012 年,從最初的中央防疫處,到30 家企業共同經營的繁榮市場,幾經風雨,我國的生物制品行業一路走來,它們如何一次又一次在困境中實現突破?對此次危機有哪些借鑒意義?日前,筆者就此走訪了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趙鎧院士及有關企業、專家。
1998 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北京所)在上海交易所發起上市,上市的北京所更名為“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壇生物”),主要從事疫苗、血液制劑、診斷用品等生物制品的研究、生產和經營,而這一年也是它成立以來的第80 個年頭。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細胞、動物或人源組織和體液等為原料,應用傳統技術或現代生物技術制成,用于人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診斷。人用生物制品包括:細菌類疫苗(含類毒素)、病毒類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細胞因子、生長因子、酶、體內及體外診斷制品等。
生物制品行業是具有生命力的朝陽產業,在我國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國家對疾病預防越來越重視。據趙鎧院士介紹,我國的一類疫苗(即國家負擔費用的疫苗產品),已經發展到“14 苗15 病”,即國家免費為公民提供14 種疫苗,用以預防15 種疾病,這些疫苗大多針對兒童。隨著生物制品產業的發展,我國國民健康狀況也在逐年提高,目前通過預防,我國已數年未發現脊髓灰質炎等多種疾病的病例。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預防的作用,健康越來越受重視,生物制品行業正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生物制品是人類向傳染病作斗爭的產物。”這是《中國生物制品發展史略》的開篇語。它既道出了生物制品產生的背景,也說出生物制品的意義。生物制品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人對抗傳染病的歷史。
1910 年,東北發生鼠疫,迫于國際壓力,清政府派伍連德在哈爾濱設立鼠疫研究所,1916 年北洋政府頒布《預防傳染病條例》,1919 年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成立,地址定在北京天壇,中央防疫處也是我國第一家生物制品研究、生產機構,這也是我國生物制品事業的開端。
至1930 年,當局政府公布《中央防疫處組織條例》,規定中央防疫處掌管傳染病研究講習及疫苗、血清的制造與檢定業務,自此后,中央防疫處廢除了防疫任務,開始專門從事生物制品生產研究。
與此同時,長春、大連、蘭州、貴州、上海等地的生物制品研究機構也陸續建立起來。這一時期的我國生物制造業剛剛起步,在風雨飄搖中發展有限,但它們的研究成果成為后來行業發展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國內生物制品研究、生產集中在6 個生物研究所中,這6 個研究所依照當時的行政區域劃分設定,分別為華北區的北京所;華東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上海所);西南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成都所);西北的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蘭州所);以及東北的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長春所);中南地區的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武漢所),由衛生部統一管理。
上世紀60 年代,受社會環境影響,國內的生物制品研究受到干擾,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由于物資短缺,生產原材料不足,質量得不到保障,生產活動難以為繼,生物制品行業出現了行業前所未有的嚴峻情況。
經過有關部門多方努力,通過加強管理、思想動員以及增產節約等多項活動,生物制品行業逐步恢復了生產信心和生產能力。特別是1964 年,衛生部在上海召開生物制品管理經驗交流會,委托上海所負責起草《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條例》,并決定同意全國各所的生產、經濟、技術指標和原材料消耗定額,隨后又開展整個行業的大檢查活動,使得我國的生物制品行業又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產品質量創歷史新高。
此外,新品研發也取得大進展,據1975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當時我國生產的生物制品,有預防用細菌類疫苗15 種,病毒類疫苗9 種,類毒素2 種,共計26種;治療用血清、抗毒素11 種,血液制劑7 種,共計18 種;診斷用品60 余種,總共100 余個品種。除供應國內需要外,還有部分出口國外,支援越南、柬埔寨等國??v觀我國生物制品事業的發展歷程,50 年代~60 年代是一個發展高峰,這一時期形成了6 個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主導格局,成立了生物制品檢定所和昆明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建立了一系列質量標準與生產流程,制訂了自己的生物制品規程,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 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各行各業逐漸步入正軌,檢定所、6 家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昆明)逐步恢復科研和生產。
1984 年,黨的三中全會以后,國內開始探索改革開放,生物制品行業再次迎來了春天。各研究所的總產量增長迅速,1989 年達到6 億人份,與1978 年相比增長了近一倍。同時,大批民營生物制品企業開始加入到市場競爭中。
各研究所積極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入生產,取得顯著成效。先是1985 年,北京所與檢定所協作,首創性地研制出血源乙肝疫苗,隨后在其他幾個所相繼投入生產,為乙肝預防作出了貢獻。此后,乙型腦炎活疫苗、免疫球白蛋白等一系列產品也相繼獲得文號并投入生產,7 所規模逐年擴大。
由于管理需要,中國生物制品總公司成立,統一管理北京、長春、成都、蘭州、上海和武漢6 家生物制品研究所。各所經濟效益很好。受市場規律影響,民營生物制品企業主要從事如流感、狂犬病等市場需求較大的品種生產。受資金限制,民營企業大多只經營1~2 個品種,最多4 種,一般不致力于新品種的研發。我國市場發展至今已有生物制品企業30家左右,多家企業上市,僅疫苗種類就多達50 種,可預防27 種疾病。在抗擊甲型H1N1 的斗爭中,他們經受住了考驗,及時向社會提供了優質有效的疫苗產品,為最后的勝利寫了關鍵一筆。
質量是生物制品行業發展的生命線。生物制品就是人類為對抗傳染病而研制的,質量對它而言就更加重要,如果質量不過關,不但不能夠保護人體安全,還會給人安全的錯覺,反而易于染病。
生物制品檢定所是生物制品質量的重要把關者,于1950 年2 月獲批籌建,1951 年4 月1 日正式收檢驗品,檢定所堅持“質量第一”的思想,依照《生物制品規程》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曾經有少數企業,為了謀求利益,弄虛作假企圖蒙混過關,向檢定所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品,而自己銷售時,卻用另一套產品,以次充好,惡意欺騙消費者,幸好及時被檢定所發現,未造成惡劣影響,但仍在行業內造成了小范圍的信任危機。
此后,有關部門吸取教訓,進一步加強管理,引入GMP 的概念和操作方法,逐步建立起愈加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形成生物制品行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經過多年整頓,生物制品行業已漸入正軌。今天的生物制品行業又面臨著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考驗。
在血液制品方面,原料不足制約著行業的發展。新的獻血法出臺后,獻血機制改為義務獻血,相關法律規定全血不能用于血液制品生產,單血漿采集費時費力,且尚未受到廣泛關注,血液制品原料短缺,行業發展遇到瓶頸,國產血液制品供不應求,進口產品價格昂貴,病患苦不堪言。為應對這一現狀,行業內部也在進行調整,作出努力。以河南華蘭生物為代表的一批企業正在積極探索新方案,提高血漿利用率,有關部門也在尋求解決之道。
而在疫苗生產方面,挑戰來自于全球化的新要求。據北京所趙鎧院士介紹,目前國內的生物制品質量標準已經達到了國際水準,與歐盟、美國標準接軌,在硬件上符合GMP 規范。但在出口問題上還是屢屢碰壁。趙鎧院士說,世界衛生組織在檢查中,不僅要檢查硬件條件,還會檢查生產記錄情況,簡單說,就是要通過記錄,來追溯這個生產流程,以確保產品生產環節清晰明了,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原因。我國生物制品產業在這方面還有待規范。
此外,在科研上,雖然我國在某些方面走在前面,如戊肝疫苗和幽門螺桿菌疫苗,處于領先地位,但總體來看,還落后于發達國家。趙鎧院士認為,研發的滯后主要源于資金投入和人才的不足。沒有一個統一協調的機制,不能做到行業內部共享,使得很多產品開發重復現象嚴重也是原因之一。受利益驅使,各個企業便紛紛跟進那些市場需求量大的產品,導致個別產品開發過剩,不能做到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必要的地方,競爭有余而合作不足。面對全球化的大形勢,如何加強合作,共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已成為值得全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