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生 付萬敏
1966 年至1976 年的“文革”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由于政治運動的影響,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停滯,中藥行業也不能例外。由于黨中央很重視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中醫中藥事業還是有所發展的。
在上世紀60 代末至70 年代初,衛生部舉辦了全國中草藥展覽會,為預防和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成立了全國性的協作組進行攻關,如全國預防治療氣管炎協作組、全國預防治療高血壓協作組、全國預防治療糖尿病協作組等,在預防和治療上主要采用中草藥,對于普及和應用中醫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北京中藥行業在這個時期的發展也有其獨有的特點,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中藥的使用和宣傳普及方面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了解當時的用藥情況對于今后繼承和整理傳統中醫藥的經驗有一定的幫助。現將這方面情況整理如下,供中醫藥界人士參考。
由于當時提倡中西醫結合,鼓勵西醫學習中醫,很多西醫醫生也開中藥處方,各地中醫藥治療經驗的交流也漸漸增多,因此,以前北京用量很少或基本不用的中藥、草藥也有應用,有的藥店還專門設立了草藥專柜,專門經營草藥,用藥的品種大大增多了。如白屈菜、地錦草、當藥、鐵莧菜、三顆針、墓頭回、景天三七、山扁豆、雞骨草、萎陵菜、黃芫花、千里光、問荊、鴨跖草、葎草、鬼針草、翻白草、鳳尾草、狼把草、杜仲葉等。但是由于使用量太少,以后逐步取消了專柜。有些品種臨床證實確有療效,逐漸被收入《藥典》或北京的地方用藥標準,延用至今。
中藥飲片名稱多使用符合時代特點的名稱,如佛手飲片名稱為“手桔”,太子參飲片名稱為“童參”。
中藥加工炮制復雜,但為了適應當時的情況,有些中藥的炮制方法進行了改革。如:為了使抓藥機調劑中藥飲片方便,很多中藥飲片改變了原有的炮制加工方法,打碎成顆粒。如檳榔、姜黃、延胡索、澤瀉、白及、木香、大黃、郁金等,但是由于抓藥機調劑中藥飲片時常出現劑量不準的情況,抓藥機后來逐漸被淘汰,直到上世紀80 年代中藥飲片才逐漸恢復“文革”前的炮制方法。又如:苦杏仁不用法,直接用帶皮的苦杏仁,調劑時搗碎成泥狀;法半夏炮制時不用甘草,只用石灰水處理,炮制好的法半夏為灰白色,與現在應用黃色法半夏性狀不同。
由于一些中藥的短缺,部分中藥飲片改變以往的用藥習慣,將其粉碎成細粉沖服,以減少用藥量,從而達到節省藥材的目的。如:川貝母粉、黃連粉、延胡索粉、肉桂粉、黃柏粉等。
改革后中藥的炮制加工方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有問題的。
因文革時期是計劃經濟時代,農業方面又大力提倡“以糧為綱”,中藥材特別是中藥飲片短缺品種多,如天麻、川貝母、黃連、杜仲、金銀花、黃芪、柴胡等,“一張藥方跑全城”的現象很常見。因此,就出現了以功效相似的中藥飲片替代和使用代用品的情況。
在各大中藥店墻上醒目的位置除了貼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以外,還貼有功效相似的中藥飲片介紹,供患者選擇。如:黃連短缺多用馬尾連替代;胖大海短缺用青果替代;川貝母短缺用伊貝母替代;金銀花短缺用忍冬藤替代或用金銀花葉替代;山豆根短缺用北豆根替代;桔梗短缺用南沙參替代。在中藥店抓湯藥審方時,哪味中藥飲片沒有,老師傅就會告知顧客,并建議顧客使用哪種中藥飲片替代,只要顧客同意,并不需經過醫生修改處方。雖然這種作法與規定不符,但卻是無奈之舉。醫院則嚴格執行處方規定,審方時對于出現短缺中藥飲片的處方,或讓患者找醫生修改處方,或蓋上“外購”印章以便患者外購。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代用品也盛行一時。如:僵蠶短缺用僵蛹替代;當時僵蠶短缺經常無貨,大量使用的是僵蛹,僵蛹又稱“白僵蛹”,為繅絲后的蠶蛹使其感染白僵菌成為藥用僵蛹,藥材呈蛹狀,表面有白色粉霜,氣腥。直到上世紀80 年代僵蠶供應情況好轉,“白僵蛹”在北京才不被作為藥用。此外,柴胡短缺多用竹葉柴胡替代;木瓜短缺用光皮木瓜替代;海金沙短缺用海金沙草替代。甚至出現過用藏邊大黃替代大黃入藥的情況。患者服用以后不腹瀉而出現腹痛的現象(老師傅稱之為“有橫勁兒”)。

▲僵蛹
當時的代用現象,也造成了用藥的混亂情況,成了一些中藥的混亂品種及偽品出現的起因,如木瓜的偽品光皮木瓜;銀柴胡偽品山銀柴胡等。
醫院開湯劑不僅是中醫師開,西醫師也開,對一些常見疾病,如:流感、乳腺炎、腮腺炎、關節炎等,醫院制定了協定處方,中藥房可以提前調劑出來備用,以減少患者的等候時間。不少醫院都有這類協定處方,有的協定處方效果是很好的,受到了患者的好評。但是這種作法與現在有關規定不符,已不再使用。
大部分醫院都建立了中藥制劑室,研制和生產一些有特色的臨床療效好的中藥制劑。劑型既有丸、散、膏等傳統劑型,又有借鑒西藥劑型的新型制劑,如:沖劑(現稱顆粒劑,如,止痢沖劑、肝炎沖劑、降脂沖劑)、片劑(如,楊枸花片、菊明降壓片、感冒退燒片)、注射劑(如,柴胡注射液、當歸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有些療效確切的醫院內部制劑成為了中藥研發的基礎,也有的直接轉讓給藥廠,如治療頸椎病的“頸復康”就是醫院內部制劑轉讓給河北承德中藥廠的,直到現在仍然是治療頸椎病的中成藥之一。但是由于一些醫院中藥制劑室條件有限,中藥制劑質量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醫院在上世紀80 年代以后逐漸撤銷了中藥制劑室,這是很可惜的。
中藥行業內一些好的傳統在當時仍然得以保留。從用藥品種上說,大棗依然使用慣用的“大烏棗”(大棗曬干后蒸透,用松樹鋸末煙薰后曬干),表面棕黑色,微有煙薰氣。而現在藥店和醫院中藥房基本上見不到“大烏棗”了。甘草飲片有“甘草片”、“粉甘草(在產地選擇質量好的,刮去外皮干燥可用)”、“甘草稍(甘草的細根及根莖)”。

▲上世紀70 年代的北京中草藥手冊
在鮮藥的應用方面,鮮蘆根、鮮白茅根、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地黃、鮮石斛等,在很多藥店均有售;在臨方炮制方面,由于藥店的老師傅們還在工作崗位上,大的中藥店還有加工炮制;在臨方制劑方面,藥店為了服務好患者,多數藥店保留著這方面的業務。當時藥店的老師傅們技術還是比較全面的,現在藥店和醫院丟失了這些好的傳統是很可惜的,應當恢復好的傳統。
在這段時期,一些搞得好的農村合作醫療站開展了中藥材的種植,以補充合作醫療的用藥,如板藍根、白芷、黃芪、決明子、紫蘇、薄荷、紅花、金銀花、澤蘭、佩蘭、牛膝、北沙參、射干、補骨脂、枸杞子、薏苡仁等。但是也有盲目引種的情況,如引種川芎、白術等,雖然能夠生長,但收獲的藥材質量不好。
上世紀70 年代初北京市藥檢所編寫了內部資料《北京中草藥手冊》,資料的編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以當時出版界通用的體例,首頁為毛主席像,后面依次為毛主席題詞、語錄、前言、編寫說明、目錄、總論、各論等,收載了北京地區中草藥共計326 種,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和加工品。為一部較為全面收載北京地區中草藥的資料。一些中醫中藥學習班和在校學生以這部資料為教材到山區實地采藥認藥,學習中草藥知識。
為了摸清北京市中藥資源情況,解放后,北京市的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959 年,第二次是在上世紀70 年代初進行的,由北京市衛生局組織北京市藥檢所、北京市藥材公司等單位到山區和平原普查中藥資源,編寫了內部資料《北京中草藥普查資源分布》、《北京中草藥手冊-續編》、《北京中草藥栽培手冊》、《北京市中草藥制劑選編》等,通過普查初步摸清了北京的中藥資源狀況,并舉辦了中草藥展覽會,宣傳中草藥知識,對中草藥的普及應用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第三次普查墊定了基礎。第三次是1984 年夏季至1985 年秋季進行的。
1974 年北京市衛生局頒布了《北京中藥飲片炮制規范》,規范了中藥飲片的加工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