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德,武繼彪,戰文翔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高職中藥專業人才需求與辦學狀況的調研
張欽德,武繼彪,戰文翔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在對全國65所開設中藥專業的相關院校及288家用人單位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圍繞如何適應中藥現代化、產業化的要求,推進高職中藥專業教育健康發展等問題,提出若干建設性意見。
高職教育;中藥專業;辦學狀況;發展建議
1.1 調查對象
在全國隨機抽取65所開設中藥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辦學情況調研,被調查人員均為相關院校的教學副校長或藥學院(系)主任。隨機抽取上述65所院校中藥專業面向的用人單位288家(包括醫療機構138家,中藥材生產企業、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中藥制藥企業、中藥經營企業、醫藥連鎖藥店共150家)進行人才需求調研,被調查企業均擁有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或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證書,被調查人員為醫院藥劑科主任,中藥房負責人,醫藥企業人力資源、生產、銷售、質檢等部門負責人等。
1.2 調查方法
以問卷調查為主,配合查閱文獻、實地走訪、個別談話、電話訪談、座談會等方式進行調查。問卷調查主要采用信函方式,先后發放人才需求調查問卷25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20份,回收率88%;發放專業設置情況調查問卷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92%;召開專題會議4次;實地考察了39所院校、36家醫院、42個醫藥企業。
1.3 調研內容
對用人單位主要調查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資格類型、就業崗位、職業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狀況。對相關高職院校主要調查專業布點、辦學層次與辦學時間、招生情況、師資配備、就業情況、課程設置情況、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條件狀況等。
1.4 質量控制
為保證調研結果準確可靠,成立了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制訂調研計劃、設計調查問卷,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對參與訪談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采用問卷調查時,取得國家及省市自治區中醫藥管理部門、教育廳(局)及有關院校的支持與配合,要求相關數據應與歷年上報的數據一致;用Microsoft Access軟件建立數據庫,對資料進行整理,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蘊,當今,它又以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兼具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等綜合作用而倍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產業前景十分廣闊。2005年我國中藥及相關產業產值達1 000億元,2008年達6 300億元,2009年達7 0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包括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農業、中藥保健品、中藥化妝品、中藥食品、中藥獸藥以及中藥加工裝備制造業等在內的中藥市場的工業產值將突破10 000億元,呈現出新型產業的顯著特征。
2.1 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資格類型需求狀況
隨機抽取這65所被調查的高職院校中藥專業面向的用人單位288家,對高級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資格類型需求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現場考察,取其平均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結果顯示,未來4年中藥專業人才市場對中藥特種職業工種的需求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中藥調劑員、中藥質檢員、中藥購銷員、執業中藥師的需求率均為100%,年需求均值在10人以上;中藥固體制劑工、中藥液體制劑工的需求率在90%以上,年需求6~9人;執業中藥師的供需比始終保持在5.2:1左右。
2.2 中藥專業就業崗位需求情況
2.2.1 中藥農業 截至目前,中藥材年種植面積為700萬畝左右,地存面積1 800萬畝左右,全國已建立448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已有17個省市制訂了202種中藥材GAP規范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SOP),但各省市均缺乏相應的技能型人才。若今后10年內擬對800種最常用中藥建立GAP基地,每種藥材建立兩個基地,每個基地至少需5名中級技能型人才,2名高級技能型人才,則至少需8 000名中級技能型人才,3 200名高級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中藥專業的職業教育規模遠不能滿足需要。我們在懷藥、亳藥種植區調研時,既看到了不少農民在發展地方中藥材中初步嘗到的甜頭,也看到了農民因缺乏藥材生產技術,面對產值不高和病蟲害時的無奈。雖然許多地方政府已將中藥材產業化列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并進一步擴大了種植面積,但是仍會因基層中藥材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而影響中藥農業經濟的發展。
2.2.2 中藥工業 目前,全國共有中藥工業企業1 200多家,若按照全國中藥工業企業100萬從業人員,以現在生產崗位占一半、營銷與管理占一半計,在生產崗位的技術人員應為50萬。按國家最低準入資格,在生產技術崗位的最低為中級工,即中職畢業生,輔助崗位從業人員為初級工,關鍵技術崗位為高級工,即高職畢業生。若3者的比例為初:中:高=1:6:3,則理論上中藥工業企業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應為45萬。目前,我國中藥工業企業從業技工人數占總人數的32%,即為32萬人。那么就意味著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存在13萬人的缺口。若按五年培養,則每年應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26 000人。以三年制職業教育計,中藥專業的在校學生至少應保持在8萬人。若平均每校有1 000名中藥專業在校學生,則需要有80所開設中藥專業的高職院校。
2.2.3 中藥商業 據對廣東省的調查,廣東省現有中藥批發企業1 550余家,中藥零售企業3 700余家。按每家企業中藥專業從業人員4人計,該省從事中藥商業的一線人員有21 000余人。從全國來看,全國中藥商業一線從業人員共需672 000余人。當然在這些預測人群中,東部及沿海發達地區所需人數相應多些,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所需人數相應少些,但是估計總體從業人數應在55萬~60萬。伴隨著全球中藥及其相關產品需求的進一步增長,我國每年中藥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將不斷增大。到2010年,全國從事現代中藥商業一線的從業人員將不少于70萬,而且其中應以掌握及運用部分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先進設備的中、高級執業技師(或技工)為主。
2.2.4 醫療機構 對129家醫院中藥房和9家中醫醫院中藥房的崗位、工作職責和所需要人才的學歷層次進行調研,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在東部較發達地區以及許多大、中型醫院的中藥房都已有本科學生及研究生,但目前我國一些縣級和縣級以下的醫院,中專學歷初、中級職稱的中藥從業人員仍是中藥房的主力軍,這就為高職中藥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2.3 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能力需求調查
近3年,我們對120家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醫院等用人單位進行了中藥專業學生職業能力需求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未來中藥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除社會生存通用能力、中藥行業通用能力及專門化職業能力外,尤其強調責任感、團隊協作能力、進取心、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等。具體見表3。
2.4 高職中藥專業辦學狀況調查
2.4.1 歷史沿革 中藥專業的職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60年代,全國僅有兩所中醫藥中等職業學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藥職業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00年,全國共有中藥或醫藥中等專業學校68所。進入新世紀,先后有18所中藥類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累計為全國中藥行業輸送中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十萬余人,已形成中職與高職教育并存,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相結合,布局較為合理、層次相對完善的多層次職業教育架構。2.4.2發展現狀(1)專業布點。調查表明,高職中藥專業在各省均有布點,但布點數量不夠平衡,山東布點10個,而北京、甘肅、廣西、海南、吉林、云南均只有1個。高職中藥專業初辦時間調查結果顯示,辦學時間在20年以上的院校有1所,占1%,辦學時間不足10年的院校有59所,占59%。由此可見,多數院校中藥專業是在近十年內伴隨著社會對中藥人才需求的增加而起步的。
(2)招生情況。75個中藥專業布點年均招生人數為8 328名,其中本科院校1 238名,占15%;高職院校6 750名,占81%;中等職業院校340名,占4%。
(3)師資配備。被調查院校的主要課程教學基本組織(教研室、課程組)配備了兩名專任教師(包括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1人)占100%,專任教師總數在20人以上的學校占80%;專任教師中具有中醫藥專業本科以上學歷者在60%以上,外聘兼任教師比例在20%以下,“雙師型”教師比例在50%以上。
(4)就業情況。我們對被調查院校中藥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及總體需求趨勢的評價進行了統計,醫院(129家)認為就業率及總體需求有增加趨勢的為34%,社會藥店(33家)認為有增加趨勢的為55%,制藥企業(31家)認為有增加趨勢的為32%(見表 4)。
(5)課程設置情況。對高職中藥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顯示:①公共課程:均開設有思想政治、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體育、計算機、英語等;②專業基礎課程:醫藥數理統計、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人體解剖與生理、中醫學概論、中藥學、藥用植物、微生物等;③專業課程:中藥藥理、中藥制劑技術(或中藥藥劑學)、藥事管理與法規、中藥炮制技術、中藥栽培技術、中藥儲存與養護、中藥化學、中藥制劑分析技術(或中藥制劑檢驗技術)、中藥鑒定技術、藥品營銷與管理等;④選修課程有實用寫作、公共關系、中醫藥發展史、中藥專業英語、中藥生產質量管理等調查結果表明,多數院校的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基本適應,大多進行過課程設置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院校的課程設置還需進一步改進。
(6)人才培養方案調查。對上述129家醫院中藥房、9家中醫醫院(包括制劑室)和90家中藥企業就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涉及的內容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①目前高職中藥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相適應者占36%,基本適應者占60%,不太適應者占4%,組建有中藥行業企業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的院校占72%,能及時把握行業需求及變化,動態調整培養目標的院校占66%;②中藥專業學生最為重要的能力順序為:實踐操作能力>理論知識>表達能力>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人文素養>創新能力,中藥專業學生還應具備的知識儲備的順序為:計算機應用>責任心>綜合素質>團隊精神>外語能力;③中藥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水平、業務適應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基本適應>完全適應>完全不適應;④用人單位對中藥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職業能力強的需求最高,其次為有學生干部經歷及在校入黨者;⑤受訪單位所需的人才規格順序為:專業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通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
3.1 辦學層次有待進一步明確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藥專業人才需求持續旺盛的大背景下,中藥專業的高職教育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為中醫藥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但是,中醫藥本科院校舉辦中醫藥高等職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著學科性特點;由于多數專科層次的中醫藥高等職業院校都是在原來的中專層次基礎上升格而成的,專科層次教育時間較短,中專教育模式或多或少影響到各項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整個中藥高職教育的良好運行;非中醫藥高等院校開辦中藥專業,由于受條件限制,存在著如何體現中醫藥特色、如何確保辦學質量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中醫藥高等職業院校內部,以搞活辦學、增加收入和籌集建設資金為由,大量舉辦一年制、兩年制、三年制不等的中職教育和函授教育以及短期培訓等,雖然彌補了社會需求,但卻在自身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對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等帶來了一定影響。
3.2 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加強
1999年招生規模擴大至今,中醫藥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多數學校開設專科層次中藥專業的時間較短,師資隊伍、圖書藏量、實驗實訓及實習教學條件等相對不足,校內教學設施的更新速度滯后于制藥企業、藥檢機構等。由于實驗設備需要較大投入,不少院校除應付基本建設、人頭費和日常開支外,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實驗、實訓設備和基地建設上;有的即使投了資金購買了實訓設備,由于缺少實踐課教師也無法開課;有的學校配備實訓設備主要為了應付參觀、檢查和評估,實訓設備成了擺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相關專家,在總結過去50年來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推出全國高職高專中藥專業教育標準——《高等學校專科中藥專業設置基本條件》,但至今尚未實施認證,亦未建立能夠完整體現教育教學水平、反映學生基本要求、規范辦學條件的專業評價機制。
3.3 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改革
目前多數高職中藥專業課程設置學科體系較強,強調單科獨進而缺少綜合訓練,結構不夠合理,一些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學時較少,一些必要的選修課沒有開設;實驗實訓課學時偏少,學生操作能力較弱。因此,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與重構課程體系已勢在必行。
3.4 實驗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中藥高職教育存在著驗證性實驗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通常是先由教師講解實驗原理、步驟、要求與注意事項等,將實驗設備與材料準備到位,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最后得出預計的實驗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訓練的地位,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發揮。
3.5 “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由于我國中藥類高職院校辦學歷史大多較短,很多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不夠充分,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建設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的比例較低,與新時期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存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缺少企業有效參與;缺失有利于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保障與團隊文化;缺少領軍人物,創新能力不足;教師缺乏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難以完成相應的實訓教學及指導工作,尤其是近幾年來新加入的教師,盡管學歷較高,但實踐能力較弱。
3.6 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由于高職中藥專業發展的特殊歷史原因,多數院校對教研科研激勵不夠,學術氛圍不濃,社會服務能力不強,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程度不高,頂崗實習過程缺乏有效監控,不能做到多工種輪換實訓,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為此,迫切需要構建與中藥專業高職教育實際相符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形成辦學的良性循環。
3.7 學生就業指導及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尚未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等納入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的高職院校將中藥專業課作為選修課開出,學時不足,導致學生就業、創業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
4.1 加強專業認證,理順辦學層次
2003年3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醫學教育全球標準》,2005年發布了《本科醫學教育認證指導方針》,并聲明將建立全球醫學院校注冊制度,沒有經過認證的學校不能注冊,其畢業學生將不被社會承認。“十一五”期間,我國啟動了醫學教育認證工作,沒有經過認證的學校和該校學生的資質和學歷將不被認可。中醫學本科專業完成認證試點,歷時3年認證8所試點院校專業。高等中醫藥教育認證工作既是國內的又是國際的,探索中醫藥教育特點與規律,開展高職高專中醫藥教育認證研究,將會推動全球中醫藥教育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國際化。因此,建立高職高專中醫藥教育認證體系,進一步規范中藥專業辦學已勢在必行。
4.2 基于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
基于崗位群及各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形成數個學習領域,根據培養模式建立最佳課程結構,并將企業生產要素引入課程,設計學習情境,以適應多元化的就業崗位。堅持課程設置的“三接軌”原則,即課程設置與就業需求接軌、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接軌、與國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接軌。應增加選修課比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建立由人文素質模塊、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選修課模塊、教學見習與綜合實訓模塊、頂崗實習模塊等組成的課程體系。應特別加強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增設中藥英語、中藥現代化研究方法學概論和植物成分分類學,以便促進中藥現代化盡早融入現代科學主流。舉辦科學技術講座、人文講座、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文化活動、競賽等,以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設置中藥材生產、中藥制藥、中藥經營、中藥質量檢測等專業方向,使學生在學業后期重點選擇某專業方向重點學習,真正做到零距離就業和零距離上崗。
4.3 加強教學條件建設,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高職中藥專業建設應當注重實踐環節,把實踐課程體系放在與理論課程體系并重的地位,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首先,應將各實踐技能課程的實驗項目和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符合專業需要、能切實提高專業培養質量的實踐教學體系。其次,應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更新,將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生產一線相結合,并通過課堂實驗、隨堂訓練、拓展訓練、社會調查、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第三,應使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中藥專業必備能力的評價標準。第四,緊密依托中藥行業企業,建立產學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搭建“雙師”素質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一方面,應通過扎實推進教師全員培訓、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組織開展“能工巧匠進院校”計劃、實施青年教師成長工程、人才引進與聘用計劃,采取“大師+團隊”的人才聚集模式等措施,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納行業企業有經驗的管理骨干、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形成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開發人才、穩定人才的工作機制,建成一支結構優化、團結協作、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
4.5 以能力為本位,走產學結合道路
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格,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拓寬合作領域,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引企入校”、“辦校進廠”、“企業辦校”、“校辦企業”、“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進學校與醫藥行業、企業、醫療機構對接;采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訂單培養”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加快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真正實現學校與行業、專業與職業、課程與崗位的無縫對接。探索集團化中藥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的融合體,形成學校、行業、企業、區域聯動的中藥職業教育格局。
4.6 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從課程研究入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編制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強調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貼近學生的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過程設計突出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打破學科思維方式,將崗位實踐技能、行業管理規范與課程知識相融合,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注重職業道德養成,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打下堅實基礎。

表1 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資格類型需求狀況調查(人)

表2 醫療機構中藥房所需人才的基本情況

表3 中藥專業人才職業能力需求調查

表4 所訪單位對于今后中藥專業學生總體需求趨勢的看法[n(%)]
4.7 加強就業指導,提高服務質量
將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一年級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二、三年級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確保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3年不斷線。通過開展模擬招聘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系列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平臺和就業指導互動交流平臺,及時為學生解答就業方面的問題;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將學生創業指導工作落到實處。
4.8 加強教研與科研工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必須抓好教研與科研工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一方面,學校應積極開展應用性科學研究,以新技術的應用、推廣為主要內容,為醫藥企業解決生產、經營第一線的實際問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應根據中藥行業發展和產業調整對人才需求變化的要求,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更新課程內容,使課程的設置保持發展態勢。
G526.5
B
1671-1246(2012)04-0108-05
注:本文系全國第三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