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蒙 把石倉 張瑋
摘要:工程項目不僅需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性,同時,工程項目作為經濟事物必然存在著交換價值,這就要求還應將客戶滿意度納入到管理效果的控制之中。在此基礎上,還應將是否植根于當地社會人文環境作為綜合評價的指標之一,為此,應圍繞著工程項目的經濟性、質量性、社會性展開指標設計和應用。
關鍵詞:工程項目;綜合評價;多元目標
當前在有關工程項目管理的探討里,大都聚焦于項目成本控制、項目預算管理等經濟視角之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對上述要件的有效管理將能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就表明,工程項目管理的效果之一便在于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與否。與此同時,工程項目作為經濟事物必然存在著交換價值,這就要求還應將客戶滿意度納入到管理效果的控制之中。似乎在考慮到企業方和客戶方之后就已經足夠,實則不然,工程項目須建立起環境適應性,也就是應植根于當地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為此,工程項目的管理效果還應將第三方的評價納入其中。
根據現階段已有的相關文獻顯示,同行在構建綜合評價體系中往往忽略第三方的價值判斷。這樣一來,便只能在相對封閉的體系內在建立評價指標和得出評價結果。為此,本文的初衷便在于改觀這一現狀。
一、對工程項目管理效果的理解
何謂“管理效果”需要給予界定,這將有助于為綜合評價指標設計提供切入點。上文已經指出,應從企業方、客戶方和第三方的角度來綜合評價工程項目管理效果。由此,以下將從經濟性、質量性、社會性三個方面展開對管理效果的理解。
(一)對管理效果經濟性的理解
管理效果的經濟性是從企業方(也就是項目建設方)的角度來講的,其效果主要從經濟效益層面來體現。根據產業經濟學原理可知,經濟效益目標的獲取與否可從兩個途徑來考察:(1)全員生產率;(2)“產出/投入”的比值。不難理解,二者數值的高低直接表明管理效果的經濟性達到與否。那么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如何實現這種經濟性呢。筆者認為,可從采取以下兩種手段:
1.預算管理。預算管理包括資金籌措、資金結構、資金劃撥,以及資金使用效益的管理
2.造價控制。造價控制則是從實物層面,在一系列工程措施的基礎上通過提升成材率、提高工效等辦法來實現。
(二)對管理效果質量性的理解
根據上文的表述已經明確,管理效果的質量性是從客戶方(也就是需求方)的角度來講的。隨著工程領域在質量管理上已進入全面質量管理時代,這就意味著應將質量性看作為“全面質量管理”。具體而言:工程項目在這里的管理效果體現為,是否在項目的規劃、設計、可行性論證,以及施工等全流程上進行了質量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從工程項目管理實踐的角度來看,目前一般對于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較為重視,卻往往忽略了項目規劃和設計領域的質量管理。筆者認為,這須得到糾正。
(三)對管理效果社會性的理解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評價管理效果,還應引入工程項目植根性的元素。為此,本文將其歸為社會性,其中主要針對與當地社會人文環境的適應性。特別對于處于地表的土木工程項目,往往在開發、建設中釋放出消極外部性。其中,包括:噪音、粉塵、交通堵塞等現象。盡管部分現象難以避免,但在項目管理中應在流程上給予有效弱化。
以上三個方面的理解,就為綜合評價指標的設計指明了方向。
二、綜合評價的指標設計
結合上文的闡述,綜合評價的指標設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經濟性指向下的指標設計
1.資金籌措。針對資金籌措的管理包括:外源性資金獲取途徑、資金籌措成本,以及預算資金數額等。從管理的難度來看,確定預算資金的總量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該問題將直接影響到企業資本循環周轉的安全性。
2.資金結構。資金結構可劃分為:制造成本和管理費用。其中,如何確定二者中“人”與“物”的費用支出比例,則是保證工程項目順利建設的關鍵。因此,也應成為指標之一。
3.資金劃撥。由于一般的工程項目具有建設周期長的特征,這就意味著預算資金將長期處于原材料采購階段和施工階段,從而就面臨著資金的動態劃撥問題。
4.資金效益。資金效益作為指標之一,主要在于降低項目資金使用的機會成本。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其將在項目制的基礎上通過資金預算約束來推動。
(二)質量性指向下的指標設計
遵循全面質量管理的原則,質量性的指標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項目設計質量。工程項目設計主要通過圖紙反映出來,但設計之前應進行多元目標驅動下的實地勘測。多元目標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目標。因此,專家小組成員應圍繞著這三個目標能否實現,來論證項目設計的合理性。
2.項目施工質量。項目施工實則成為全面質量管理的重點階段,其中的人員崗位資質、建設配套設施的完備性都成為影響項目施工質量的因素。因此,此處在評價項目管理效果時,應在施工硬件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三)社會性指向下的指標設計
上文已經指出,項目管理能否達到社會性的要求,則依賴于第三方的評價。當然,項目施工方的自評也很重要。為此,針對此處的評價成員應由企業專家和第三方組織內的專家構成。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將與之有直接利益關切度的社會民眾代表納入其中。這里的指標可以從總括層面來設計。
以上圍繞著三個指標分體系的闡述,就能綜合評價工程項目的管理效果。
三、在實踐的應用
由于目前從項目經濟性方面的評價較為普遍,因此這里就著重從質量性和社會性評價方面進行闡述。闡述的目的在于,認識綜合評價體系對工程項目管理的約束作用。
(一)優化工程項目審計的模式
項目團隊須引入專業技術人員。為了避免與工程建設方之間存在利益關聯,可從高校或勘探設計院聘請工程技術專家。其主要運用專業知識,輔助審計人員對項目明細表的經費進行評估。特別涉及到原材料采購經費、建筑面積所需的水泥立方量給予專業的審查。根據筆者的經驗,上述兩個方面是審計環節的薄弱點。通過這種審計模式,便能較好的滿足經濟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二)優化工程項目論證的模式
以往工程項目的可行性論證,不僅以經濟效益目標為主導,也以公司及設計院有關人員為專家組成。這樣一來,必然將削弱他們在理解工程項目上的視野,其中的關鍵一點便在于忽略對當地人文環境的保護。從而,應引入與之有利益關聯性的當地代表人物,以此來突出可行性分析中的社會目標取向。
(三)優化工程項目設計的模式
工程項目對于社會環境的植根性,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主要取決于工程技術的水平。從而,前期投資的可行性分析便轉變到“技術的可獲得性”上來了。包括技術引進、技術消化、自主技術創新等方面。因此,針對工程項目設計的優化程度,便成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對象。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最后,本文權當拋磚引玉之用。
四、小結
工程項目不僅需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性;同時,工程項目作為經濟事物必然存在著交換價值,這就要求還應將客戶滿意度納入到管理效果的控制之中。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同行大都將項目的社會環境適應性排除在評價指標內。從而,本文在以上基礎上,還將是否植根于當地社會人文環境作為綜合評價的指標之一。為此,應圍繞著工程項目的經濟性、質量性、社會性展開指標設計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浩.基于合約事務的工程項目費用管理[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2]王超.淺析對建設項目實施全過程的費用控制[J].中國工程咨詢,2010,(9).
[3]閆紅.淺論加強工程項目費用管理[J].科技咨詢導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