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中心衛生院坨里分院(102471)楊建明
泌尿系統結石又稱尿路結石,屬中醫“石淋”范疇。典型表現主要有疼痛、尿急、尿頻、血尿等[1]。現代醫學認為,尿路結石的病因復雜,其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局部損害、梗阻和感染,嚴重者可以導致腎衰竭。目前,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體外沖擊波碎石。但是,體外碎石后仍會有結石殘留及結石復發等并發癥。筆者經多年臨床實踐,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運用自擬方尿路排石湯為主配合西藥治療泌尿系結石120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120例尿路結石患者,其中腎結石45例,結石大小為(0.5cm×0.6cm)~(2.0cm×3.5cm);輸尿管結石68例,結石大小為(0.2cm×0.3cm)~(1.0cm×2.5cm);膀胱結石7例,結石大小為(0.3cm×0.5cm)~(2.0cm×2.5cm)。120例尿路結石患者被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16~70歲,平均35.5歲,平均病程3.1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齡18~69歲,平均34歲,平均病程2.9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將120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經驗方尿路排石湯每日一劑,早晚分服;對照組60例,單純采用西醫對癥治療:每日靜脈補液及抗炎治療(2000ml左右),黃體酮注射液20mg,疼痛劇烈者給予對癥止疼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0天。以自擬方尿路排石湯臨證適當加味治療。
尿路排石湯組成:金錢草30g,瞿麥12g,萹蓄12g,川柏10g,大腹皮10g,通草10g,木香10g,香附10g,赤、白芍各10g,當歸10g,熟軍10g,莪術12g,炙乳沒各10g,靈脂10g,威靈仙10g,川斷10g,陳皮10g,肉蔻10g,雞內金10g,焦四仙各6g。濕熱較明顯,癥見口苦咽干,小便短赤澀痛者加木通、滑石、瞿麥等;氣滯血瘀較明顯,癥見腰腹部脹痛,放射至會陰部,或刺痛劇烈,痛處不移,舌有瘀點或紫黯者加桃仁、紅花、地龍、王不留行等。治療期間囑兩組患者每日多飲水,服藥后適當做跳躍運動10~20min。療程:治療10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復查B超及腹平片判斷治療效果并作不良反應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方差檢驗及χ2檢驗。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2],治愈:服藥后排出結石,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泌尿系B超或X線照片已無結石影像。有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泌尿系B超或X線照片見結石影縮小或明顯下移。無效:未見結石排出,復查B超或X線照片顯示結石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 由治療結果對比可知,χ2=6.205,P=0.025(雙側),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對癥狀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見附表)。
中醫學將石淋的病因歸結為外感濕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稟賦不足或勞傷久病,病位在膀胱與腎,病理性質多虛實夾雜,主要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有效率比較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諸淋病候》[3]中曰:“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清代尤在涇《金匱翼?諸淋》[4]中說:“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砂、如石也。”常用治法有清利濕熱、涼血止血、通淋排石、利氣疏導、健脾益氣等。
筆者認為,尿石癥的主證為“濕熱蘊結、氣化不利”,責之于腎與膀胱,或因虛致實,或因實致虛。尿路排石湯正是切合此證,通觀全方,照顧臟腑本性,標本緩急兼顧,以利水通淋、活血止痛為主治其標,以調理氣血、補益脾腎為次治其本,利中有澀,散中有收,二便同下,三焦同調,邪有出路。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君藥應當順應膀胱治本性,助之滲利、氣化。
尿路排石湯中用金錢草為君藥,此藥甘淡微寒,歸肝膽、膀胱經,藥性滲利下行,具有較強的清利濕熱、通淋排石作用,為治石淋要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此藥還具有抗炎作用。臣藥配伍萹蓄、瞿麥、川柏、大腹皮、通草,皆為滲利之品,共湊氣化、通淋之功。其中瞿麥、萹蓄皆歸膀胱經,加強金錢草滲利下行作用;川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尤適于下焦濕熱;大腹皮歸脾、胃、大腸、小腸經,不僅可以利水通淋亦可下氣寬中,與入脾、胃、大腸、三焦經的木香共同行氣消導,使穢濁之物從大腸而出,且大腹皮與木香二藥皆辛、微溫,可以佐制苦寒太過之虞;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通調水之上源,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君臣相伍,使實邪從前后二陰而出。
此方中佐藥眾多,其中多為佐助之品,亦有佐制之設,以活血止痛、調補脾腎為主。香附行氣止痛,二芍、當歸、熟軍、莪術、炙乳沒、靈脂、威靈仙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氣藥與血藥并用,以使氣化有源,血行有帥;其中炙乳沒、五靈脂及白芍止痛作用較強,為急性疼痛而設;赤芍、莪術祛瘀破血之力較強,針對尿石癥反復發作,久病入絡而設;白芍酸斂,不僅有緩急之功,亦可防范赤芍、莪術、炙乳沒等攻伐太過;威靈仙專入膀胱經,其本身除具有通絡止痛作用之外,亦可起到引經報使作用;熟軍除活血止痛之外,尚有止血之效,在眾多活血之品中有佐制之功,亦可佐助木香、大腹皮諸藥消導腸腑,大便通則痛勢可減。
此方最妙之處在于調補脾腎之品,腎為先天之本,為元氣、元陽、元陰之所居,主水,司開合;脾胃為后天之本,中焦為一身氣血之樞紐,主升清降濁、運化水濕。本方僅投川斷一味補益腎陽,鼓舞腎氣,以助膀胱氣化,而重點在于培補中焦,以后天養先天,扶正祛邪,陳皮、肉蔻、雞內金、焦四仙皆是為此而設。中醫素來講求“祛病留人”,調補中焦即是此種深意,正氣健旺,腸腑通達,則邪氣自除,達到防止復發的作用。否則就會如李杲所云:“脾胃一虛百病由生!”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結石具有其獨特的療效及特色,并可免除手術或體外碎石之痛苦及弊端,但終究樣本量過少而疏于研究,且對于較大結石不單純需要中藥的治療,還需體外碎石等手段干預,故臨床工作中還需加強總結實踐。