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生 陳相銀 張露露
當歸又名乾歸,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其名字亦是較多,當歸這一名字其來歷,也有一番說法。古人流傳有這樣的說法,娶妻主要為了傳宗接代,當歸調血是治療女性疾病的良藥,而其自身也寓有思念丈夫之意,因此有當歸之名,這也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的意思相同。
也有人云當歸之名出自地名,當歸的主產地在甘肅岷縣。唐朝時,岷縣附近叫“當州”,因唐以前這一帶為“燒當羌”族居住之地。當?shù)氐奶禺a有一種香草叫“蘄”,就是當歸,古代“蘄”與“歸”發(fā)音押韻相同,故稱當歸。
當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主分布于甘肅,栽培,為最常用的中藥之一。
當歸的原植物,為傘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莖帶紫色,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卵形,2~3 回三出或羽狀全裂,最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柄有膨大葉鞘;莖上部葉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傘幅9~13;小總苞片2~4;花梗12~36,密生細柔毛;花白色。雙懸果橢圓形,側棱有翅。花果期為7~9 月。
就當歸單一味藥而言,古文獻也有較多記述。
《神農本草經》: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chuàng)瘍、金創(chuàng)。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谷。
《注解傷寒論》: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張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
《本草匯編》:當歸治頭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調末服,取其濁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極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況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

▲當歸植物圖

▲當歸身片
《本草新編》: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入心、脾、肝三臟。但其性甚動,入之補氣藥中則補氣,入之補血藥中則補血,無定功也。
根據(jù)當歸的基本藥性,其臨床也常用于治療肌肉、關節(jié)疼痛及神經痛、治療慢性盆腔炎、治療月經病等較為常見的疾病。
當歸臨床較為常用的藥方,主要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根據(jù)臨床及配伍需要,也可以適當選擇其他中藥來配伍應用。
此外,當歸還是美容佳品。人體內的酪氨酸酶能產生導致雀斑、黑斑、老人斑的黑色素,其活性越高,則老年斑的出現(xiàn)越早,而且數(shù)量也越多。近年來,醫(yī)學家對中國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中抗老消斑、美容健膚的“婦人面藥”進行了科學驗證,從中篩選出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結果表明,當歸的水溶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功能很強,因而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對治療黃褐斑、雀斑等色素性皮膚病收效良好,具有抗衰老和美容作用。將當歸添加到美容霜、祛斑霜中,以及膠囊中以求得營養(yǎng)皮膚,防止皮膚粗糙,防治粉刺、黃褐斑、雀斑等作用,而且經觀察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