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軍 楊德維
湖北省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湖北荊州 434000
強直性脊柱炎(AS)具體病因不明,可能與炎性反應及免疫反應有關,骶髂關節病變是其早期階段重要表現。該病以青年患者多見,其診斷依靠臨床表現、血液檢查及影像學檢查[1]。隨著設備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螺旋CT的廣泛應用,影像學檢查在其診斷中的地位不斷升高。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比分析156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影像學資料,探討螺旋CT在其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2008年12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診治的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156例。其中,男93例,女63例;年齡 13~47 歲,平均(23.8±10.2)歲;病程 5月~10年,平均2.2年。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 d內完成X線平片及螺旋CT檢查。
患者入院后先拍攝雙側骶髂關節X線正位片,檢查設備選擇佳能平板DR,拍攝雙側骶髂關節正位片及腰椎正側位片。再行骶髂關節螺旋螺旋CT檢查。選擇GE 64排螺旋CT,患者取仰臥位,球管電壓120 kV,電流280 mAs,層厚1 mm,螺距0.625 mm,矩陣512×512,圖像重建層厚5 mm,間距1 mm,自髂嵴上緣至恥骨聯合下緣連續軸位掃描。
于ADW 4.2后處理工作站處理CT數據,分別從骨窗及軟組織窗觀察,并通過薄層重建、多平面重組(MPR)及容積再現(VR)等技術全面觀察骶髂關節病變部位、形態、邊緣、密度、大小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等。X線片及CT圖像均分別由兩位高年資主治醫師分析。
參照紐約強直性脊柱炎X線診斷標準(1984年修訂)[2]:0級,圖像未見明顯異常;Ⅰ級,圖像顯示骶髂關節的髂骨面或骶骨面緣毛糙,骨小梁增粗、紊亂,并可發現關節面下小囊變;Ⅱ級,一側或雙側骶髂關節面多發蟲蝕樣骨質破壞,并可見較明顯的增生硬化及小囊變區,關節間隙基本正常;Ⅲ級,在蟲蝕樣骨質破壞、骨質增生硬化及小囊變的基礎上出現關節間隙增寬或狹窄,并可出現部分關節強直;Ⅳ級,圖像顯示關節完全強直。
CT診斷標準:0級正常;Ⅰ級可疑(是否存在侵蝕,硬化);Ⅱ級輕度異常,有明確的侵蝕和硬化,但關節間隙變化不明顯;Ⅲ級中度異常,關節面的侵蝕、硬化明顯,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部分強直;Ⅳ級嚴重異常,表現為大部分或完全強直、融合。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156例患者中,螺旋CT未見明顯異常15例,占9.6%,螺旋CT共顯示Ⅰ級病變22例,占14.1%,Ⅱ級病變58例,占37.2%,Ⅲ級病變48例,占30.8%,Ⅳ級病變13例,占8.3%,與X線片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顯示情況的比較(例)
CT顯示關節面侵蝕130例,關節面下骨質囊變102例,骨質增生硬化105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34例,其比例均明顯高于X線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對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間隙增寬、關節強直的顯示方面,兩種檢查方法無統計學差異(P > 0.05)。 見表2,圖1、2。
表2 X線片與CT對各種征象顯示情況的比較(例)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多見于青年人,炎癥細胞浸潤、纖維蛋白滲出及滑膜組織增生是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早期階段的主要表現[3]。隨病情的進展,病變可累及雙側關節面,出現骨髓水腫、骨質破壞及骨質增生硬化等,關節間隙由早期的增寬逐漸變窄,最終發生關節強直。
隨著影像學檢查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其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4]。X線片、螺旋CT及MRI是骶髂關節病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5]。經特殊角度的骶髂關節攝影,X線片能顯示骶髂關節面及關節間隙的異常,但由于組織重疊及較低的密度分辨率,它不能顯示細微的病變及病變的細節。螺旋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通過容積掃描可以進行多種后處理,是骨質病變最佳的檢查方法[6]。螺旋CT能清晰顯示骶髂關節關節面邊緣毛糙、骨小梁的改變、小囊變區、關節面下蟲蝕樣骨質破壞及骨質增生硬化等骨質結構改變及關節間隙的異常[7]。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X線片及螺旋CT對各種征象的顯示情況,筆者發現CT顯示關節面侵蝕130例,關節面下骨質囊變102例,骨質增生硬化105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34例,其比例均明顯高于X線片,說明螺旋CT相對于X線片的優勢,與以往研究相似。有學者指出,隨著多排螺旋CT的發展,其掃描速度明顯加快,分辨率大幅增高,不但能從整體上觀察骶髂關節病變,而且可以通過薄層觀察及多方位重建顯示病變細節,有利于對病變的綜合評價。MRI對軟組織和骨髓的改變更加敏感,其優勢在于對骶髂關節早期病變的顯示[8]。在臨床癥狀明顯而X線片及CT表現輕微或正常者,MRI可以作為補充的檢查手段。
綜上所述,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并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評價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楊澤宏,陳建宇,蔣新華,等.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MRI表現與炎癥活動的相關性[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158-161.
[2]余武康,張邦蘇,林維.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X線、CT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7):75-76.
[3]于偉峰,于文廣,王琴琴,等.骶髂關節炎影像學檢查方法診斷分析[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11,9(6):55-56.
[4]鄭振山,張靜.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X線、CT診斷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9):2427-2478.
[5]陳愛麗.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X線、CT診斷[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6):939-940.
[6]王毅,段榮先.骶髂關節病變CT檢查對強直性脊柱炎的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7):74-75.
[7]何曉娟,楊曉丹,高喬,等.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眼眶下壁骨折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118.
[8]孫靜,蔡躍增.強直性脊柱炎MRI診斷的價值[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1,34(2):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