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胡澤浩,鄭銳堅,羅賽全,譚文峰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12)
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量表的構建與實施
胡 蓉,胡澤浩,鄭銳堅,羅賽全,譚文峰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12)
目的 構建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量表。方法 問卷調查法和信度、效度分析法相結合。結果 建立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模塊化量表,并將模塊進一步分解為若干要素,賦予權重。結論 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量表可將定性的描述定量化,能有效避免主觀性,使評價更為科學和客觀。
針灸推拿專業;綜合素質;測評量表
根據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我們認為醫科大學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應該包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文化修養、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1]。因此本課題把對學生的品德、能力、專業知識評價作為素質教育的切入點,采用調查法和信度、效度分析法,構建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量表,為客觀評價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科學依據。
在查閱文獻資料、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認為涉及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因素包括一級指標3個維度,分別是品德、能力和專業知識,再將這些因素分解出二級要素,確定品德由專業熱愛、救死扶傷精神和嚴謹求實工作態度組成;能力由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組成;專業知識由知識掌握和理解程度組成。
2.1 第1 輪專家咨詢
第1輪專家咨詢由20位專家組成,發放調查問卷20份,收回有效問卷18份,有效率90%。主要征求專家對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量表一、二級指標內容的篩選意見,根據篩選意見進行權重統計分析,大部分專家認為指標體系結構合理,能科學評價本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且可操作性強。部分專家提出修改意見,認為品德評價應增加尊師重教、吃苦耐勞等因素,能力評價應增加文獻檢索能力因素,專業知識評價應增加專業知識運用因素,根據反饋意見對測評量表進行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
2.2 初步擬定測試題
參照國內外一些綜合素質測評量表,將測量目標具體分解為能夠代表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各構成要素的典型行為,并根據典型行為初步擬定了測試題。
2.3 確定測試題的性質、形式
在參照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采用自陳式量表進行測試。部分測試題采用肯定或否定方式陳述,量尺采用4點形式,即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符合、不符合4級。記分方式:正向陳述題目4級的相應分值分別為4分、3分、2分和1分,如果是反向陳述的題目則反向記分,部分測試題采用選擇題的形式,給出4個選項,選項按照程度不同進行排列,如完全、比較、基本、不能,或是頻數排列,如很多、比較多、很少、沒有,記分方式同上。
2.4 第2 輪專家咨詢
為了保證測試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基本構成要素所對應的典型行為以及相應測試題制成了專家咨詢問卷,向我校20位教育專家進行了第2輪咨詢,回收問卷時與咨詢專家就其意見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初步確定了30道測試題。其中22道題采用肯定或否定方式陳述,8道題采用選擇題的方式,根據測試對象給出的答案評分。
2.5 測評量表的修改
考慮到測評對象的特殊性以及避免僅從教育學角度評價測試題,將編制好的測評量表分別發放給11名針灸推拿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目前從事高等針灸推拿教育工作的學生以及6名在讀各級針灸推拿專業大學生(分別從2008級和2009級針灸推拿專業學生中按學號隨機抽取3名)。要求對象將測評量表內的題目逐題認真做完,然后面談,讓其就測評量表指導語、測試題形式以及涵義提出問題和意見,在對意見和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后,對一些表述不清和所測角度有偏差的測試題進行修改。
3.1 測評量表的信度分析
3.1.1 克隆巴赫系數 統計了各分量表和總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該測評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

表1 測評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
3.1.2 分半信度 按構成針灸推拿專業綜合素質的3項一級要素歸類分半,結果如表2所示,具有較高的信度。

表2 測評量表的分半信度
3.2 測評量表的效度分析
本研究依據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構成要素編制測試題,對內容進行兩輪專家咨詢,專家對最終形成的測試題基本滿意,認為測試題目對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范圍取樣是適當的,同時通過測試分析,保證了最終的測試題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針灸推拿綜合素質測評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將定性的描述定量化,能有效避免主觀性,同時更為科學和客觀地評價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測評量表在編制過程中,取樣僅限于本校,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后續研究中擴大樣本容量及范圍,并在實際應用中與時俱進,使之更為完善。
[1]余德林,王占齊,韓蕾,等.淺析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9(5):11~13.
G40-03
A
1671-1246(2012)04-0007-02
2010年湖南省教育廳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