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娟 王建紅 方 蓉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腎內科,北京 100037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延長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因此,對于血液透析患者來說,建立有效的、能反復應用的血管通路是其維持生命的基本保證。深靜脈置管建立血液通路具有簡便、快捷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衰內瘺成熟前、各種類型中毒搶救等血液透析治療[1]。在臨床使用中,如何加強導管護理,減少導管功能障礙的發生以延長使用時間是臨床上的實際問題。透析結束時,常規使用肝素鈉生理鹽水溶液進行封管以防止血栓形成,但目前對于肝素封管液的濃度并未統一。為了進一步探討肝素封管液的適宜濃度及封管的護理方法,本文通過隨機對照,觀察不同封管液對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置管的留置時間、堵管及血流量不足發生率的影響及護理要點,現報道如下:
2006年5月~2008年5月我院接受深靜脈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6~80歲,平均(46.5±4.5)歲。60例血液透析患者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28例,糖尿病腎病11例,藥物性腎損害4例,高血壓腎損害1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5例,對囊腎2例。60例患者在建立血管通路置管前凝血功能均正常。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6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使用美國ARROW公司的雙腔導管。①置管:置管前常規消毒、鋪巾,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選擇頸內靜脈穿刺點,置入雙腔管,置管成功后縫合固定,無菌敷料覆蓋。②上機:觀察局部無出血情況,將血透置管各腔內的液體采用5 mL注射器回抽,并用20 mL 0.9%氯化鈉溶液脈沖式沖洗兩腔,即可連接透析管道開始透析。透析頻度根據患者的病情設定,一般為1周2~3次。③封管:60例患者在血液透析結束時均分別自血透導管動、靜脈端快速脈沖式推入20 mL 0.9%氯化鈉溶液,以徹底沖洗導管內殘存的血液。然后分別向導管動、靜脈腔內正壓注入相應濃度的肝素。其中,對照組用含肝素鈉10 000 U的0.9%氯化鈉溶液2.7 mL封管。觀察組用純肝素鈉封管,由導管動脈端注入1.3 mL,靜脈端注入1.4 mL。封管后關閉導管夾,用一次性肝素帽封閉管口,導管外用紗布包裹,妥善固定。
兩組患者深靜脈置管期間均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為:
1.3.1 深靜脈置管時的護理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配合治療。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如心率、血壓、有無出血傾向等。置管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確保患者安全。置管后注意觀察創口有無滲血、血腫,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3.2 透析期間導管的護理 ①換藥:每次透析時用0.5%碘伏嚴格消毒創口周圍皮膚,更換無菌敷料,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敷料或紗布覆蓋,有研究表明透明敷料比棉質敷料更易導致感染[2]。當敷料潮濕、松動、變形時應立即更換并妥善固定。②導管使用: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用0.5%碘伏消毒導管口及周圍,用5 mL注射器抽出導管內保留的封管液及部分殘血,再注入首劑肝素,連接血路管開始透析治療。治療結束時按上述方法封管,迅速關閉導管夾,使管腔內保持一定的壓力,防止血液進入導管。
1.3.3 常見并發癥的處理 ①導管堵塞:導管內形成血栓,與導管內肝素濃度不夠、導管使用時間過長有關。當抽吸導管不通暢時,可更換20 mL注射器,以加大吸力抽出血栓。如出現導管血栓堵塞,多為導管側孔血栓或蛋白鞘膜形成,嚴禁用生理鹽水正壓推注,以防血栓進入血液循環造成栓塞,應采用尿激酶溶栓處理[3],可用尿激酶5~10萬U加生理鹽水2~3 mL導管內溶栓,邊回抽空氣邊注入液體,保留15~20 min后再回抽被溶解的血凝塊,可恢復導管功能。②血流量不足:透析過程中出現血流量小于150 mL/min即為血流量不足。首次使用時出現是由于導管刺激血管壁造成血管痙攣所致,可先以低血流量透析,然后逐漸加大血流量[4]。導管非首次使用且無打折及受壓,仍出現血流量不足,可能是導管尖端緊貼于血管壁上,多與患者頭頸部移動、咳嗽等牽拉導管及連續的負壓吸引有關[5]。可改變導管位置,使其不再貼壁,也可短時交換導管動、靜脈端改善血流量。③感染:由于造成深靜脈置管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來自皮膚、導管口等處[6],因此,嚴格無菌操作及正確的使用方法是防止導管感染的關鍵。透析時常規消毒穿刺點,更換敷料,一旦懷疑導管發生感染應停止使用,進行血液和(或)分泌物病原學培養,如結果陽性,應選用抗生素治療,無效者應拔除導管,另選擇穿刺點重新置管,以維持透析治療。
1.3.4 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置管局部清潔干燥。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置管不宜另做它用,如抽血、輸液等,以防堵塞。
①深靜脈置管的留置時間,即血液透析治療正常血流量的中心靜脈血透導管的留置最長天數;②出血情況,包括穿刺局部的滲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情況;③堵管情況,即血透導管動、靜脈端管腔內出現凝血,血液透析前反復抽吸血流不暢;④血流量不足發生情況,即透析血流量小于100 mL/min。⑤凝血功能,血液透析患者在封管結束后,采上肢外周靜脈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
將本組所得數據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比較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顯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30例發生導管堵塞6例,血流量不足6例;觀察組30例發生導管堵塞1例,血流量不足1例,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導管感染。在導管留置時間上,觀察組平均保留(37.67±14.37)d,長于對照組的(21.96±16.32)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處滲血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封管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在封管結束后檢測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等凝血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凝血酶原時間(s)凝血酶時間(s)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s)纖維蛋白原(g/L)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0 30 13.56±1.12 14.18±1.08 1.602>0.05 15.69±2.18 15.79±2.39 0.489>0.05 38.46±2.51 39.17±2.43 1.451>0.05 3.17±0.28 3.22±0.31 0.687>0.05
建立并維護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是否成功的關鍵,也是維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證。采用雙腔中心靜脈導管是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法,但是如血管通路不暢,引起其他并發癥可導致導管留置壽命減少,從而使血液透析無法順利,影響患者的治療。其中,深靜脈留置導管堵塞是導致導管功能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能與導管腔內血液殘留形成血栓有關。臨床上一般采用肝素進行封管,是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抗凝方法。肝素具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可以干擾凝血過程的多個環節,從而發揮抗凝血活性。其價格便宜,方法簡單且臨床應用時間長,因此,其作為封管液被廣泛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但是,對于采用何種濃度的肝素進行封管,各家學者意見不一。本文觀察組患者采取純肝素封管,研究結果顯示,純肝素封管方法使導管血栓形成堵塞的現象明顯減少,因純肝素可對管腔內的殘留血液有較強的抗凝作用,降低了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同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導管護理,包括深靜脈置管時的護理、透析期間導管的護理,以及常見并發癥的處理,并進行健康宣教,對于防止并發癥,延長導管留置時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由于血透管腔內殘留的血液減少,使細菌缺少了生長繁殖的基質,而純肝素封管避免了頻繁的封管操作,進而減少了動、靜脈端借口打開的機會,增強了管路的密閉性,從而使感染的機會降低,顯著降低了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率。
有研究報道,采用肝素封管可能導致出血相關并發癥的發生[7-8]。其原因可能是封管液量過少,導致導管頭端至開口處可能出現無肝素充填的現象,如果血液逆流,就有可能在頭端形成血栓,導致血管血流不暢甚至堵塞;而如果封管液量過多,可使過多的肝素進入血循環,從而引起出血相關并發癥。因此,掌握適宜的封管液量是避免出血相關并發癥的關鍵。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純肝素鈉封管,由導管動脈端注入1.3 mL,靜脈端注入 1.4 mL,與對照組采用含肝素鈉10 000 U的0.9%氯化鈉溶液2.7 mL封管相比,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等凝血指標無明顯差異,說明不同濃度的肝素封管對患者的血液凝血指標無明顯的不良影響,表明純肝素封管未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出血相關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純肝素作為深靜脈留置導管封管液,同時加強導管的護理,可延長導管使用的時間,降低導管堵塞及導管相關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且不增加出血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Santoro A,Canova C,Freyrie A,et al.Vascular access for hemodialysis[J].J Nephrol,2006,19:259.
[2]高玉芬,鮑霞.如何預防院內感染[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9):413-415.
[3]黃曉光,李榮山.中心靜脈雙腔管純肝素封管法在血液透析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8,17(7):506.
[4]黃新武.深靜脈留置導管的運用及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9B):74-75.
[5]張滌華,鄭智華,許元文,等.深靜脈置管行血液凈化治療臨床病例分析[J].中國血液凈化,2006,5(2):72-74.
[6]張琳西.中央靜脈插管感染的發病機理及預防[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1):25.
[7]李新梅,侯娟,張小麗,等.深靜脈留置導管行血液凈化的常見并發癥及其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6):520-521.
[8]金驪珠,崔天蕾,阿勇,等.不同濃度肝素封管液在帶cuff的深靜脈留置導管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3):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