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七辭北大校長背后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均無爭議的歷史人物大約只有兩個:一個是孫中山,一個是蔡元培。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時,國共兩黨一致給予高度評價。他作為“北大之父”一手創造的北大精神,至今仍影響著世界。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實際上在校時間不足5年,其間他曾七辭北大校長而未獲準。

第一代“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紹興城里。從17歲到28歲的11年間,他走完了科舉考試的整個過程。
1894年,他點翰林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泱泱大國被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擊敗了,蔡元培的內心產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幾年后,蔡元培毅然告別官場,致力于辦教育。這一年他32歲。此后他曾長期在德國柏林、萊比錫等地學習、研究。
蔡元培在德國多年,最佩服的人是德國柏林大學的創始人洪堡。洪堡在十八九世紀之間創辦柏林大學,奠定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并使這些原則成為全世界大學的基本價值準則。蔡元培后來辦北大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響。
36歲以后,蔡元培看到清朝已不可救藥,決意參加革命,他在上海一邊辦學、辦報、辦刊物,一邊以翰林的身份學習造炸彈、參加暗殺團,這是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由于蔡元培在革命黨人中的威望,他先后被推為第一任光復會會長、同盟會上海主盟人。辛亥革命之后,他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部長,那時叫教育總長。新的教育體制就是在他手里奠定的。1916年底,也就是袁世凱嗚呼哀哉之后,蔡元培應邀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當時的北大非常腐敗,被外界叫做“官吏的養成所”,是一個培養官僚的學校,不是研究學問更不是傳播真理的地方。很多朋友勸蔡元培不要去接這個爛攤子,可他還是去了。
蔡元培進入北大提出了自己的辦學方針,就是有名的八個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他的主要想法是要把北大辦成一所真正的大學,真正的大學就是以學術為中心,上大學不是升官發財的階梯。
蔡元培對北大的整頓是從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請人,他聘請了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胡適等一大批新學方面的專家;同時又保留或聘請了一批在學術上有很高造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像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辜鴻銘在清朝垮臺之后,依然拖著一條長辮在北大的講臺上教英文,上課時還有一個仆人在邊上伺候泡茶、抽煙。
第二步,是蔡元培在北大開始推行教授治校,由教授自己來管理學校,這在北大包括中國都是史無前例的。校長其實是起后勤保障作用的,是給教授們服務的。
第三步是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學生自治,這個傳統也是開創性的。五四運動中各個領域里的許多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學生出身,這與蔡元培有非常大的關系。
蔡元培從51歲出任北大校長到61歲最后卸任,在任一共10年,其間他曾七辭北大校長而未獲準。
七次辭職,各有原因。第一次辭職是因為張勛擁宣統廢帝復辟,他提出辭去北大校長一職。不過復辟鬧劇只玩了12天就完蛋了。蔡元培于當月23日回北大。
第二次辭職是因為北大學生要到北洋政府請愿,反對中日一個軍事協定,他勸說不成,當天請求辭職。
第三次辭職是在“五四運動”期間,學生游行到天安門,北洋政府抓了許多北大學生。蔡元培多方奔走要求釋放,等5月7日學生一放出來,他就公開要求辭職,表明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結果因為政府一再挽留,蔡元培辭職不成。
第四次辭職是在1919年12月31日,北京教職員因為不信任教育部,全體停止職務,他作為校長提出辭職而最終被拒。
第五次辭職原因有點例外,因為北大學生發生講義風潮,對講義收費不滿而鬧事。蔡元培憤怒了,甚至對學生說:“我是從手槍炸彈中歷練出來的,你們如有槍炸彈,盡不妨拿出來對付我。”這次風潮最終由胡適調停解決。
第六次辭職是因為曾經在北大任教、當時擔任財政總長的羅文干被冤枉逮捕,本來司法機關查無證據將羅文干放了。不料,教育總長彭允彝竟然在國務院會議上提案將羅文干再抓起來。為了不與違背法治、腐敗無恥的北洋政府同流合污,蔡元培提出辭職,并公開在《北京大學日刊》發表辭職聲明,還寫了一篇《關于不合作宣言》發表在上海《申報》上。蔡元培的這次辭職社會反響很大,彭允彝也因此下臺。總統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辭職不成,但不再到校。
1926年6月28日,也就是三年半以后,蔡元培從歐洲回國,第七次提出辭職,仍沒有獲準,但他沒有再回到北大。一直到了1927年7月軍閥張作霖取消北大改為京師大學校,蔡元培的校長名義才取消。
在蔡元培自己寫的《關于不合作宣言》這篇文章里,他寫道:“小人知進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為了表示自己與腐敗當局的不合作,蔡元培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維護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議和示范。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