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冰
(安陽市腫瘤醫院胸二科,河南安陽455000)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賁門癌患者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對600例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患者進行了至少連續72 h心電監護,發生心律失常136例,發生率為 22.7%。現就其術后發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0例患者,男性386例,女性214例;年齡33~82歲,平均年齡67.5歲;<60歲96例,≥60歲504例。其中食管癌患者489例,采用左側開胸、食管胃部分切除弓上吻合術336例,經右胸、上腹、頸三切口手術153例;賁門癌患者111例,均采用左側開胸食管胃弓下吻合術。本組患者術前心電圖異常者121例,主要表現為房性、室性早搏,心肌缺血、竇性心動過緩等。本組患者術前合并高血壓86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5例,慢性肺部疾病112例(其中部分患者有2種或2種以上合并癥)。
1.2 方法 術后對患者進行持續心電監護72 h以上,觀察心律失常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采用 χ2檢驗,檢驗水準 α =0.05。
本組600例食管癌患者,賁門癌患者術后共發生心律失常136例,發生率為22.7%。觀察發現心律失常主要發生在術后48 h內,表現為房顫33例,竇性心動過速95例,房性早搏6例,室性早搏2例。術后合并肺不張18例,氣胸9例,切口感染23例,吻合口瘺15例,其中出現心律失常者占75.4%(49/65)。本組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60歲者10.4%,≥60歲者25.0%;術前心電圖檢查正常者6.3%,術前心電圖檢查異常者為87.6%;食管癌患者24.5%,賁門癌患者14.4%,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 1。

表1 不同年齡、術前心電圖表現、手術方式與術后心律失常發生情況
食管癌、賁門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13.0% ~38.5%[1-2],但其病因尚未明確。分析其發生的臨床特點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3.1 年齡 隨著老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加,患食管癌、賁門癌的老年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由于對食管癌、賁門癌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以及心電監護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術后心律失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非常復雜,諸多因素相互影響[3-4]。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減退,心排出量、心肌氧利用率及心肌收縮力均明顯降低,心肌細胞不應期相對延長,自律性增高,易產生興奮折返而容易發生心律失常,而術前諸多合并癥為術后發生心律失常的基礎,≥60歲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為 <60歲患者的3倍[5]。本組≥60歲患者504例,出現心律失常126例(25.0%),而<60歲的 96例中僅10例(10.4%)。表明高齡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術前心電圖異常 本組術前心電圖異常或合并心臟疾病的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升高。術前心電圖異常121例患者中,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達87.6%,而心電圖正常者僅6.3%,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代償功能差,對各種刺激引起的變化的耐受性較差,本文結果表明,原有心臟疾病患者是術后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3.3 手術方式 本組食管癌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賁門癌,目前認為發生心律失常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主動脈弓上或頸部吻合操作時對肺的挫傷較弓下吻合嚴重,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或破壞,氧的彌散能力下降;2)主動脈弓上或頸部吻合胸腔,胃在胸腔內占位較大,使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氧的攝取減少;3)主動脈弓上或頸部吻合較弓下吻合手術創傷大,致機體應激反應增強,代謝率增加,氧的消耗增大[6]。
3.4 低氧血癥 開胸手術肺臟長期暴露且處于被動通氣,術后肺順應性明顯下降,加上食管癌、賁門癌術后胸腔胃、胸液影響及膈肌切開后膈肌收縮能力下降的因素,使肺的通氣能力更加低下,引起低氧血癥。術后出現肺不張、肺部感染、氣胸及吻合口瘺等各種并發癥,更加促使并加重低氧血癥的發生。缺血心肌對低氧血癥特別敏感,據文獻報道,開胸術后PaO2明顯降低,術后1~2 d最低,術后第3天開始回升,第7天才可恢復到術前水平[7]。低氧血癥使心肌細胞受損,心肌自律性、傳導性及興奮性均會發生改變而出現心律失常。
3.5 植物神經內分泌調節失調 食管臨近心臟、大血管,手術創傷較大,手術切斷迷走神經,導致交感神經張力增高。本組心律失常主要發生于術后48 h內,可能與術后血漿中腎上腺素含量突然升高及出現低氧血癥,使心肌的自律性和應激性增強從而誘發心律失常有關。劉穎珍等[2]通過對胸部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血漿中兒茶酚胺的含量進行分析,發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均于術中開始升高,術后1~2 d達高峰,術后第4天基本恢復正常,較術前有明顯變化;心律失常者術前和術后1~2 d血漿腎上腺素含量明顯高于無心律失常者;且術后心律失常發生時間與血漿腎上腺素含量高峰(術后1~2 d)相吻合。
食管癌、賁門癌出現心律失常的原因非常復雜,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作者認為:高齡,術前心電圖異常,心肺功能不全或伴有較嚴重合并癥,術式的選擇,術中及術后低氧血癥,感染、疼痛等刺激等均為術后發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1]Amar D,Burt ME,Bains MS,et al.Symptomatic tachydysrhythmias after esophagectomy:incidence and outcome measures[J].Ann Thorac Surg,1996,61(5):1506 -1509.
[2]劉穎珍,洪韻琳,張大為,等.胸部腫瘤術后心律失常原因探討[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5,11(2):81 - 83.
[3]陳龍奇,劉京波,張明道,等.食管癌、賁門癌切除術后心律失常:附108 例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1994,16(6):438 -440.
[4]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192-200.
[5]莫奇峰,談振國,朱丹,等.食管賁門癌術后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江蘇醫藥,2000,26(5):402.
[6]齊戰,朱德成,陳萬生,等.胸胃對食管癌圍術期呼吸功能的影響[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0,16(3):150.
[7]唐晉華.胸內手術病人圍手術期血氣參數的臨床意義[J].中華麻醉學雜志,1986,6(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