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 鄭明貴 龔婷
1.1.1 出口增長迅速,順差越來越大
近幾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逐年增加,從2004年的1655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4156億美元;到了2009年受金融風暴的影響,下跌到3769億美元;到了2010年,達到492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從進出口差額來看,貿易順差逐年增加。
1.1.2 形成了若干出口增長集群
國內各地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集群。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世界知名的IT加工組裝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現代通信、軟件、微電子等領域的外商投資集中地帶;環渤海地區的移動通信、航空航天和集成電路產業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另外,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經達到70余個,我國各個省會及重要城市都已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1.3 建立了完善的出口體系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體系也日臻完善,逐漸形成了“科技興貿”戰略的組織、政策、出口和服務體系以及10部門聯合工作機制,建立了“科技興貿”政策體系。相繼認定了20個“科技興貿”重點城市、25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以及6個國家軟件和醫藥出口基地,建立了1000家重點企業聯系制度[1]。
1.1.4 利用外資質量有所提高,貿易結構有所優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提高了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改變了過去外資大部分投向我國粗放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格局。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使我國外貿出口的商品結構有所優化,其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越來越大。
1.2.1 出口產品以信息技術為主導
在9個高新技術產品領域中,產品的出口規模及增速相差甚遠[2]。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量最大,增長速度也最快,1999年為172.51億美元,2010年達到3560.15億美元,增長了20倍多,所占比重達到72.3%;其次是電子技術產品,1999年出口額為42.06億美元,2010年達到774.68億美元,占15.7%。
1.2.2 出口市場較為集中
美國、歐盟、日本、東盟以及中國香港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3],其中中國香港占23.6%,歐盟占21.3%,美國占20.0%。從技術領域來看,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美國位居第一,占23.9%,歐盟和中國香港分別占21.9%和21.2%;電子技術,中國香港占37.4%,歐盟和新加坡分別占20.0%和8.1%;生命科學技術和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主要出口歐盟。
1.2.3 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
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包括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2010年,進料加工貿易占69.7%,來料加工貿易占9.2%,一般貿易占15.2%,其他占5.9%。
1.2.4 以外資企業為貿易主體
2003~2010年,外商獨資企業遙遙領先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每年都以超過60%的份額居首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力軍;其次是國有企業,約占7%;私營企業所占份額較少。
1.2.5 產品出口來源地較為集中
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為主要貨源供給地,“科技興貿”重點城市、高新區、出口基地發揮了核心作用。其中,珠江流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最大的貨源供給地,名列前十位的幾乎都是東南沿海城市,西部地區的出口貨源匱乏[4]。
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等國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各國實施技術貿易壁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主要包括安全、衛生、包裝標志、信息技術、環境、社會、綠色、職業安全、防恐等多種形式,這種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的結合形成市場準入方面更高的壟斷和技術壁壘,給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設置了更高的門檻。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起步晚,資金缺乏,在發展初期采取了跟蹤國外一流成熟技術的戰略,引進國外落后技術和二手高新設備的政策。這些致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研發水平、自主出口的技術水平離國際標準越來越遠,尤其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5~6]。
我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多以加工貿易方式生產,獲取的僅僅是勞務費,而且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也十分有限。
從國內來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地區發展較好,西部地區發展不明顯,差距較大,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長遠發展。
資金匱乏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已經成功轉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籌資金占56%,國家科技計劃貸款占26.8%,風險投資僅占2.3%[6]。另外,人才缺乏也是當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3.1.1 變量的選擇
選取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的選擇如下:
(1)R&D經費;(2)R&D人員;(3)GDP: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韓國、荷蘭、香港等八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出口國的GDP總和;(4)專利:指全國三種專利授權數。
3.1.2 模型的建立
式中:Y—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X1—R&D經費;X2—R&D人員;X3—GDP;X4—專利。
采用的樣本區間為1995~2010年,共16個數據,見表1。
表1 原始數據
利用Eviews軟件,可得:
由此可知,模型(2)顯著成立,即R&D經費每增加1億元,高新技術出口總額將增加1.24億美元;R&D人員每增加1萬人,可帶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增加59.31億美元;出口國家GDP每增加1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可以增加0.02億美元。模型中未包括X4,由于X4與X1存在高度相關性,X4對Y的影響可由X1來代替。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現階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科技人力資源質量與數量;
(2)加大對我國內資企業的扶持,培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體;(3)加強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建設;(4)健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配套服務體系;
一是完善出口檢驗檢疫體系;二是海關部門應為高新技術產品提供順暢的報關和通關;三是稅收方面,繼續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四是信貸方面,給予出口企業資金支持,貸款優惠。
(5)加大R&D投入。
(1)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
(2)提高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3)加快貿易方式的轉變,提升我國內資企業的實力;
(4)積極堅持市場多元化,打造自己的營銷網絡;
(5)吸引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
[1]王彩虹,李瑤,姚莉.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7).
[2]張葉葉.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近年出口狀況分析[J].經濟研究,2010(5).
[3]宋旻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J].科技資訊,2011(22).
[4]賴明勇,萬芳.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J].經濟界,2004(1).
[5]羅雙林.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探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6).
[6]雷鴻.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現狀及提高競爭力[J].現代企業,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